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核心论文:区块链在高校精准资助中的价值意义与实施路径


2021-01-23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胡邦宁

【摘要】构建区块链助力高校精准资助的实施路径,要积极利用区块链技术降低信任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细化权责划分、优化信息交流渠道等,在精准认定、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考核等资助环节上下功夫,推动学生资助工作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实现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智能化资助,重塑精准资助组织形态。

【关键词】精准资助 区块链 资助育人【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各高校资助工作稳中求进、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区块链技术已日趋成熟,其应用逐步平面化和具象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运用,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就业、养老、精准脱贫、医疗健康、商品防伪、食品安全、公益、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应用……”可见,区块链技术是高校实现精准资助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区块链技术谋划数字时代学生资助工作发展远景,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资助政策 “三不愁”,实现教育扶贫与立德树人的深度融合。

当前高校实现精准资助工作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精准滴灌”设计与“大水漫灌”实际之间的矛盾。2017年4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提出,要“进一步提高资助精准度”,强调“高校等培养单位要统筹考虑不同学科专业、培养层次、学生经济困难程度等因素,科学合理分配名额和资金”。但现行对学生的资助指标是按人数比例分配,较少考虑地区、专业、培养差异,难以精准配置资源。一方面,资助分类不精细,高校资助认定及建档工作大多是根据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将贫困学生简单分为困难、一般困难和特殊困难三级,没有进一步分布量化和垂直细分其困难程度。另一方面,由于沟通不畅等原因,资助方不得不限制资助对象、额度和发放节点,受助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能充分表达个人的意愿和需求。资助的“源头点”和“滴灌点”相分离,使“滴灌”着力点无法凸显,导致“滴灌”变为“漫灌”。

资助规模扩大与有的高校资助体系僵化之间的矛盾。当前,资助规模不断扩大,金额不断增加。但受制度、队伍、方法和平台的制约,有的高校资助体系仍僵化滞后。首先,有的高校资助对象认定机制不够公正。有的高校资助认定主要依托学校资助中心和院系学工队伍,根据学生提供的材料进行评选。这一流程注重程序公正,忽视了实体公正,其结果受多方面主观因素影响。其次,信息传递机制滞后。高校资助认定的传递链条存在延迟性,容易陷入信息来源狭窄、不对称的困境。再次,资助预警监管机制缺位。有的学生在家庭遭遇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后无法及时获得资助;资助发放后,少数学生防诈骗能力较弱,资金安全可能难以获得保障;在资金缺乏监管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少数学生滥用资助资源的现象。最后,有的高校资助渠道僵化单一。有的高校资助体系门槛高、限制大、障碍多,使得社会资助所占份额偏小,挫伤社会力量参与高校资助的积极性。

学生的成才需求与育人效能不足之间的矛盾。对高校学生资助,始于资助,成于育人。当前高校精准资助体系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需求。一是缺乏育人理念,有的高校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材料整理、信息传达、手续落实中,导致资助与育人存在“两张皮”问题。二是忽视隐性育人因素,有的高校把精力投入到诚信教育中,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尤其在就业创业、心理健康、文化素养等方面教育上投入不够,从而不利于受助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资助形式过于单一。现行高校资助体系主要集中在资金资助,忽视了其他资助形式,很难精准发挥实际效用。

区块链助推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价值意义

高校资助中的资助方、受资助方和管理方在交换、分配和育人关系上构成了特殊的生产关系。区块链运用于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中,本质地改变了资助工作中现有的生产关系,在设计上实现了对象精准、需求精准、效能精准、形式精准,在技术上实现了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标准精准、资金分配精准、发放时间精准。

实现资助方式智能化。区块链的技术特性与大学生网络生存特征高度一致。一是适应学生的网络行为习惯。区块链的线上扁平化资助模式契合当代大学生“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行为特征,有利于增强交流互动,畅通信息渠道。二是保护受资助学生隐私,区块链提供灵活选择和匿名证明形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设置身份云参数,只显示资助所需信息。三是满足学生渴望平等的心理。区块链构建点对点的分布式结构,在保证学生隐私和自尊的前提下通过信息共享实现互联互通,满足了学生渴望尊重、独立和平等的心理。

区块链技术特征与高校多元化资助需求高度一致。第一,信息采集更便捷,保证资助学生信息多元收集。在区块链资助系统中,学生自主设置、定义身份云,包括数据源的对接与管理,自我形象的塑造与展示等,让“学生少跑腿、信息多跑路”。第二,资助选择更自主,保证资助和学生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区块链为学生及资助方提供了点对点互选模式,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意愿,保障了学生的话语权、选择权。第三,数据处理更智能,实现精准资助差异化管理。区块链能直接区分、界定不同类别和程度的资助对象,真正做到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全覆盖。

实现资助形态数字化。区块链将为学生资助工作提供无需相互担保或第三方授权就可形成信任、自动公示、共同监督的信任创造机制。其一,区块链内部设置不可篡改,资助双方信息、资助资金的流向和使用以及资助各方的决策和行动等均会有记录,从而加强了对资助资金支付和使用的动态监控和审计稽察。其二,区块链信息实时传递,区块链技术方便查询和获取最新信息,缩减或取消冗余程序;政府通过区块链实现运行管理扁平化,增强监督管理的垂直性和有效性。其三,区块链信息保障的安全性,区块链提供的信息仅限资助双方查看,实现权责分明;实时追踪钱款去向和掌握受资助学生状况,在保证学生隐私的同时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其四,区块链运行效果的兼容性,区块链充分保障资助双方权益,吸引优质资源,拓宽外部渠道,贯彻落实 “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

