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马克思“机器排斥工人”思想当代价值


2020-12-10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    作者:代宏霞

[提要] 《资本论》是马克思全面论述机器大生产思想的成熟之作。此时,马克思克服了斯密、李嘉图、拜比吉以及尤尔等学者关于分工、机器等思想上的局限性,形成系统的机器体系批判理论。其中,“机器排斥工人”思想就是这一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因此,辨证思考马克思的“机器排斥工人”思想,对于理性认识当下不断发展的智能机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机器排斥工人;资本论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8月7日 
   随着无人工厂在制造业领域相继投入使用、分拣包裹小能手“小黄人”在快递行业领域崭露头角,自动化机器在银行开展业务办理等等,人工智能技术早已渗透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人们在享受着智能机器带来的高效与便捷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就业问题以及未来的人类命运感到担忧。但本文认为,面对当今时代“机器换人”现象,我们要保持警惕,但也不应过分悲观,而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实践思维辩证地看待人机关系,重新思考与审视《资本论》中所包含的马克思“机器排斥工人”思想。 
   一、“机器排斥工人”思想主要内容 
   (一)“机器排斥工人”的表现 
   1、对补充劳动力的占有。马克思指出:“机器从一开始,在增加人身剥削材料,即扩大资本固有的剥削领域的同时,也提高剥削程度。”一方面机器的使用能够代替成年男性工人的体力劳动,没有力气的妇女或者还未成年但四肢比较灵活的儿童同样可以操作机器,这使得资本占有补充劳动力成为可能。劳动市场中的劳动力由过去的一名成年男性工人变为了工人家庭全体成员,数量上的变化直观地反映出剥削材料的增加;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系工人及其家庭基本生存所需费用决定的,然而,工人家庭中的各个成员都因为机器的出现而被驱逐到了劳动市场,成年男子的个人劳动力价值就被分散到了家庭全体成员的身上,致使男性劳动力贬值。因此,现如今需要家庭全体成员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甚至是剩余劳动力,才能满足家庭生活基本所需,这极大地提高了剥削程度。资本对补充劳动力的占有,不仅使工人家庭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时间被剥夺,而且对儿童的身心、智力等发展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2、工作日的延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机器不仅能够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得到大幅度减少,而且在资本的控制下,它还可以为无限延长工人工作日提供条件和动力。首先,机器是工业生产的永动机,排除作为机器助手的人出现身体或者意志虚弱等状况,它能够不间断地进行生产。与工场手工业时代相比,这一优势能够为资本任意发展提供新条件。其次,机器只能够转移价值而无法创造价值。机器的生产效率越高,使用机器的时间越长,机器可以转移到产品上的价值总量就越大,资本家从中获利就越高。但是,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是机器在使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风险,这对机器本身价值以及资本家收益都会产生影响。其中,马克思则特别强调了包括同样结构机器的便宜生产以及机器改良在内的无形损耗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针对这一问题而言,他指出:“机器总价值的再生产时期越短,无形损耗的危险就越小,而工作日越长,这个再生产时期就越短。”因此,减少机器损耗带来的收益亏损成为资本家延长工人工作日的新动机。最后,机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在机器还处在垄断生产的一个过渡期时,机器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且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所以机器生产的产品的个别价值就低于社会价值,资本家从中获得高额利润以及超额剩余价值,延长工作日势在必行。 
   3、勞动的强化。机器带来资本对于劳动贪欲的增强,工作日的不断延长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身体健康,迫使工人发动有关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抗争,受法律保障的正常工作日由此产生。但是,法律规定下的标准工作日并没有真正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相反,劳动强度的增加由外延量转化为了内涵量。正如马克思所说,法律一方面对于正常工作日的规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推动了机器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费用的节约;另一方面它使资本家在法律规定的正常工作日内,通过改进机器和增加劳动消耗来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即在同等的时间内迫使工人提高劳动力紧张程度,增加劳动消耗。在这一过程中,工人们的心理和身体饱受摧残。 
   (二)“机器排斥工人”的原因 
   1、客观因素: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制的本质。生产资料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其所有制形式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就资本主义社会而言,资本主义所有制就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用以雇佣剥削工人的一种私有制形式。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控制着一切,包括劳动资料、劳动者以及市民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在机器大工业时代,机器作为一种固定资本,也被资本所控制,成为资本的一种形式,为资本所服务。由此可见,机器与工人矛盾的产生并不是因为机器本身有问题,而是由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 
   2、主观因素:资本家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是作为资本的人格化表现而存在的。资本的本质以及资本运行的根本目的都与剩余价值密不可分,前者是要最大限度获取剩余价值,后者则是实现最大化剩余价值。资本家最初榨取工人剩余劳动主要是采取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长的方法,当这种方法遭到工人强烈反抗时,机器就被逐渐投入使用到生产领域。在机器大工业阶段,机器的使用增强了资本对于劳动的贪欲,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致使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由此产生的高额利润也被其收入囊中。 
   (三)“机器排斥工人”的结果 
