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核心期刊】后真相舆论的本质、根源及抵制


2022-04-27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韩海涛

【摘要】后真相舆论是一种加剧社会分化对立的错误思潮,集中表现为以情感价值高于事实真相为传播原则,隐蔽客观事物真理性,消解舆论受众的理性认识。后真相舆论助推阴谋论和反智主义等错误认识论的流行,是歪曲文化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温床,对人的主体认识和实践能力产生负面的瓦解作用。后真相舆论的兴起和流行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的产物,与西方民主政治危机和社会心态认同危机密切相关。防范后真相舆论对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冲击,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主流新闻媒体必须要增强政治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着力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后真相舆论 舆论引导力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百年变局的深刻调整和世纪疫情的叠加干扰,国际上流行的“后真相”思潮影响日深,传播甚广,造成的舆论乱象层出不穷。后真相舆论主张隐蔽事物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强调情感价值对于事实真相的优先地位,通过制造虚假消息率先抢占舆论阵地,引导舆论受众从理性认知转向感性情绪,从而消解了客观性,代之以主观性的膨胀。然而,主观性的释放并不能突破资本主义的特定时代关系,在资本逻辑的统领之下,情绪的狂欢只能导致求而不得的消极社会心态,更便于一些西方传媒集团操纵舆论走向,引导社会舆论达到自身预设的目的。美国兰德公司认为,这样的社会现象和舆论导向是一种 “真相衰退”,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的趋势上:对事实和数据的分析性解释的分歧增大、意见和真理之间界线的模糊、相比于事实而言意见和个人经历在数量和影响力上的增加、对之前备受尊重的事实消息来源的信任度降低。非理性的后真相舆论引发了真相与真理的历史性“退场”,如何在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挑战中坚持追求科学与真理,确保新闻舆论的客观性和真理性,成为当今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新闻行业要坚持以“5W”为标准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原则,通过新闻舆论传播真理,治理自媒体意见领袖对后真相舆论谬误的传播,以增强人民大众对大变局的科学认识,推动建立积极、理性、健康的社会心态,在凝聚民族复兴的社会共识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

后真相舆论的本质及其现实危害

新闻舆论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发声渠道,反映了一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其精神内核是具有相同价值观的群体意识和理论体系,其表现形态则是舆论主体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等客体所形成的公众意见导向。后真相舆论风靡西方媒体主导着的世界舆论场,成为西方媒体以主观意识形态偏见和政治歧视取代新闻传播中的价值性和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后真相舆论日益成为西方新闻舆论的主流,对我国的新闻舆论主流格局和舆论受众带来极大挑战。

后真相舆论消解理性认识,助推阴谋论和反智主义等错误认识论的流行。后真相舆论的盛行依赖于认识论中的后真理哲学观,其本质上否认真理认识的可能,真理只能作为传播话语的一部分依附于主体的利益需要而存在,在个人利益绑定普遍真理的时代,主体的个性价值和自我满足才是最根本的判断标准,由此,人的主观情感代替逻辑理性成为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比如,在世纪疫情的大流行中,美国利用其国际舆论的控制权和主导权,不断煽动病毒阴谋论,制造病毒起源于中国的谎言,掀起一轮又一轮病毒溯源风波,成功将国内疫情激化的社会矛盾转向中国,造成美国舆论对中国的负面评论大幅增加。然而,由美国政治家操控的国际舆论刻意回避了美国利用霸权主义,在世界各地建立超过200个生化实验室的历史。由此可见,美国在全世界恶意炮制阴谋论,传播后真相舆论。病毒溯源本身是国际合作推进的科学过程,后真相舆论有意遮蔽理论性和科学性考证,从疫情大流行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恐慌无助的痛点出发,通过裁剪事实、编造谎言、故弄玄虚的手段建构虚假叙事,误导和利用大众群体的追随和呼应,加剧反科学和非理性思维逆流泛起,导致种族歧视和极端民族主义的产生。

后真相舆论的兴起歪曲文化和历史,成为虚无主义思潮流行的温床。新闻舆论领域既是社会思潮发展壮大的立足点,也是各类社会流行思潮交流碰撞的主阵地,后真相舆论是反映虚无主义思潮兴衰的社会晴雨表。在我国,虚无主义思潮危害仍在,后真相舆论也不乏其影响。在纪念抗美援朝的电影《长津湖》热播期间,有微博大V罗某某公然以“沙雕连”的名称来污名化冰雕连战士,站在个人主义的预设立场上戏谑志愿军英雄的民族贡献和军人使命,同时诋毁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否认抗美援朝对于保卫家园的重要意义。其丑恶的表演展现了后真相舆论的惯常做法,即引导公众更多地依赖于价值而非事实评判事件,进而瓦解舆论受众对历史真相确定存在的理性认识。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后真相舆论更是与文化虚无主义密切关联,否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推崇西方的历史文化和价值理念,在既定的价值判断下不断地“解密”所谓历史真相。其本质上是基于“立场优于真相”的原则对历史史料进行虚假解读,以充分抢夺“后真相谣言”的话语权。在社会舆论的冲突中煽动受众的情感信念,鼓动道德和价值的相对主义远比探寻事实真相更为便捷省力,更符合个人主义的利益标准,这为多种虚无主义思潮的盛行奠定了舆论基础。

