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大公共危机背景下,繁杂的网络信息带来了认知偏差,高校和家庭两大场域形成数字鸿沟,使得思政教育主体人文关怀缺失,导致思政育人效果不明显、育人功能不突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构建“一横三纵”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路径,打造多维度思政云矩阵,促使家校社会协同育人。构建多层次思政教育创新机制,对于提高思政教育质量,提升思政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共危机 思政教育 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近平总书记在第36个教师节重要寄语中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广大教师迎难而上,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守护亿万学生身心健康,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背景下,思政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路径,有效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要求。
公共危机下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经历了暂时停止、正式复学、常态化防控三个阶段,从“阵地战”“运动战”向“持久战”逐渐过渡。重大公共危机防控要求高校做到宣传防控的常态化、应对举措的常态化、个人防护的常态化。因此,应持续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克服麻痹心态,提前研判、主动作为,坚决阻断传播渠道。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其一,繁杂的网络信息带来了“认知偏差”,单一的思政教育内容无法满足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首先,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爆发时期,高校思政的教育首要内容是学生的安全健康教育,确保学生的健康稳定是首要原则。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多次强调要防止疫情向学校扩散,守护师生安康、维护校园稳定是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其次,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意识过渡时期,对于网络信息充满好奇心,但对于突发公共危机相关的信息却缺乏甄别能力。面对复杂的信息世界,青年学生极易受到负面舆情的影响,进而与主流核心价值观之间形成认知偏差。
其二,高校与家庭两大场域形成“数字鸿沟”,凸显单向传导的思政教育弊端。运用新技术的“云思政”可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阶段,使得传统思政教育优势同信息技术全面融合,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性。一方面,疫情防控下思政教育主要依托互联网开展,但由于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客观差异,一些地区的学生、家长接收信息化程度较低、学习能力偏弱,成为数字时代的弱势群体,导致高校——家庭两大场域思政教育脱节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思政教学活动从线下转为线上来保证教学的持续进行,但部分偏远农村地区的学生一度处于“脱网”的状态,无法正常进行课程学习,加重了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
其三,高强度、高密度的思政教育内容,导致新冠肺炎疫情下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缺失。一方面,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防控的要求,各大高校精准摸排学生信息,但数据统计过程中不免出现唯结果论,即只关注最终的统计数据而忽视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生存技能、生活管理等方面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个别思政教育主体依旧习惯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未以具体的人为着眼点,将自认为的关怀手段实施在学生身上,导致思政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矛盾激化。
构建“一横三纵”思政教育路径,确保思政教育个性化和实效性
其一,“一横三纵”思政教育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人的素质或者能力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因而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的构建需要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以实现思政教育的本质作用。疫情如同一场大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生命重于泰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因此,生命健康是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路径构建的重要原则。构建“一横三纵”(详见下图)多元化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路径,是实现思政教育个性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生”教育具体包括生命意义、生存技能、生活常识教育,横向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始终,是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的核心内容。通过生命教育构筑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通过生存教育提高学生生存技能,加强其生存意志;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建立正确的生活观。实施“三生”教育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最终实现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目标。同时,应通过整合高校、家庭、社会三大场域的教育力量,在认知、实践、感悟、内化等方面着力,纵向开展科学认识教育、情感共鸣教育、社会责任教育。
其二,“一横三纵”思政教育创新路径构建。2020年12月,教育部就《关于新冠疫情后加强全社会生死教育的提案》答复中提到,“要推动各地高校将生死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注重把生死教育与疫情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一横三纵”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的构建突出了重大时代主题,能够引导青年增强理想信念,是高校把握“育新人”时代内涵的应有之义。
首先,打造多维度思政云矩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新冠肺炎疫情是对高校思政教育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验,依托网络载体开展云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一方面,要提升思政课程人文气息,全面打造思政课程大格局,从而为思政课程创新注入强大动力。另一方面,要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挖掘思政元素,发挥课程主渠道作用。此外,要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兼职思政队伍,借力校外专业部门优势,提高专业人士在生命教育工作队伍中的占比,注重业务培训与专业指导。应着力推进思政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形成以专职为主、专兼互补、基础扎实、素质过硬的危机应对思政队伍。
其次,健全家校社会协同育人共同体,打通思政工作最后一公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路径构建,需要家校加强沟通协作,形成育人合力。思政主体应借助数字新媒体,发展云思政概念,深入推进微思政落地实施。疫情期间,思政教育最直观的改变就是信息接收途径的变化,即交流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建立家校有效的沟通平台,需要增强家长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家庭场域已经成为思政教育主体的一部分,甚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要转变传统观念,与家长进行平等交流,推动实现高校与家庭两大场域间的双向合作,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上一篇:档案核心期刊:新常态背景下的档案馆空间资源配置研究 下一篇:思政核心期刊:以美育促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