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社会科学 >
期刊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出 版 地:北京市
出版周期:双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5-4952
国内统一刊号:CN:11-3200/K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2014版)
期刊收录:知网收录
电 话:010-66572531、010-66572532、010-66572533
备 注:新闻出版总署认定学术期刊
快速投稿通道
- 建议发表前先QQ或者电话咨询
- 联系人:编辑孙老师
- 联系电话:18790272135
- 咨询QQ:308902193
- 投稿信箱:308902193@qq.com
- 同时我们代理多家期刊
- 更多期刊http://www.yashilw.com
当代中国史研究
《当代中国史研究》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y Studies(双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的我国中国当代史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领域唯一的专业性学术期刊,1994年1月创刊,双月刊,大16开本,每期正文128页、约22万字,国内外公开发行。
《当代中国史研究》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主编负责制。编委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军事科学院等机构的学术造诣深厚的知名专家组成。建立完善的编审制度和工作流程。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建立健全了《选题计划和组稿制度》、《三级审稿及编辑加工制度》、《文献注释技术规范》、《版式规范》、《编校质量管理办法》、《编辑部岗位职责》、《编辑部经费使用管理细则》、《期刊编辑人员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保证了编辑工作的高效运行和编校质量。
《当代中国史研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刊宗旨,自1994年创刊以来刊发了大量具有原创性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国史研究成果,在本学科领域发挥了引领和导向作用,对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已成为本学科领域的权威期刊,深得学术界好评。
《当代中国史研究》秉承“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积极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密切关注国史研究重大课题和学术前沿,努力拓宽研究领域,热心培养新锐人才,反映国史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最高学术水平,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国内主要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均将在本刊发表论文作为授予学位、评定职称、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海外的主要高等学校、当代中国研究机构、图书馆均订阅和收藏本刊。
《当代中国史研究》政治方向正确,阵地意识鲜明。本刊始终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重要文献为基本依据,以为人民写史、为国家立传为己任,认真把握新中国的历史主流和大局,积极研究和宣传新中国的辉煌成就与成功经验。
《当代中国史研究》学科特色突出,栏目设置新颖。本刊是国内中国当代史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领域唯一的专业学术期刊,内容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迄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宗教、国防、外交等各专门史,同时设有国史纪年、国史讲座、地方史志研究、口述史等栏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体系形成完整的学术覆盖。
《当代中国史研究》锐意学术创新,开展学术争鸣。本刊与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和著名学者有广泛的密切联系,积极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学术创新,引领学科发展前沿;设有国史札记、学术动态、热点探析、批评与争鸣、图书评介、海外观察等栏目,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努力促进学术繁荣,勇于开展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学术批评。
《当代中国史研究》注重学风建设,坚持学术规范。本刊认真执行期刊编辑出版各项规定,建立了完善的编审制度和工作流程,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积极倡导并严格遵循优良学风,坚持论从史出、据史立论。
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栏目设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家社科基金研究成果、改革开放史研究、书评、论点摘编等
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投稿须知:
一、本刊秉承“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精神,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竭诚欢迎海内外各界人士赐稿。?
二、本刊系国史专业学术杂志,关注范围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迄今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外交、军事、民族、宗教、生态环境等等各个方面。
三、本刊设置的栏目除了上述各领域的专门史以外,还包括理论研究、国史讲座、重大事件回顾、重要文献选登、批评与争鸣、国史纪年、国史札记、地方史志研究、国史论点摘编、国史篇目索引、海外观察、图书评介、学术动态等。
四、来稿篇幅以不超过12000字为宜,尤其欢迎言之有据的评议、札记类短小文字。?
五、来稿请附100~300字摘要和3~5个关键词,并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发表时署名听便)、工作单位、学位、职称、职务、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和电话或电子邮件联系方式;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和编辑部内部三审制相结合的审稿制度,作者个人信息务请单页附上,来稿正文中不再夹带个人信息,也不要出现“拙作”、“拙著”之类的字样。
六、来稿务请遵守学术规范,引用或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或档案文献一定要注明出处,引文要精心核对确保准确无误;注释中说明性文字放在页下,参引文献放在篇末,其他参考文献附在参引文献之下,具体格式请参阅近期本刊。
七、来稿标题、摘要、关键词本刊统一组织翻译成英文,有特别要求者请在来稿时一并说明。?
八、来稿请寄本刊编辑部,欢迎惠附电子文本或发电子邮件,但切勿寄给编辑个人;来稿一律不退,自寄出后三个月未收到编辑部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作者请勿一稿多投,严禁剽窃行为,违者将按本刊编辑部有关规定处理。?
九、来稿一经发表即付稿酬,同时本刊编辑部自发表之日起即自动享有该项作品为期一年的专有版权和使用权;本刊欢迎其他刊物、著作或网站(页)等转载或引用本刊发表的作品,但在版权有效期内须事先征得本刊编辑部的同意,并请在转载(摘、引)时注明出自本刊。?
十、欢迎作者将作品的再转播情况(转载或采用)和获奖情况反馈编辑部。
十一、本刊发表的作品所表达的观点纯系作者见解,不代表本刊编辑部或编者的意见。
十二、年度选题重点请作者关注本刊年末或年初的编委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