后真相舆论诉诸情感影响社会流行心态,瓦解人的主体认识和实践能力。社会舆论往往以拥护或反对、赞扬或谴责的方式对某一问题进行公开的表达与传播,形成某种舆论塑造下的共同倾向的社会心态。在后真相舆论成为主流的西方世界,舆论越发追求标题噱头内容夸张,在传播过程中有意反复加深舆论内容上的极端主义,以至于出现了“无反转不新闻”的说法。与此相适应,后真相舆论通过否认真理的价值预设改变社会心态的生态场域,进而引导社会心态的转向。以2020年美国大选中特朗普的言论为例。在选举得票优势被逆转的情况下,特朗普团队声称美国选举正在被操纵,发布不符合事实真相的新闻。在美国选举结束后特朗普仍然多次表态拒绝承认败选,与网络上的极右翼团体如“匿名者Q”等组织暧昧不清,多次在推特上发表爆料消息吸引阴谋论者的关注,特朗普对后真相舆论的操纵引发了“Stop The Steal”运动在美国的流行。借助选举弊端的可能性持续制造公共舆论中的爆点,后真相舆论在无结论的反复追查中消解人们理性审视现实、思辨社会现实的能力。人们沦为后真相舆论动物,更加依靠情感倾向与心理归属来寻求社会共同体,特朗普支持者为维护其共同的政治身份对特朗普进行多重圣化,将其打造为反对犹太精英、资本权贵的英雄,是反对恋童癖和撒旦主义者的上帝之子。这进一步加深身份意识和价值依附等感性因素在认识外部世界中的比重,为之后华盛顿集会奠定了广大的社会心态支持,在“占领国会”的余波散去、美国大选结果敲定之后,他们只会陷入到认识的偏见和实践的困局之中。

后真相舆论根源于西方社会矛盾,引发全球舆论危机

后真相舆论的流行是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困局的产物。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一波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分工和资源流通,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下,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产业链的两端,财富差距不断拉大,世界格局中南北对立不断加深;在西方国家内部,全球化的红利在新自由主义主导下主要由极少数精英阶层所享有,所谓的“涓滴经济学”并没有将经济福利惠及底层民众,社会底层在全球化中丧失本有的劳工福利和就业机会,中产阶级人数持续下降。困顿现实与理论标榜的价值之间落差巨大,国家之间、社会内部的贫富分化摧毁了统一的、确定的认识,不同的利益诉求看待同一社会问题必然得出不同的结论。资本主义全球化造成的利益冲突和无序竞争状态激化了国际社会舆论极端情绪化和非理性对抗,成为全球范围内后真相舆论流行的客观基础。

后真相舆论的流行与西方民主政治危机密切相关。西方国家政党为了获得社会公众的舆论支持,需要沿用传统的政治民主话语掩盖民主制度失序引发的各种社会乱象,弥合社会分裂造成的冲突和隐患;同时,政党之间频繁相互攻讦,以战胜对方为目的煽动仇恨政治,加剧了社会对立,加速政治和社会走向分裂和极端。在近年来的美国大选中,“驴象之争”愈发激烈,两党从执政理念的争论上升到政治暴力的相互攻击。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学者彼得·斯特恩斯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状况,“双方不把对方视为对手,而是视为恶魔”。表现在新闻舆论上,在引导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中借助政治极化广泛挑起人为的冲突对立,已经成为当下西方新闻舆论领域的重要特征,这公然违背了西方政治中标榜的民主、自由等价值理念,也违背了新闻媒体作为“第四权力”维护公平正义的原则。根据自身利益片面展现社会事件,诉诸于非理性情绪,激化社会事件的影响,就必然造成隐匿新闻事实客观性和科学性的舆论盛行。

后真相舆论的流行还植根于西方社会心态的认同危机。现代化在促进社会发展演进的同时也带来社会内部文化的差异性,甚至产生多样化的分裂、冲突和对立。此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凸显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化。在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社会左派以身份认同理论为指导展开反抗运动,在西方主流社会文化中掩盖了利益划分的阶级话语,并将身份认同作为决定个人政治行为和影响国家政治策略的主要因素。客观上,大众心态转向政治认同成功弥合了西方国家内部的阶级差别,在美苏对抗的冷战期间起到了重要的意识形态作用。但是身份认同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秩序,伴随着里根入主白宫以及保守主义理论的兴起,身份认同成为建构以盎格鲁—萨克逊为核心的国家认同的重要工具。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认同政治的核心就是通过“我是谁”的自我意识来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身份认同虽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以LGBT(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为标志的少数群体的社会权益,但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社会中,西方右翼政治成为主流,以民粹主义、排外主义、白人至上主义为代表的极端思潮因其价值的煽动性而割裂大量中间民众,不同身份群体之间愈发难以形成共同的国家认识,反而形成了舆论上的彼此对抗和情感站队的后真相局面。

