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思政论文】思政课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机理与推进办法


2021-04-06    来源:文教资料    作者:任君 李妙辉

摘   要: 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机理,在于相互依赖、相互融入。因为,灌输过程中的“留白”需要启发填补,启发过程的“路径”需要灌输构建。在新时代思政课中推进两者统一,要坚守“灌输论”的方法自信以稳定主基调,优化启发性设计以增强参与度,创新思政课话语确保流动性,强化内容的现实融入提高亲和力。
  关键词: 思政课   灌输性   启发性
  2019年习近平同志在“3.18”讲话中提出,讲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做到“八个统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位列其中。目前学界只从目的论的角度将两者统一起来,在方法论层面依然坚持两者绝对对立。为此,必须深入分析两者相统一的机理,科学理解“灌输论”,提高新时代思政课的质量。
  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内在机理
  思想教育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无论灌输教学还是启发教学,最终目的都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即在对象头脑中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往关于二者统一关系的研究侧重于此,但实际上,两者更关键的统一在于教育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所有灌输过程都离不开启发,所有启发过程都离不开灌输,两者相互依赖。
  1.灌输过程的“留白”需要启发和填补
  就教育过程而言,思政课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话语交互活动。教师将特定的教学内容转换为教学话语面向学生进行传授。但实际上,无论多么精心设计的话语都不能完整全面地将预设内容“高保真”地传达出来。包括灌输教学在内的任何一种教学话语都必然在客观上形成一处处“留白”,留待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发挥能动性加以填充——该填充过程就是“启发”。
  思政课灌输中“留白”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语言的固有特点。语言是对客观世界、心理世界或抽象世界的表征,但这种表征是“浓缩”的。一方面,对象是复杂的,任何语言都不能穷尽对象的所有细节,只是“人类对客观世界体验的凝练的表达”[1](3),另一方面,人们在话语交互中往往会基于对对象背景知识的预设进行省略,用最少的信息表达意思,讲究“经济原则”(economic principle)。也就是说,“留白”源于人类天然语言系统的内在机制,所以无法避免。此外,当前思政课改革创新中提倡的“专题教学”,在客观上放大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距离”,无形中造成了人为设计的“留白”。
  面对教学话语中的处处“留白”,学生必须借助背景知识和上下文语境填充话语中没有明言的细节。唯有如此,对于教学话语的理解过程才能继续,否则就会影响教学质量,甚至导致教学失败。无论是调动学生的背景知识,还是在上下文语境中进行推断,都是学生在“明言”话语基础上自发思考的过程,客观上符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的启发内涵[2]。在“启发”一词的源初话语体系中,“留白”是朱子所谓的“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学生对“留白”的克服就是“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3](83)。
  由此可见,任何灌输教学都不能在客观上离开启发环节。实际上,富有成效的灌输教学都在有意无意间基于学生的背景知识与接受规律设计了特定的“留白”,作为激发学生兴趣、跟上课程进度、深化内容理解的重要环节。正如有学者指出:“科学的灌输性教育不仅不排斥启发性教育,而且把启发性教育看作实现理论灌输之目的的重要方式。”[4]
  2.启发过程的“路径”需要灌输和构建
  启发教学的根本特点在于引导学生自发思考,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增强认同、深化印象。因此,在部分人眼中启发与灌输是针锋相对的。实际上,任何启发活动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灌输所构建的导引“路径”。“启”与“发”都要以“愤”与“悱”为前提,前者的方向和结果由后者决定。只有“愤”与“悱”设计得足够精准到位,“启”与“发”的结果才能符合预期。思政课内容的科学性与引领性、针对客观现实的批判性和超越性及教学目标的严肃性和精确性,决定了引导学生“启”与“发”的“路径”不可能在三言两语中铺就,必须依靠充分、全面且严谨的话语进行特定内容的灌输。
  启发过程之所以要以灌输为前提,源于人类语言的固有特点——开放性和多维性。作为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就是一个个“浓缩”的概念所组成的命题及其集合,以此表征复杂的对象或内容。主体的背景知识不同,由概念所激发的认知维度就会有差异,据此形成的话语意义就存在差别。这就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存在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在隐去关键信息的启发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因为背景知识的差异形成多种可能的启发性认识,远远超出教学设计的预料。思政课话语体系固有的抽象性、超越性与崇高性,会导致这种差异性更加明显。
  要想按照预设的立场、思想或结论对学生开展启发式教学,面临着如何确保学生按照既定的路径通达预期结论的难题。尤其是在当前思政课普遍采用的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地域、家庭、喜好、知识储备都不一样,部分学校近年采取的“选课”制令差异性更明显。更重要的是,思政课宣传与教学重叠、知识与价值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启发设计不能天马行空、完全开放,尤其要避免受错误思想融入影响的学生在自发思考中深化和固化错误认识的风险。
  一般来说,话语的冗余性(redundancy)越高,话语意义的开放性就会越低。也就是说,“明言”的信息越充分、越到位,限制效果就越好。所以,思政课要开展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就必须先行开展充分、全面且严谨的内容灌输。在话语议题、叙事方式、内容框架的设计中只有对学生自主思考的方向和结论严格限制,才能真正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以三隅反”的理想目的。
  二、新时代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推进办法
  “八个统一”的提出,既指明了当前思政课改革优化的方向,又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不足。就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论题来说,就是没有准确把握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内在机理,导致在坚持灌输性时不敢理直气壮地加強启发性,主张启发性时又往往以取代灌输性为主要诉求。可见,只有科学地认识到“灌中有启”和“启中有灌”的客观规律并加以运用,才能真正推进两者统一提高思政课质量,做好新时代思政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
上一篇:【思政论文】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化探究 下一篇:【思政论文】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分析
相关文章推荐

  • 【思政论文】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分
  • 【思政论文】高校群团组织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
  • 【思政核心期刊】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彰显实践育
  • 【教育论文】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
  • 核心期刊论文:网民低龄化特征、趋势及应对策
  • 核心期刊论文:“饭圈”争议及治理
  • 核心期刊论文:新形势下如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 核心期刊论文: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路径
  • 核心期刊论文:我国健康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
  • 核心期刊论文:医疗领域腐败的治理关键
  • 核心期刊论文:谨防基层治理中的管控围城
  • 新闻传播论文:社交媒体与高校形象塑造
  • 新闻传播论文:网络新闻的伦理失范研究
  • 新闻传播论文:现象级传播:助推消费升级的小
  • 新闻传播论文:从“黄色新闻”事件看报刊媒介
  • 新闻传播论文:浅析传统媒体融合路上的传统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