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国政党都面临着不同的治理考验。马克思主义政党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世界的客观性、联系性和矛盾性原理的世界思维,形成了引领无产阶级、批判资本主义和建构共产主义的使命,体现在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合作共赢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党 世界思维 【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对于世界各国政党建设与发展来说,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当前,无论是国内建设还是国际交流,只有立足全球才能准确定位时局、科学应对未来,否则就会贻误发展时机。马克思主义政党因其自身具备的世界视野,走上了全球化发展的快速路。马克思主义政党内化了与生俱来的世界思维,在积极践行世界思维的过程中不断担负起自己的使命和担当,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世界思维的逻辑性与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世界思维的来源
思想是认知和行动的基础。认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世界视野,必须首先探寻其生成的理论基础,了解其认识世界、分析世界的思维与方法。
首先,马克思主义蕴含关于世界的客观原理。客观性是马克思开启世界性认知的钥匙,马克思基于对黑格尔法哲学思想的批判,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用物质概念揭示了世界的本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了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构建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基础。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阐释了事物之间所具有的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相互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联系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普遍性就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来说是一种互动关系,就事物之间来说是一种相互关系,不同事物之间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因此,认识世界必须要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要看到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特性,而不是孤立和片面地看待。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思想核心。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这些规律是关于世界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规律。这种矛盾性思维要求人们正确对待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前提。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内化了关于世界的思想认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不是任意人的随意思维,“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种表现”,这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具备客观世界思维奠定了基础。自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政党将普遍联系的观点运用到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始终站在联合全世界无产阶级进行世界革命的角度思考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产党人要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目的和意图,并在革命中以全世界为立足点,着眼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联系性。在带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用矛盾的观点来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最大的突破就是坚持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矛盾思维,认识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各种矛盾现象和实质,使其既能立足当下又能展望未来。
最后,马克思主义政党秉承了立足世界的客观思维。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共产党人始终代表世界无产阶级的利益。正是基于这种世界性的客观思维,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从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实际来思考革命,才能站在整个世界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做到了想问题、办事情都能遵循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世界思维既拓宽了其革命的视野,又夯实了其革命的力量,使其能够联合全世界无产阶级力量来推动革命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为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夯实了阶级基础。正是因为立足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世界联系观点,马克思主义政党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世界视野,无论是革命纲领、目标还是方向,都体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诉求,形成了独特的世界性革命逻辑和力量。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用矛盾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无产阶级运动,坚信无产阶级革命必将取得胜利。在对立统一思维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无论党内建设还是同资产阶级政党展开斗争,都能始终坚持对立统一的矛盾原理、立足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斗争现状客观分析问题,既看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又看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未来,避免了因视野狭窄而导致的站位低、目光短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
实践既是理论内化的必然,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因为内化了世界思维,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分析和处理世界性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
一是引领无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因为无产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就注定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必然性和彻底性。同时,随着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不断扩大,使得马克思主义政党有机会不断联合各国无产阶级、壮大革命力量,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目标是带领全世界无产阶级为实现解放而不断斗争,“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站在世界立场上带领各国无产阶级放眼全球开展世界运动,不断彰显自己的世界视野。
二是批判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注定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也注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联合世界无产阶级去推翻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和奴隶制、封建制都存在着相同的剥削本性,而这些都根源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实现了由最初的哲学与政治学批判到最后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其资本主义批判的世界使命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代表世界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治组织,彻底推翻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方向。马克思主义政党通过辩证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认识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剥削性,并最终掀起了推翻世界资本主义的革命浪潮。同时,对全球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进一步坚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带领无产阶级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国际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三是建构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归宿,更是人的自由发展的新起点,其核心理论就是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纵观社会历史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人类实现自由平等的高级社会形态,这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标明了奋斗的方向。在带领无产阶级开展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彰显着其理论的崇高性、目标的伟大性和视野的国际性,既增添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魅力,激发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无限活力,又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世界视野的高度。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史告诉我们,实现世界共产主义不是一个组织、一个阶级或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各国人民的共同事业。
马克思主义政党世界思维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世界思维为其现实行动提供了遵循。马克思主义政党将世界视野与当代世情相结合,确保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实践中与时俱进。
第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秉承和谐共生的世界思维,不断推动世界和谐发展。在权衡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时,资本主义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大肆追求剩余价值,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暴露了资本主义反自然的本性。而马克思主义政党却能立足于全人类的发展,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推动全球生态的绿色发展。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但成效并不显著,主要原因是并未真正肩负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责任。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宽广的世界视野应对生态问题,在构建全球和谐生态体系的过程中履行了自己的世界责任。
第二,推动全球合作共赢。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坚持用合作的观点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最终树立了合作共赢的理念。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能够联合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力量,关键在于坚持了普遍联系的世界观,在联系的基础上开辟了各国无产阶级合作的道路。纵观世界发展潮流,合作是共赢的前提,共赢是合作的目标。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必须把自己的发展放在全球发展的场域内来定位和思考。“一带一路”倡议就充分体现了全球合作共赢的中国担当,也为世界合作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第三,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和观点,认识世界既要着眼全局,也要注重个体,这样才能确保世界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基于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理论,才逐步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用辩证思维来认识和分析世界性的难题,如生态危机、资源匮乏等。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一个共同繁荣和开放包容的世界,建设这样一个世界既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奋斗目标,又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面对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各国在考虑发展质量的同时也不断深入思考人类生存模式存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着世界共存共生的作为,不断凝聚着世界力量。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于世界发展和人类幸福,中国共产党以深邃的世界思维与世界智慧,积极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马克思主义政党正以卓越的世界智慧来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通过不断践行自身的世界思维履行自己的责任,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政党创造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等一些世界性问题给各国敲响了警钟,无论谁“打小算盘”,都只能被世界所淘汰。因此,无论各国政党如何变化发展,树立世界思维是国家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政党建设的现实之需。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中国智慧。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聊城大学学生工作处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上一篇:保持战略定力,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下一篇:以思想破冰引领新时代改革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