抵制后真相舆论的流行,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正确认识后真相舆论的流行规律,防范这股思潮对我国新闻领域造成的错误导向和危害,有效开展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课题,也是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大跨越的斗争需要。我们要以增强舆论引导力为目标建设合格的主流新闻媒体,努力克服后真相舆论对我国舆论生态造成的不良倾向,抓紧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新闻舆论领域内的话语权,促进形成积极、理性、健康的社会心态。

增强政治意识。引导力是新闻舆论引导公众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上分析理解新闻舆论作用的能力,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从来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讲政治是第一位的。”坚持政治意识首先要制约资本在新闻舆论领域的利益导向。市场经济中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了传媒产品的交换价值必将代替真实性成为首要因素,导致在互联网平台的多元化、去传统化等特征下助长舆论的失真状态,以利益优先、流量为王解构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从而加剧了社会各群体间的背离和分化。我国网络社交媒体上曾经集中出现以语言暴力和编造谎言围攻主流媒体的事件,也屡屡出现针对社会事件抢发带有舆论导向甚至政治偏见的新闻以抢占新闻舆论阵地的现象,其本质都离不开后真相舆论中的资本逻辑。2021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1年版)》中增加了禁止非公有资本开展新闻传媒相关业务的内容,目的就是为了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新闻舆论领域内的指导地位,引导全党全社会凝聚共同的思想基础。

坚持科学理论。我国新闻舆论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将引领力建立在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性和内容报道的权威性上,这是我国新闻舆论战胜后真相舆论的重要优势。面对来势汹汹的后真相舆论,我们要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新自由主义理论造成的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传播媒介变革带来的网络自媒体兴盛,以及在此基础上积淀的对真理认识的矛盾和不一致,坚决否定客观真理消失的不可知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而人的理性决定了人是能够被说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致力于带领人民群众走出愚昧和蒙蔽状态,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另一方面,要认识到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会依据主体的差别获得不同的表现方式,技术赋权推动每一个人成为新闻的编辑人,展示自身的特性与主观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视结合人的不同个性进行综合教育与引导,而拒绝脱离客观理性的、陷入主观性泥沼的宗教式教育,因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所以要尽最大努力把握其规律性。要善于以舆论报道的客观事实和真情实感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制约人们的非理性思维和行为,凝聚人们的精神信仰。要正视我国深化改革开放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和挑战,提高对社会风向、热点话题的辨识和分析水平,提升主动回应公众现实利益诉求、澄清和消除社会大众的迷惑和不良情绪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巩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政治认同。

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社会舆论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力的壮大是以社会心理作为基础的。社会心理是社会群体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真实内容,社会舆论则是社会心理的公开表达。形成一定理论内核的社会舆论则通过议题设置、内容筛选、价值引导等方式对社会心态进行能动地塑造。巩固主流新闻舆论阵地,抵御后真相舆论引发的谬误流行,要特别重视人民大众情感的群体性、社会性、价值导向性和现实性。要加紧改正主流新闻媒体自身存在的内容枯燥、形式呆板、宣教官气等传播问题,结合社会中不同受众的现实需要、风格特点和意见偏好,增强新闻舆论在内容上的针对性、传播途径上的多样性和传播结果的有效性,不断增强新闻受众的获得感和归属感。要积极推动主流新闻媒体融合创新,以一体化的发展标准推动现有媒介资源的整合融通,建设与人民大众实际偏好相对应的传播格局,真正实现党的理论、主张和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要形成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观念和范畴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精神状况和道德状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赵恩德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世纪以来国外流行社会思潮”(项目编号:18KDA002)、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重点项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点领域思想引领研究”(项目编号:19GJJB02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赵明昊:《美国那点事|“占领国会山”中的政治暴力:美国会走向内战吗?》,澎湃新闻网,2021年1月9日。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年。

③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人民日报》,2016年2月20日。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上一篇:【核心期刊】短视频“审丑”现象的迷思与祛魅 下一篇:【核心期刊】网络时代传统戏曲赢得新观众的奥秘
相关文章推荐

  • 【核心期刊】网络时代传统戏曲赢得新观众的奥
  • 【核心期刊】短视频“审丑”现象的迷思与祛魅
  • 【核心期刊】中国声乐发展的文化渊源与历史基
  • 【核心期刊】儒学在韩国的传播及发展前景
  • 【核心期刊】对“尊严”和“责任”的当代认知
  • 【核心期刊】“云直播”:发掘历史文化遗产的
  • 【核心期刊】传统地域文化“重生”契机何在
  • 【核心期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
  • 【核心期刊】城市人才流动新动向新特征与新动
  • 【核心期刊】办事“打招呼”现象的根源及其治
  • 【核心期刊】党史学习教育中沉浸传播的关键因
  • 【核心期刊】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法治建设的历
  • 【核心期刊】虚拟货币交易乱象的法律规制研究
  • 【核心期刊】虚拟数字货币监管与立法前瞻
  • 【核心期刊论文】共治视域下价值共识的生成逻
  • 【核心期刊论文】新时代推进团教协作的方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