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从传统家训文化看新时代家风意涵


2020-10-21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赵婵娟

【摘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文化历来是维系我国社会公序良俗和维持社会稳定的精神力量。历代家训基本训义的价值内核、道德取向、行为规范有共通之处。新时代家风意涵要以此为基,夯实中国治理之基的功能定位,凸显“家—国—天下”的价值内核,倡导崇德向善的道德取向,具化睦亲齐家的行为规范,才能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共性范本。

【关键词】传统家训  新时代家风  意涵【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文化历来是维系我国社会公序良俗和维持社会稳定的精神力量。新时代家风建设要吸收和借鉴传统家训文化,探求传统家训中客观存在的同质内核和普适性内涵,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价值追求、道德取向和行为规范的基本遵循,并以此为基础建设传统与时代陶融一体的家风文化,为全社会推广优良家风奠定坚实基础。

维系和谐家庭,建构社会共同体

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视家风的培育和传承,传统家训的宗旨也不仅局限于教家立范,更蕴含着“修、齐、治、平”的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新时代的“家”更应成为滋养个体性情及独立人格,维系和谐家庭,建构社会共同体,培育家国意识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兴家与强国一体的国家治理思想以及家风建设之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阐释更为深入。第一,家风建设的规矩内涵是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传统社会的家规、家法承担着类似于现代国家的司法职能,新时代家风建设不仅应包含柔性道德内容,也包含硬性的规矩意识和理性的约束成分,其规矩内涵与法治功用的契合决定了其成为培育公众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的基础,也是法律理念的重要来源。第二,家风建设的公共性内涵是国家政治建设的有力依托,良政善治和民主政治的重要目标是公共性,家风建设涵养家庭成员的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契合了政治的公共价值关怀。第三,家风建设是家庭成员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渠道,对增强公民主体意识、科学有序地参与政治有积极意义。家风建设更能为从政者构筑权力越界的防线,扎实为政以德的根基,培育行政伦理。家风建设为营造风清气正、美好和谐的民风、社风、党风提供了基础保障。总之,新时代家风建设传承和转化传统家训文化、吸收和借鉴红色家训文化和国外家庭教育文化,融入时代精神和价值要求,能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文化和道德的有益滋养,筑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信仰基石,夯实新时代中国之治的社会根基。

凸显“家—国—天下”的价值内核

“家—国”同构是古代宗法社会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将家庭内部孝悌亲亲之道推扩到国家、天下的体制和规范,使家庭与国家连续为一体是儒家社会伦理以及政治秩序的天然基础。在这样的宗法背景之下,孝悌的家庭伦理规则不仅是个人天然的心理情感与行为表达,也是其通向他人、社会乃至整个政治领域的可社会化的、可交往性的情感与行为表达。

一方面,传统家训文化十分重视家国意识与天下情怀,而这种意识和情怀本身具有内在超越性,其终极目标不仅是停留在“家”“国”的一国利益之中,而且是以“天下为怀”,包容不同的疆界和国家,包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一种秩序观。《钱氏家训》在国家篇中提出“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的济世之怀。欧阳修《与十二侄书》告诫为官子侄为官当思报效,忠君爱国,尽心为公,为国家而死“亦是汝荣事”。另一方面,传统家训强调家庭成员个体在国家、天下的角色、义务,以及使命、责任,更强调了个体与家、国、天下的有机统一,在提升家族凝聚力的同时,也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可贵的民族精神。赫舍尔曾指出,“幸福可以被定义为确信被别人需要……人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或人类服务。因此,一个人的最高价值就取决于他对别人的有用”。也就是说,让个体“我”的生命价值建筑在“非我”身上。综上所述,“家—国—天下”价值内核应是新时代家风培育的原点,只有每个家庭成员对人的价值自觉认知,把个人的存在同国家、天下的意义相关联,把个人梦、家庭梦和中国梦熔铸统一,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内在动力,并以增加全人类以及全世界的福祉为道义责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中华文化的价值形态,实现对新时代家风文化价值内核的最好表达。