   1、自发阶段:捣毁机器。在机器大工业阶段,机器的出现与使用给工人们带来了被排挤的威胁:工人劳动力的贬值,为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更大限度剥削提供契机,致使工人阶级地位低下且极端贫穷。工人在当时还处于思想尚未觉悟的自发状态,无法将机器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正确区分开来,他们开始对被他们看作是资本技术化身的特殊工具即机器展开斗争。所以,在这一阶段,他们与机器之间的斗争就表现为到处捣毁机器,不断开展罢工活动来抗议自身所蒙受的不公平待遇
 2、自觉阶段:推翻资产阶级。马克思指出:“工人要学会把机器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区别开来,从而学会把自己的攻击从物质生产资料本身转向物质生产资料的社会使用形式,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随着工人阶级规模的壮大以及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他们的思想意识开始觉醒,从而认识到机器并不是他们需要斗争的对象,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才是这些矛盾与冲突产生的根源。因此,当工人阶级认识到导致他们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社会境遇以及遭受贫困的根源是来自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时候,他们就会自觉地团结在一起,不断发动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获得自由与解放。 
   二、“机器排斥工人”思想辩证思考 
   (一)机器产生劳动异化 
   1、劳动者成为机器的奴隶。在机器生产过程中,机器生产效率高、生产速度快等特点使得资本家对工人特别是技术工人的依赖性越来越小,曾经能够凭借拥有娴熟技能而与资本家抗争的工人现在也被迫地成为了机器的奴役。马克思对此也进行了相关的阐述,他指出,在工场手工业时代,工人使用工具,他是一个活机构的肢体,劳动资料的运动要依附于工人,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拥有自己的意志;在机器大工业时代,工人成为机器的奴隶,劳动资料的运动独立于工人。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工人丧失了主体性,被看作是活的附属物并入了作为机器的死机构,身体与心理的自由活动都受到了折磨与摧残。此时,劳动对资本的从属也由形式从属转变为了实质从属。 
   2、劳动者被机器排斥在工厂之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劳动资料一作为机器出现,就立刻成了劳动者的竞争者。”劳动者之所以被排斥在工厂之外就是由于分工的出现以及机器的使用。分工使工人的劳动技能单一化、片面化,即他们只需要具备操控局部工具进行生产的技能足矣。但是,随着机器的投入使用,这种操纵局部工具进行生产的单一技能被机器所掌握,而且与工人相比,它们操作速度更快,效率更高,错误率更低。这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使得一部分工人阶级变成了过剩人口,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伴随工人劳动力交换价值的贬值乃至消失,其使用价值也跟着消失不见了,也就是说,对于资本主义剥削的暂时需要而言,他们成为了无用之人。最后,他们或许会毁灭于这场反对机器生产的抗争中,也或许迫于生存,寻找更容易进去的行业,以更低的劳动价值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二)机器使人的自由解放成为可能 
   1、机器的发展促进了工人劳动形态的转变。马克思认为:“资本的趋势是赋予生产以科学的性质,而直接劳动则被贬低为只是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这句话表明,科学在工业生产应用的过程中对劳动产生的威胁,仅仅是针对直接劳动而言的,机器对工人劳动的替代也只是停留在直接劳动层面上的。但是,除了直接劳动,例如在制造、改造机器等劳动过程中,其他劳动形态的重要性仍然不容小觑,而这也是科技所无法比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客观上能够推动劳动形态不断由简单的直接劳动向更高级的劳动形态转变。到那时,一旦作为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劳动形态发生了由低级到高级的转变,这也就意味着人的本质力量也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2、机器的发展提供了人类自由解放的可能性。时间是生命的尺度,它能够提供给人自由发展的空间与保障。人类在时间的长河中得以繁衍生息,创造文明。而机器作为人类器官的延伸,它的出现与使用,一方面能极大地增加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能够减少整个社会创造财富的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说,当人们通过机器将自己从必要劳动中解放出来,这也就意味着人在必要劳动之外可用于自身发展的自由时间得到了延长。此时,人们就能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来培养、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科学、艺术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 
   3、机器的发展推动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实现。在现实世界中,生产实践活动推动着一切历史活动的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科技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和物质基础,它为改变现实生产生活状况提供动力和保证,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向我们宣告着,我们离迈向共产主义社会又近了一步。尽管这一过程是曲折的,但是它在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社会进步的道路上是光明的。因此,当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物质基础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共产主义社会就有可能从观念的活动转变为现实的运动。到那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三、“机器排斥工人”思想当代价值 
   (一)国家:为科技的发展创新提供哲学智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要区分清楚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可见他是并不否认科学技术的意义与价值的;相反,他对科学技术是持有肯定态度的。不言而喻,技术是人类创造和发明的,技术的进步是人类认识经历了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不断反复的结果,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社会进步的彰显。尽管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科技本身,否认机器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我们要明白,机器的创造是值得肯定的,“机器排斥工人”问题的产生与机器本身是无关的。因此,对于科技发展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我们不能对科技发展提出质疑,而是要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道路。 
