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经济核心期刊:数字经济带来的就业挑战与应对措施


2021-01-30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黄 浩

【摘要】数字经济的异军突起为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是,数字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个人隐私保护、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变化的挑战。数字经济带来的就业变化在所难免,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需要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要促进国家经济稳健增长,从而保证工作岗位持续增加;二是利用税收政策防止产业变革中的贫富分化;三是培养高水平数字人才,帮助劳动力适应经济转型;四是打造社会保障防护网,支持各种新型就业形式。

【关键词】数字经济 人工智能 信息技术 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与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了数字化的全新经济形态,它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如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经营效果的改善、服务质量的提升等。但是,数字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个人隐私保护、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变化的挑战,尤其是与就业相关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需要政府改变传统的经济政策,以应对数字经济带来的就业变化。

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于就业具有促进效应和替代效应

从18世纪的纺纱机,到20世纪50年代的装配流水线,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过去250年来,技术进步无不改变着工作和职业的性质,引发了人们的就业焦虑。在这一点上,信息技术并非特例,工业革命是体力活动的自动化,是对人体力活动的替代和增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本质上是部分类型脑力劳动的自动化,是对脑力劳动的替代和增强。自动化技术对于就业具有促进效应和替代效应两种作用。在中国,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创新和经济发展,对于扩大就业具有积极的效果。2007年以来,我国数字经济的就业规模不断增加,占比从9.7%提高至2016年的16.5%。但是,数字技术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也会减少对于劳动力的需求。

在中国,2007—2012年之间,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传统经济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6.8%,大量的工作岗位被自动化技术替代。中国的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度已经超过了30%,因此,制造业就业岗位的流失也是最严重的传统行业。美国具有相同的情况,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经济学家Acemoglu & Restrepo(2017)在分析了1990—2007年间美国的事实基础上,发现企业投入的机器人虽然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其提升水平并不足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其研究显示,每增加一个机器人将取代3.3名工人,在机器人的冲击下,美国就业人口下降了0.18%—0.34%。影响最大的可能还不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劳动者,因为他们的劳动力成本早已过高,大量的工作岗位已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当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高度发展之后,以中、低成本劳动力作为竞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就业冲击更加明显。虽然,从历史上看,无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劳动从家庭和农村转移到快速发展的城市工业,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工厂自动化,造成大量工作从工业向服务业转移,技术进步在淘汰大量传统就业岗位的同时,都创造了更多的新就业岗位。但是,在人工智能的广泛冲击下,目前我们依然没有看到能够吸收大量劳动就业的岗位在哪里。而且,即使长期乐观,短期来看,技术型失业体现为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都是不可避免的,政府必须未雨绸缪,为潜在的风险做政策准备,缓解新旧经济形态转换过程中的就业阵痛。

数字经济环境下的就业特点

就业岗位的行业差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冲击具有行业或岗位的差异,这是由数字技术的特点决定的。数字技术能够通过软件编程实现脑力工作的自动化、程序化。我们可以利用二维矩阵对工作岗位进行分类,第一个维度是认知类的工作(类似脑力劳动)和体力类的工作;第二个维度是程序性工作和非程序性工作。数字技术对程序性工作的替代性更强,不论是认知类的工作(如出纳、银行柜员、速记员),还是体力型的工作;而对非程序性的认知工作(如财务分析)和非程序性的体力劳动(如剪发等具有创意性的工作)替代性较弱。麦肯锡公司分析了11个大类行业就业岗位的需求变化,发现创意工作、技术类工程师、管理类以及社会互动类工作的就业需求增长明显,因为人工智能在这些领域更多的是辅助而不是取代人类。在一些相对低收入的岗位,如水管工、园艺工人、儿童或老人护理等,这些职业受到的智能化、自动化冲击较低。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技能实现自动化难度大,另一方面,由于岗位成本较低,智能化成本相对较高,因此推动这类就业岗位自动化的经济动力较小。制造业受到的数字化冲击最大,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双重影响下,包括汽车制造、化工行业、冶金制造业、电子行业、食品和饮料等制造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大幅萎缩。建筑、零售和个人服务领域的就业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负面影响。数字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就业需求在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比如,在中国,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主要渠道,传统线下商贸和服务业的萎缩使得就业岗位大幅下降,但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快递行业的兴起,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大量从工厂失业的劳动力进入了快递行业。

岗位与收入的高低分化。数字经济发展造成了岗位分化和收入分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业岗位形成高端和低端两级分化。由于人工智能的特点,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中层白领和蓝领的重复性、机械性劳动更容易被机器和软件替代,造成中层白领和蓝领岗位大幅减少。原来从事中等技能知识工作的人开始向下寻找更低技能(不易实现自动化)的工作,或者向上进入高等知识技能的工作岗位。造成白领或蓝领中产工作岗位的持续空心化,劳动力市场形成两级分化。第二,产业变革的过程中财富向少数人群倾斜。比如,柯达公司曾经雇佣过145300名员工,带动了相机的生产、销售、摄影服务、相片冲洗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容纳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数字摄影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摄影产业。虽然手机数字摄影也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但是完全不能弥补其淘汰的岗位数量。第三,资本替代更多的劳动力,劳动获得的财富减少。为了追求效率和效益,几乎每一种经济体系都试图通过技术手段达成用资本替代劳动的目标。数字经济的发展依然遵循这种规律,当工厂里的机器人替代了人力,呼叫中心的自动语言系统取代人工接线员时,资本要素正在替代劳动要素,以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机器、软件与人的竞争也促使劳动要素的工资所得不断下降,从而改变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财富分配比例。

就业机会的教育水平差异。总的来说,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几乎所有学历层次的劳动力都享受着工资的增长,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计算机逐步普及应用,岗位工资的增长与学历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无学历的劳动力面临的失业风险更大。从1986—2016年,就业市场对于本科学历人群的需求增加了一倍,本科劳动力的供给增加却不到50%,相对短缺;与之相反,对本科以下学历岗位的市场需求不断降低,但是,低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造成失业率剧增300%。数字技术的变革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现有的劳动力教育水平的结构与数字经济对于劳动力教育水平的需求不匹配。劳动力的教育水平也影响着摩擦性失业。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至少有1.18亿人被人工智能或机器人替代,他们需要学习新的技能,适应与人工智能协作分工,另外大约有700-1200万人转换职业。新的岗位需要新的技能和知识,因此,更高的教育水平能够帮助劳动力顺利度过摩擦性失业的阶段,降低造成永久性失业的可能性。
上一篇:经济核心期刊:“十四五”时期 数字经济发展趋势、问题与政策建 下一篇:经济核心期刊:新个体经济新在何处

相关文章推荐

  • 社科核心期刊:多措并举完善中小企业股权融资
  • 社科核心期刊:新媒体技术助力乡村治理
  • 社科核心期刊:我国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新特征及
  • 核心期刊论文:数字贸易成为全球价值链调整的
  • 核心期刊论文《“政务上链”:应用场景、风险
  • 核心期刊论文:城市数字化下的区域一体化新格
  • 核心期刊论文:数字时代均衡治理的新需求与新
  • 核心期刊论文:警惕制造业盲目智能化带来的风
  • 核心期刊论文:“新制造”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
  • 经济核心期刊: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整合式创
  • 经济核心期刊:新职业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趋势
  • 经济核心期刊:新个体经济新在何处
  • 经济核心期刊:“十四五”时期 数字经济发展
  • 核心论文: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整合式创新路
  • 论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 核心论文:金融创新为乡村经济发展赋权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