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核心论文:高校思政工作方法创新研究


2021-01-23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宋 伟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特点、社会客观环境等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要求高校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与新任务,采取课堂理论教育法、社会实践锻炼法、校园文化熏陶法以及网络媒体引导法等,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合乎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至关重要。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把方法比作过河的桥和船,恩格斯也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进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特点、社会客观环境等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要求高校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采取课堂理论教育法、社会实践锻炼法、校园文化熏陶法以及网络媒体引导法等,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合乎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

创新理论教育方法,夯实思想教育基础

理论教育法发端于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灌输理论”是我们党开展思想教育使用历史最长、范围最广的工作方法。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灌输”这个概念,但十分强调向群众灌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性。“灌输理论”这一概念由考茨基首先提出,列宁进行了总结完善。由灌输教育法衍生的理论教育法是我们党开展理论教育宣传的基本方法,也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为了加强和改进理论教育宣传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高度重视理论教育的作用。

高校要积极传承创新相关方法,紧抓第一课堂,夯实课堂教学主渠道。在抓好四门思政课程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学校要定期开展任课教师的理论培训,组织学习新的形势政策和相关文件,使教师知道“怎么教”;要通过新技术手段开展问卷调研,利用大数据分析课程进度、学生接受度和喜爱度,通过客观、准确的数据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于接受。在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一线任课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是关键。因此,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理论,做理论上的“明白人”,自觉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其次,教师要积极创新教育方法,联系学生实际、注重学生接受度、注意理论通俗化,在课堂上多用鲜活的案例以及新媒体技术吸引和打动学生,把深奥、抽象的政治理论讲明白、讲生动、讲透彻。各高校书记、校长要做好形势与政策报告;院(系)书记、院长、辅导员要积极落实相关理论教育的要求,密切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例以及打动人心的故事增强教育话语的说服力、感染力、亲和力,解答好、解决好大学生关心和困惑的问题,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创新实践锻炼法,拓宽学生视野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砥砺思想、在实践中锻炼才干,才能成长成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广大青年只有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工作中练就本领、才能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高校应充分运用并创新实践锻炼法,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依托校内、校外两个资源,广泛开展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效果,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通过服务岗位、班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通过特长展演、文体活动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学术活动、科技竞赛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让校园成为培养学生成才的沃土。高校应整合优化人才培养资源,协调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建立一系列的志愿服务基地、实践实习基地等。通过政府部门牵线搭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等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创新文化熏陶法,提升校园活动吸引力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和体现。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来说,文化熏陶法就是教育者利用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以持久深入且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影响他们,使之逐渐认同和接受教育者传授的价值观的教育方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创新文化熏陶法,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应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文化化人功能。比如,可以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升国旗、诗文朗诵、征文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其次,要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可以将国学经典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多元化;可以鼓励学生到革命基地、展览馆、博物馆等进行参观实践,促使其将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不断创造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最后,要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注重价值融入的生活化、日常化、体验化、大众化。可以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线下文化活动与线上文化活动的协调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等群体组织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校园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通过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各种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建设的研究和交流,发挥校园文化全方位熏陶感染、多渠道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创新网络引导法,用好网络媒体新技术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2%。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由此可知,创新网络引导法必不可少。

网络引导法是指教育者利用网络技术对受教育者开展思想教育引导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把握网络传播规律,熟悉新媒体“去中心化”“碎片化”“社群化”的特点,运用网络引导法,“让党的主张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高校要重视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发挥新媒体灵活、快捷、多变、互动的优势,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引领力。高校创新网络引导法要做到“五个注重”。一要注重充分利用官方网络平台,鼓励高校党政干部、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学生骨干积极发声、建言献策。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要尝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努力打破传统的固化模式,搭建开放式的、对话式的网络学习平台,并充分利用学习强国、易班、中青校园、灯塔在线、智慧团建等网络学习平台。二要注重不断探索网络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健全网络学习资源库。可以组织优秀教师录制网络精品课程,打造微视频精彩课堂,增强网络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新媒体时代,可以通过网络将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结合,从而延伸出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如网络课程、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而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慕课,更是将资源共享、开放的理念尽显无疑。三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体现时代精神,也要符合学生兴趣。只有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个性,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育者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对热点问题的态度、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进而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四要注重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制作优质内容。可以积极研发、利用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软件、小程序等。比如,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的全方位社交平台,信息可以在其中进行一对多的大众传播、一定规模人群的群体传播、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其发布、搜索、转发等功能使得信息交流快速且便捷。高校可以因势创新,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五要注重网络文明建设,可以探索制定完善《大学生网络文明公约》《大学生网络文明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使大学生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建设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

(作者为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副书记、副教授)

【注: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马列·科社)专题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9CXSXJ3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②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4日。

③习近平:《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人民日报》,2016年4月20日。

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⑤《习近平: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人民网,2014年12月25日。

⑥《高校思政、党建工作怎么做?习近平的这些话说透了》,《中国青年报》,2020年1月22日。

⑦《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华网,2019年3月18日。

⑧《习近平谈高等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 把思政工作贯穿全程》,人民网,2016年12月9日。


上一篇:核心论文:《社会共治:共青团参与基层治理的新命题》 下一篇:核心论文:区块链在高校精准资助中的价值意义与实施路径
相关文章推荐

  • 核心论文:区块链在高校精准资助中的价值意义
  • 核心论文:《社会共治:共青团参与基层治理的
  • 核心论文: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哲学指南
  • 核心论文:从购物节透视网络直播产业生态
  • 核心论文:新职业转正与新阶层青年的社会参与
  • 核心论文: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
  • 核心论文: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经验与启示
  • 核心论文:探索农民工流动党员嵌入式学习模式
  • 核心论文: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 核心论文:当前生态环境责任落实的新思路
  • 核心论文:《问计于民:中国共产党创造奇迹的
  • 核心论文:用伟大抗疫精神激发当代青年使命担
  • 核心论文:高校学生非正式社团的生成及引导
  • 核心论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元素
  • 核心论文:建设高校优质“青马工程”的基础保
  • 核心论文:以制度建设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