实现资助组织平台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区块链能促进高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彰显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一是全员育人。区块链信息系统公开透明,资助主体均能参与到育人中,让过去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监管者”“发声者”,形成强大的资助育人合力。二是覆盖全程,区块链既能做到公开透明,又能有效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在政策实施和帮扶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甚至提前发现学生的真实需求,按需帮扶。三是构建平台,以区块链技术为依托的线上模式,通过学业规划、科研指导、社会实践、心理辅导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现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输血型”向“造血型”、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打造“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模式。

区块链在高校精准资助过程中的实施路径

增强精准认定力度,在对象精准上下功夫。依托区块链技术建立动态数据信息库,保证申请信息的准确和全面;加密算法和时间认证机制确保数据完整安全;定性分析修正量化结果,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应扶尽扶、应保尽保。第一步,学生申请注册区块链资助系统的公共账本,建立个人身份云并结合指纹认定技术将身份信息印证上链。第二步,申请者在身份云中上传和录入个人信息和证明等,对接个人信息源(如校园卡、移动支付等),并设置信息参数。第三步,区块链根据规则代码筛选比对待选对象的各类信息,对学生的家庭情况、日常消费、行为轨迹、学业水平、兴趣爱好等精准画像,排查出有真实资助需求的学生。第四步,在一次认定后,区块链系统永久储存和实时分析所有数据资料,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实现实时认定、随时调整、适时退出。

提升精准施策水平,在需求精准上下功夫。区块链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致贫原因制定个性化、差异化、精细化帮扶策略。首先,明确资助需求。区块链用大数据评估申请人需求。通过家庭经济状况、特殊群体、地区差异、突发状况、学生消费水平等构建个体需求量化模型,实现 “按人头帮扶”到“按需帮扶”的转变。其次,实时动态调整。区块链系统通过管理身份云信息及时更新相关诉求,系统自动实时更新数据并关联分析,实现资助方案的动态调整,满足受助学生的需求变化。最后,预判资助形势。依托区块链的可追溯和不可篡改机制形成完整的资助数据流,系统根据存储在区块链上的历史数据以及数据变化规律预测学生群体需求变化趋势,做到 “防患于未然”。

创新精准帮扶模式,在形式精准上下功夫。区块链技术通过数据加密和实时监管等技术,提供个性化资助模式,保证资金准确到位和安全使用。一方面,区块链技术提供个性化资助模式,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一对一资助。资助者和受资助者在区块链上发布自定义合约,并可针对合约进行深入探讨。同时,拓展其他资助形式。高校资助中心充分整合学校资源,开展资助学生素质提升模块专题学习,开设涉及学习辅导、心理帮扶、就业指导等免费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确保资助安全。在拨发资助款时,区块链系统为学生提供完整可靠的数据流以避免资助款拨放拖延、失误及贪污舞弊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资助款到位后,区块链提供托管账号,实时跟踪资助去向,实现智能监管,有效防止学生被骗,保证资助资金发挥应有作用。

落实精准考核成效,在效能精准上下功夫。精准考核是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驱动环节。一是精准问责。区块结构的时间戳功能,记录了区块链信息流完整的时间流,实现了对数据的不可篡改和动态记录。二是实时监管,一旦出现篡改、造假等情况,区块链能够沿着信息脉络追查作弊节点和责任人,打通考核与问责、考核与整改、考核与预防间的通道。三是全面考核。系统根据考核指标以及历史数据进行图式表格生成、量化模型构建以及交叉分析等,实现考核流程的自动化、可视化。四是激励机制。区块链建立全面系统的资助学生诚信档案和量化评分体系,并将结果融入资助认定工作中,低成本地解决诚信问题,鼓励学生自觉增强诚信意识。五是长效追踪。受资助学生在区块链上的身份云以及资助信息在其毕业后均完整保存,有助于持续追踪、长期考核。此外,受资助学生毕业工作后,可以通过原有的身份云进入系统,成为资助方实现资助反哺。

(作者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骨干专项“区块链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9JDSZ3031)及2020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ZD00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孟奇勋、李靖:《区块链视角下音乐版权保护路径变革研究》,《科技与法律》,2018年第6期。


上一篇:核心论文:高校思政工作方法创新研究 下一篇:音乐教育论文:世界主流教学法在音乐教学实践的应用分析
相关文章推荐

  • 音乐教育论文:世界主流教学法在音乐教学实践
  • 核心论文:高校思政工作方法创新研究
  • 核心论文:《社会共治:共青团参与基层治理的
  • 核心论文: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哲学指南
  • 核心论文:从购物节透视网络直播产业生态
  • 核心论文:新职业转正与新阶层青年的社会参与
  • 核心论文: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
  • 核心论文: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经验与启示
  • 核心论文:探索农民工流动党员嵌入式学习模式
  • 核心论文: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 核心论文:当前生态环境责任落实的新思路
  • 核心论文:《问计于民:中国共产党创造奇迹的
  • 核心论文:用伟大抗疫精神激发当代青年使命担
  • 核心论文:高校学生非正式社团的生成及引导
  • 核心论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元素
  • 核心论文:建设高校优质“青马工程”的基础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