倡导崇德向善的道德取向

对德性的重视亦是传统家训文化的重要特点,中国人都普遍认同“惟清修可胜富贵”,将高尚道德视为家族绵延兴旺的根本保障。明代思想家薛瑄在《戒子书》中教育子孙:“苟伦理一失,虽具人之形,其实与禽兽何异哉?”将道德视为人的本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子孙自觉地以主流道德规范构筑自我。《庭帏杂录》亦记载:“士之品有三:专于道德者为上,志于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贵者为下”,将加强道德品质修养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事。诸多家训都将“知及之”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认为勤学是“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传统家训秉持儒家所主张的整体性的伦理生活图景,十分关注德性生命的整体转化,主张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找到生命的终极意义,强调从家庭的人际关系开始入手。因此,传统家训文化强调出世与入世统一,追求“内圣外王”的道德人格,寻求人与自我的合一性,既强调内在道德修养,又强调外在社会功用。例如,《袁氏世范》中提出“忠信笃敬,先存其在己者,然后望其在人者”,康熙《庭训格言》指出“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予素日”,都强调修身不是一时一事之功,要在日常所作所为中持续修炼。新时代家风建设应倡导崇德向善的道德取向,将“德性”作为最高境界的守正智慧,使家庭成员无论在公私领域都习惯性地践行礼俗之善。

具化睦亲齐家的行为规范

传统家训文化之传承不仅重视家族精神基因和价值体系的认同传承,更关注具体生活规范的代际传递。传统家训以教家立范为宗旨,注重生活性、实践性和细节性,在各方面都提出明确且可操作的行为规范,让子孙时时按照家训规范践行。

首先,历代家训在向子孙阐释和谐顺敬、勤俭持家的齐家之理的同时,也教授子孙如何做到勤劳为本、清廉节俭的持家之道,将日常行为习惯要求陈述的非常详细。《郑氏规范》在教子以俭持家之道中规定:“子孙未冠者,除棉衣用绢帛外,余皆布衣。除寒冻用蜡履外,其余遇雨,皆以麻履。从事三十里内,必须徒步。”其次,在告诫子孙立志敬业、勤学精思、慎独自省的修身之理的同时,也传授子孙如何立志高远、行为合礼、读书学习、改过迁善之法。左宗棠在家书中强调“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务在从容涵泳,以博其义理之趣”的读书之法。再次,在叮嘱子孙忠勤笃敬、择贤而交的处世之理的同时,传授子孙秉公守责、识人宽人,助人行善之道。清代名臣张廷玉向子孙传递“进止无一事壅滞”“悉以本日完结”的勤勉为官之法。最后,在告诫子孙维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之理的同时,亦告知子孙取用有度、珍惜资源的生存之法。清代蒋伊在《蒋氏家训》中就强调,“厨灶之下,不得狼籍米粒”。此外,传统家训对子孙违犯家规者提出具体而又严厉惩罚措施,《郑氏规范》对为官贪污纳贿的子孙“生则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新时代家风应倡导用通俗、简约的语言确立逻辑完整、环节简单、可操作性强的行为规范和底线规范。

(作者为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BKS20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任路:《中国国家纵横治理结构的原型与转型——基于家户制的视角》,《云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②王洁:《孝悌:一种对儒家精神的有效诠释——兼论“诚”》,《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③[美]赫舍尔著,隗仁莲译:《人是谁》,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上一篇:面对金融霸权,我们如何应对 下一篇:饭圈失范的表象及纠偏
相关文章推荐

  • 论了一容小说的苦难书写
  •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文化诗学观——以《额尔古纳
  • 文学经典中文化负载词的日译研究——以鲁迅小
  • 侗族传统手工艺在地方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应用现
  • 翻转课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中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策略研究
  • 探索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 从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看“归化”与“异化”翻译
  • 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台工作中的作用与路径研究
  • 从习近平用典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专科学校《思想道德
  • 陕南挑花绣传承与发展策略
  • 核心期刊论文:新时代文化自信理论的形成和意
  • 核心期刊论文:“韩流”效应:韩国影像跨文化
  •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跨文化传播途径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