   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它为国家的繁荣发展、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动力支撑。因此,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国际竞争环境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把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前发展助力。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认真学习马克思机器思想,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对待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影响,不断加强自主创新,从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添新的动力。 
   (二)社会:为新劳动观的形成提供理论资源。当前,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劳工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予以重视。在很多行业中,都存在劳工关系不和谐的情况,例如劳动环境恶劣,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或者劳动者权利受到侵害,劳动者的尊严和自由得不到保障,等等。可想而知,如果这种不和谐关系长期存在,不仅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而且还会激化劳资矛盾,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形成新的劳动观念,构建和谐的劳工关系,推动社会进步。而这一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我们就可以从马克思的机器思想中获得启发。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所造成的劳动异化问题进行了相关论述,提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以及消解途径。这些理论成果为我们缓解劳资矛盾,构建和谐的劳工关系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与借鉴。通过对于马克思机器思想及其异化劳动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明确,劳动异化是构成劳工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因素。因此,马克思的机器思想将有助于推动新的劳动观念的形成,即消除劳动异化,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等。 
   (三)个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实现途径。目前,机器代替人工作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其涉及范围包括了从制造业到快递业再到金融业等各行各业,而这些现象的发生无疑是不利于劳动者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的。因此,劳动者要想避免自己将来会被机器所取代,就要从自身出发,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就人的全面发展而言,马克思也曾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在劳动过程中,个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分别运用、发展体力和智力的基础上还要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此外,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只有体力和智能等劳动能力的发展,还应该包括人的才能、道德、个性等各方面的发展,避免发展片面化。最后,教育与生产劳动二者相结合,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要善于主动地从体力、智力、个性等各个方面培养和发展自己,这对于我们个人规避“机器排斥工人”现象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四、结语 
   在“机器排斥工人”思想中,马克思既看到了机器的出现和使用能极大地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变革,也看到了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激化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使“异化劳动”到达了顶峰。因此,我们应该以马克思“机器排斥工人”思想为理论基础,辩证思考当代智能机器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肯定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进而理性认识并科学解决当代技术问题及其产生的各种矛盾。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孫伟平.关于人工智能的价值反思[J].哲学研究,2017(10).
上一篇: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有效性研究 下一篇:计算机论文: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
相关文章推荐

  • 马克思主义政党世界思维的内在逻辑
  •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 做坚定有为的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 关于“以马克思主义为业”的几点思考—基于一
  • 关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文献简述
  • 浅析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当代价值
  •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
  •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
  • 浅析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路径研究
  •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对缩小我国农民收入差距的
  • 论文发表参考: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当代
  • 马克思的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择业的启示
  • 论马克思教育法制思想及对我国的影响
  • 拓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路径
  • 共享发展: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时代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