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思政教育论文:浅论高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的提升


2021-03-15    来源:文教资料    作者:邵丽莹

摘   要: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有利于建构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将该理论引入高职校思政课,对提升当前高职校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亲和力   高职校   交往行为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办好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习近平在2019年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教师是否亲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教学效果好坏,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影响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目前高职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够亲和、教育影响力不强等问题。
  一、高职校一些思政课教师亲和力不足的表现
  思政课教师亲和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思政课教师具有的将自己的高尚品格和人格魅力向四周辐射而在受教育群体中产生的影响力、感染力及引导力,它是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外在表现为受教育者对教师的喜欢、认同与信服等。思政课程的亲和力,主要产生于思政课的主导者——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主要来源于亲和的外在形象、过硬的内在学识修养等综合因素。亲和力一经形成就会吸引学生自然而然地向教师靠拢,促进师生进行有效交往,师生通过双向的交往互动增进彼此的信任与理解,这样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既能增强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教师亲和力的提升,所以亲和力的生成与有效交往行为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但是,目前在高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部分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存在交往障碍,导致亲和力不足。
  一是师生交流不多,彼此理解不足。目前高职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间的沟通有所改善,但仍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思政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由教师单方面主导,教育内容及课程形式多为教师单一地传授知识,交流大都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在师生双方长期采用单一沟通模式的影响下,高职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均不高,不愿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此外,高职生手机依赖性较强,课堂上师生缺少深入了解与相互理解。课下,师生见面时间少,很少使用新媒体手段交流,既不彼此熟知又不彼此信任,加大了课上课下沟通难度,影响教师亲和力的生成。
  二是教师语言方式单一,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在高职校思政课上,有的老师虽然在课下查找了大量材料,旨在丰富教育内容,但仍以是单向对话模式为主,缺少多样性,对有认知能力差异、思维能力差异的学生用相同的语言风格,忽视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束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除此之外,有的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语言形式僵化、缺乏吸引力,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降低学生对课及教育者的热情。
  三是教育话语脱离生活世界,缺少情感共鸣。高职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擔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任务,课程相对其他课程来说更具思想性。高职校思政课依赖生活世界,它是将现存社会的道德观念、政治思想等传授给特定对象的活动。生活世界是个体生存实践依赖的空间范畴,也是主体间展开交往行为的现实基础。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有时候某些教学内容可能会滞后于人们的社会现实需求。如部分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时,内容脱离生活,多采用书本话语或口号性的话语,学生不愿意听或感觉教师不易亲近;部分教育者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教学时采用的案例、故事过于久远,活动设置过于理想化,学生认为不适应现代需求,得不到心理上的认同。
  二、基于交往行为理论提高高职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的对策
  哈贝马斯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建构了宏大的理论体系,给现代生活提供了诸多启发,尤其是他的交往行为理论。该理论旨在用交往理性实现人际间合理有效的交往沟通。高职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质是一种特殊性德育,集政治思想、道德意识教育于一体,课程的展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行为交往,是通过交往实现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知识传导和价值引领的行为。“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亲和力是保证高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基石,主要体现为理论亲和力、话语亲和力和品质亲和力。交往行为理论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实现师生间有效交往具有指导意义。
  (一)实现主体理性交往,为提升教师品质亲和力添翼。
  在交往行为理论中,哈贝马斯把行为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包括:目的行为、规范行为、戏剧行为和交往行为。前三种行为体现出了传统的工具理性,强调人对人的统治,达不到双向的理解。交往行为模式是最能达成全面沟通的方式。在交往行为中,语言是交往的媒介。借助语言,交往行为双方进入了共同的语境,立足在双方的生活世界进行沟通,达成理解基础上的认同和共识。需要注意的是,交往双方均为行为主体,以上就是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一说。在高职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学生和教师均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课堂活动的“双主体”必须有平等且积极的交往行为,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形成理论认同和价值引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提高修养、外在形象可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同,吸引学生主动向教师靠拢。
  1.注重仪容仪表,促进学生认同。
  高职校的学生从生理心理上讲都还属于青少年,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倾向于感性认识,缺少理性思考,师生交往时,学生会特别注意老师的仪容仪表,由此生成对老师的第一印象。对老师的“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老师的认可度。当认可了教师的仪容仪表后,他们会本能地产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和亲近感,提升对该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亲和的教师的仪容仪表应包括以下方面:端庄的形象、儒雅的言谈举止、文明礼貌的交际方式、规范的日常行为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表现出优雅的举止、得体的穿着、礼貌的语言等外在形象有助于在学生中建立信任。
上一篇:思政教育论文: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浅探 下一篇:思政教育论文:研究性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相关文章推荐

  • 思政教育论文:研究性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
  • 思政教育论文: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浅
  • 思政教育论文: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 思政教育论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创
  • 英语教育论文:有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
  • 英语教育论文: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英语教学策
  • 核心期刊论文:创新思政教育方法的思维原则
  • 思政核心期刊:“互联网+”思政教育助力培养
  • 思政论文:如何推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
  • 谈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
  • 音乐教育论文: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改革模式
  • 音乐教育论文:当代高师声乐小组课教学改革探
  • 音乐教育论文:新形势下高校流行音乐教学的策
  • 音乐教育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流行音乐教
  • 音乐教育论文:世界主流教学法在音乐教学实践
  • 核心论文:高校思政工作方法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