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核心论文:从群众获得感视角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1-01-08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史鹏飞

【摘要】从群众获得感视角分析,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特定地区特定人群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相对剥夺感、获得感“钝化”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对此,要从深化获得感心理结构研究出发,进一步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高群众民主法治满意度,增强群众资源环境保护认可度;强化社会保障系统运行,促进居民服务增效,夯实民生基础工程建设。

【关键词】获得感 个人成长 社会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冲刺跑”的最后阶段。特别是从综合发展指标、人民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方面看,部分地区已接近实现整体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与否,既要看量化指标,也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

获得感的心理结构分析

获得感以实际获得为基础,是一个兼具主观心理内涵和客观实践基础的新兴概念。为探索获得感的心理结构,研究严格遵循心理学实证研究思路,在全国范围开展问卷调查,通过3个开放式问题调查问卷,系统收集居民对获得感的直观认识、生活体验和渴望预期。基于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对开放式问卷获取资料进行总结和编码,提取38个获得感心理表现形式并编制成38道测量题项。随机选取500个样本进行初测,经检验题项质量与探索量表维度,最终确定18个质量良好的测量题项,并将18个测量题项拟合为3个量表维度,分别为:“个人成长”“积极情感”“社会保障”。为进一步检验量表信度、效度并验证量表结构,研究将18道题项集合成复测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收集600个样本,采用一致性信度作为信度检验指标,发现获得感总量表和“个人成长”“积极体验”“社会保障”3个分量表一致性信度均良好。经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整个模型各项拟合度指标良好,“个人成长”“积极情感”“社会保障”3个维度拥有较好聚合效度。采用下对角矩阵判别法分析以上3个维度区分效度,验证获得感各维度间拥有较好区分效度。在对不同因子模型进行对比后,研究有效证明获得感量表具有更加良好的结构效度。

在以上统计分析支撑下,研究对获得感结构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获得感3个结构要素具有鲜明实践价值导向。具体来说:个人成长维度反映的是居民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经济、事业和生活等方面体验到的成长与提升,如收入增加、事业晋升等。由此可见,居民获得感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让居民在社会发展进步中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高。积极情感维度反映的是居民在社会发展中心理体验到的积极感受,如更满足、更幸福等。作为一种以客观获得为前提的主观体验,积极情感是个体在具体获得产生后,反映在心理体验上的直接结果。社会保障维度反映的是居民在生产生活中体验到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给予的相应保障,如感受到政府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等。由此可见想让居民拥有获得感,不仅要从微观层面促进个人成长、提升积极情感,还应从宏观层面给予居民充足的外在保障。

获得感心理结构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量化指标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简单的数字填空,不是暂时的速度冲刺,更不是狭义的经济达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切实感受、体现在居民生产生活的切实获得、体现在国家社会发展的切实进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全面小康社会的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效的评价主体还是人民群众。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综合评估中,要特别注意把“笔触”对准普通群众、用“镜头”聚焦微观主体,将历史变化与现实成就、个人感受和国家发展有机融合,用一个个群众个体的现实获得拼接出小康生活的现实样貌,用一层层真切的获得感勾勒出全面小康的壮阔历程。在具体评估中,要注重定量测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决不能单纯以客观指标代替主观指标,忽略人民的获得感。

2019年国家统计局主要以客观指标为基础,修订推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新修订)》。其中一级指标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三大攻坚”“民主法治”“文化建设”“资源环境”6大类,二级指标具体设53项量化指标。事实上,获得感本身就是基于客观获得的一种主观感知。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看,结合获得感心理结构,建立与现有量化指标相对应的综合评估监测体系具有重要价值。在整体上,获得感的“个人成长”“积极情感”“社会保障”3个心理结构要素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交叉联系。从二级指标分析,获得感的“个人成长”结构要素主要对应“人均GDP”“互联网普及率指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标率”“‘十三五’以来城镇棚户区住房累计改造”“平均预期寿命”“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居民使用卫生厕所的户比重”等监测指标。这些指标综合反映居民个体在生产生活客观获得的具体变化,其变动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水平。获得感的“积极情感”结构要素主要对应“‘十三五’以来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累计减少”“污水集中处理指数”“生活垃圾处理指数”“基层民主参选率”“妇女参与基层民主管理指数”“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每万人拥有律师数”“‘三馆一站’覆盖率”“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空气质量指数”“地表水质量指数”“森林发展指数”“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等监测指标。这些指标折射居民对国家民主法治建设、文化推广普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工作满意度,其变动影响居民获得感的积极情绪体验。获得感的“社会保障”结构要素主要对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指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公共交通服务指数”“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指数”等监测指标。这些指标反映居民获得社会保障支持力度,这些现实保障从外部性上为获得感产生提供必要条件。

获得感视角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问题

从居民获得感来看,目前还有一些现实问题和短板弱项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效。一是由于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存在,一些发展滞后、生态脆弱地区老弱病残贫困人口获得感还不强。这就导致全国重点行业关键领域改革任务还很艰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群众收入差别还很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这些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全面小康的获得感。

