凝聚价值共识,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路径
凝聚价值共识是一项涉及内涵凝练、思想传播和指导实践的系统性工程,既要结合时代特征和治理需求,构建价值共识的精神脉络和理论体系,还要把握传播规律和接受特点,推动价值共识的全面传播和社会广泛认可,更要注重围绕治理实践和社会发展,发挥共识的引领作用和群众的自发拥护。
第一,注重内涵阐释,构建价值体系。治理实效能够催生一定的社会意识和治理认同,但从无序的社会意识变为有形的价值共识,需要治理主体精准把握其内涵要义,精心培育其价值体系,全力推动价值共识的传播与认同。对社会治理共同体进行价值共识的内涵阐释就是从思想层面和理论维度,深入挖掘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哲学意蕴、核心要义和重要意义,将治理实践中形成的无序的社会意识转变为指导实践的有形的社会共识,进而为个体立规、为社会赋形、为发展定向。在价值共识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显著优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治理特质的价值共识体系;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突出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价值载体,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要充分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自觉,始终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治理共识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共识指向,通过价值共识的精神涵育功能为实现人民幸福创设积极的人文环境。
第二,加强舆论宣传,培育社会共识。坚持以思想引领培养公共理性,达成治理共识,形成治理合力,既是加快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润滑剂”,也是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的“催化剂”。在推动价值体系变为社会共识的过程中,不同治理主体,尤其是作为主导者的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人们对思想和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是一个从少到多、由浅及深、由被动到自发的动态演化过程,积极把握意识形态的传播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接受规律,强化舆论宣传,通过理论阐释、案例讲解、榜样引领、文化涵育等各种思想引领方式,及时准确做好价值共识的传播与发布工作,积极面向群众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凝聚共识不是无区别的强求一律,而是有方向的启发引领;不是单向度的灌输说教,而是互动式的协商讨论。值得注意的是,要充分激发群众对价值共识的自我接受、自我教育和自发传播的意识和意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中,我国基层治理实践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治理实践,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也是促使社会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最生动的教材。在此基础上,引导群众理性辨识、激励人心、主动参与价值共识的构建与传播。
第三,坚持实践引领,形成认同自觉。价值共识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也接受着实践的考验。从倡导到践行,从理念到行动。任何思想如果与实践相“脱钩”都将被人们所抛弃。群众从治理实践取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激发社会认同自觉、形成长效认同的基础性条件。为此,只有利用价值共识引领社会发展,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更多共同价值,惠及更多人民群众,这种共识才会内化为治理主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外化为具有一定人文特征和约定习俗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乃至价值取向和处事标准,上升为社区居民的共同意识和精神。在关于社会发展共同体的治理价值共识构建过程中,要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启迪和引领人民群众自觉遵守价值共识,发挥价值共识以推动社会发展,不断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价值共识转变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内力源”,带领人民群众撸起袖子为创造美好生活加油干。
价值共识是社会共治的思想基点,从社会共治中凝聚共识,也是整个民族思想素质的提升、主体意识增强的过程。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要以此为圆心,寻求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凝聚社会治理的最广泛共识,并形成社会治理的最大合力,不断绘制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圆。
(作者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中国公共宣传的当代变革研究”(项目编号:KYCX18_0502)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自由探索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8B723X1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王滨:《论价值共识的理论基础与社会前提》,《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1期。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
上一篇:【核心期刊论文】新时代推进团教协作的方向与路径 下一篇:管理论文发表:企业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