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思政教育论文:浅论高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的提升(2)


2021-03-15    来源:文教资料    作者:邵丽莹


2.发挥榜样作用,提升人格魅力。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他们不仅需要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更需要在思想品德上引领学生。品德上的引导力主要表现为教师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对工作有激情,对学生有真情,做好学生的道德榜样。对工作有激情的老师才会真正喜欢自己的工作和学生,才会主动克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才会主动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喜好,才会自觉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才会具有品质上的亲和力。
  提高品行修养,提高人格魅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政课教师的品行修养和人格魅力是增强亲和力的关键,具有良好品行的老师可以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以此释放出强大的亲和力。思政课教师应该是社会道德的楷模,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做人光明磊落、品行端正。在工作中讲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对待学生公平公正,并且能理解尊重学生,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形成亲和力。
  总之,强调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外在形象及内在修养,提高教师的品质亲和力,不仅可以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让学生主动内化教学内容,还可以避免传统思政课上教师表演“独角戏”的尴尬现象,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促进师生有效交往。
  (二)立足生活世界场域,为增强教师理论亲和力助力。
  根据交往行为理论,生活世界是我们进行交往行为的舞台,给我们个体生存和社会交往提供了现实基础和背景知识,表现为符号化、客观化的语言,据此我们的沟通才可能相互理解乃至达成共识。生活世界是行为参与者彼此理解的前提。高职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漂浮在高空的虚化物,而是切切实实产生发展于生活世界的客观存在;教师及学生在现实社会中活动,是基于生活世界生活和成长的,这就为学生理解认同教师及课程本身奠定了基础,为教师提高理论亲和力指明了方向。
  1.贴近学生生活,寻找理论共鸣点。
  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高职校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井喷式的知识与信息,学生兴趣多样,再想用传统陈旧的理论知识吸引学生无疑难上加难。要得到学生欢迎,教师要想具有理论亲和力,必须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超高的文化素养。除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外,还必须善于观察,注重学习,自我充电,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视野,使自己的知识储备、理论素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学生对思政课的要求,力争成为“多面手”。理论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教师找到和学生的情感共鸣点,有利于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2.巧用实践探索,解决现实问题与挑战。
  理想状态下,高职生与教师借助课堂的双向活动可以实现教学目标,但在实际生活中因双方背景知识及认知特点存在差异,彼此沟通或多或少存在障碍。高职生偏向于感性认知,较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特别是网络上负面信息的干扰,负面信息与教师课堂上展示的主流信息存在差异,一些学生会心生困惑。如果此时教师不敢直面这些问题与挑战,选择避而不见或者用一些假大空的理论搪塞学生,就会降低教师的影响力及感召力,造成学生日后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困扰。高高在上的理论并不具有亲和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学生生活检验了的理论才是学生需要的理论,才是今后会被认同并长期践行的理论。教师应该直面学生在信息冲击下的思想问题和困惑,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改单一灌输为主动探究,辅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让教学来自生活、回归生活。
  (三)善用平等沟通话语,为强化教师话语亲和力赋能。
  语言是交往的重要媒介,行为主体双方在交往行为中,借助建立的理想言语情景,依靠语言的交流沟通,达成有效交往。那么如何建立理想的言语情景呢?哈贝马斯认为,需要借助有效性的语言。语言的有效性是行为交往的基础与前提,言说者应该态度真诚、话语内容真实正确且可领会。此外,在交往过程中,言语者和听众应具有相对公平对等的地位,相互关注,达到二者的有效沟通和相互理解。如在高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通过话语与学生进行交往。若课堂上充斥着教师单向的灌输话语,就无法实现师生有效沟通,教师话语有效性缺失,教育教学效果甚微。
  1.文本变人本,增强教育话语的效度。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话语呈现文本化的趋势,呈现“唯上”“唯书”的特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打压,差异性不被重视。在交往理论的指引下,课堂实现师生的主体间性,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关注学生现实需要,给学生机会进行话语表达,宣泄自我情感,使教育话语以教师表达为主、学生交流为辅,让教育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成果,增强教育话语的有效性。
  2.理性融感性,增加教育话语的温度。
  高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学科,决定了教育话语理论性较强,但是没有情感包裹的话语有时难以得到认同和理解,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再就理论讲理论,要从学生生活出发,从自身经验出发,让學生看见一个既具理性智慧又有感性思维的教育者,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隔阂和障碍,使教育话语“软着陆”,达到彼此心灵的自由和人性的解放。
  参考文献:
  [1]“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习近平提出这些新要求[N].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319/c164113-30982888.html
  [2]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课题信息: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融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研究”(2019SJB165)。
上一篇:思政教育论文: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浅探 下一篇:思政教育论文:研究性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相关文章推荐

  • 思政教育论文:研究性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
  • 思政教育论文: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浅
  • 思政教育论文: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 思政教育论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创
  • 英语教育论文:有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
  • 英语教育论文: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英语教学策
  • 核心期刊论文:创新思政教育方法的思维原则
  • 思政核心期刊:“互联网+”思政教育助力培养
  • 思政论文:如何推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
  • 谈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
  • 音乐教育论文: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改革模式
  • 音乐教育论文:当代高师声乐小组课教学改革探
  • 音乐教育论文:新形势下高校流行音乐教学的策
  • 音乐教育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流行音乐教
  • 音乐教育论文:世界主流教学法在音乐教学实践
  • 核心论文:高校思政工作方法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