二是改革发展客观带来社会资源分配、利益关系调整,部分公众在社会比较中产生相对剥夺感,降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获得感。特别是在一些存量改革领域,由于改革带来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调整,直接导致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再调整,进而产生一批利益受损群体。这部分群体因而产生相对剥夺感,认为自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获得红利较少,甚至自身利益受损,从而降低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获得感。此外,由于一些改革政策措施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一定时期需要改革对象暂时让渡眼前利益和现实利益,以换取长远利益和未来利益。这种情况也会迫使改革对象产生相对剥夺感,使其认为改革降低了他们的福祉,进而销蚀全面小康建设给其带来的获得感。

三是持续小康建设催生部分居民获得感“钝化”现象,甚至出现“高获得—低获得感”情况。伴随持续小康建设,我国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同地区百姓生活普遍呈现改善趋势,消费层次持续提升、多样化需求充分释放,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达到世界最大。这种持续的现实满足,一定程度上使居民获得感产生“钝化”现象,特别是部分群众对多层次多样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居民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兜底保障功能有效发挥等隐性现实获得视而不见,认为这些客观活动是水到渠成、理所应当。事实上,经过持续建设,我国教育、科技、体育事业整体发展水平已经跨步迈入世界前列,医疗卫生养老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民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成绩成就变化不应被忽视或漠视,理应得到更多居民的正视与重视。

从居民获得感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目前,我国“十三五”规划收官在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从居民获得感心理结构分析出发,更好推动全面小康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增加群众经济收入,促进个体成长进步,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经济收入是影响获得感“个人成长”结构要素的重要因子,也是推动居民个体成长进步的经济基础。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发展中的新模式、新亮点、新业态不断涌现,科学技术日益发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经济结构持续向好优化,经济总量连续保持世界第二位置,整体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在脱贫攻坚领域,我国取得显著成效,大量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全部贫困县脱贫摘帽。下一步,要更加重视经济发展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从总量和分配两方面提升个人经济收入,促进个人成长。要通过改革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继续稳步做大国民经济总量。要同时做好“蛋糕分配”,在发展中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共同富裕,特别是要如期夺下脱贫攻坚战的“腊子口”“娄山关”,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帮助贫困线以下人民群众摆脱贫困,不断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更加优先位置,让全国居民共同分享全面小康丰硕成果。

其次,提高居民民主法治满意度,增强群众资源环境保护认可度,不断激发居民积极情感。当前我国社会民主法治进程不断推进,民主意识深入人心,法治精神不断普及,全社会逐步形成民主协商、依法办事社会风气和行为准则。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国家重拳出击整治环境污染突出问题,整体环境综合质量显著提升。下一个阶段,要健全民主机制,发挥法治作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从制度制定、机制运行、系统管理等多方位多角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优势,让国家政策措施更加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让社会事务管理更多吸收采纳群众意见。要推动科学立法、规范执法、公正司法,着力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守法浓厚氛围,以良好法治环境增强人民群众切实获得感。此外,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手段,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有力管控环境风险,不断修复生态系统,严格守护生态环境,逐步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增强生态为民利民惠民程度,逐步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让群众在蓝天白云、河美湖净、鸟语花香的良好环境中体会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的切实获得感。

最后,强化社会保障系统运行,促进居民服务增效,夯实民生基础工程建设。经过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规模已实现世界最大,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全国大部分人口,民生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显著提高。未来要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障系统化、集成化、规模化运行,完善社会保险,加强社会救助,扩大社会福利,有效保障社会老弱病残等缺乏劳动力贫困人口生活,采取积极措施确保灵活就业人员生产生活不受影响,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红利惠及每一户家庭、每一个居民。要以共建共享为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调全社会共同参与,不断夯实公共服务软硬件基础建设。要以群众为对象、基层为靶心、民生为抓手,不断扩大公共服务覆盖半径,不断增强公共服务服务效能,推动落后地区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补齐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短板,以扎实民生基础工程和优质公共服务,有力提高居民获得感水平。

(作者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系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求是》,2020年第11期。

②谢志强、王建莹:《如何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年第18期。


上一篇:核心论文:交通强国建设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 下一篇:英语教育论文:多模态教学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相关文章推荐

  • 英语教育论文:多模态教学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课
  • 核心论文:交通强国建设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
  • 核心论文:“十四五”时期构建全面发展性社会
  • 核心论文:跨界选官的价值与实践探索
  • 核心论文:雅贿的新趋势及治理之策
  • 英语教育论文: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 建筑论文: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应对
  • 建筑论文:工程质量检测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探
  • 建筑论文:探讨市政建筑工程质量及施工技术管
  • 建筑论文: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管理问题及策略研
  • 建筑论文:探究建筑机电工程安装施工管理问题
  • 核心论文:致卢格的三封书信与马克思的“两个
  • 核心论文:新时代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路径
  • 核心论文: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的发展及其新动
  • 核心论文: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 核心论文: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 生态与文化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