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论《小狗包弟》和《木木》中“狗”的意象


2020-09-17    来源:青年文学家    作者:吴娟

摘  要:《木木》这部作品被看作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续写,是作者对农奴制度的又一次强烈指控。该作品充满象征意味,主人公格拉西姆是充满力量、热情忠诚却备受压迫的农奴阶层代表,而小狗木木不仅是格拉西姆的伙伴,更是他和广大被压迫农奴的象征。《小狗包弟》主要讲述在十年动乱年代,两条狗的悲惨命运,以突显出时代和人的悲剧性色彩。狗历来都是勇敢、善良、真诚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不少文学作品中描写了“狗”的形象,而“狗”这一意象在上述的两部作品中更是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以“狗”的意象为切入点,将屠格涅夫的《木木》与巴金的《小狗包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 
  关键词:小狗包弟;木木;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4-00-03 
  屠格涅夫被称为俄罗斯文学史上最具有研究价值的文学家之一,1985年由于《猎人笔记》中的反农倾向触怒沙皇,屠格涅夫被以“违反审查条例”为罪名逮捕。而《木木》则是屠格涅夫在狱中所著的一部优秀的短篇小说,其细腻的笔触十分打动人心,将地主阶级的刻薄无情以及农奴阶级的悲惨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表达出对农奴制度的批判。《小狗包弟》是巴金在1980年所创作的散文,文中作者通过回忆小狗包弟与家人相处的温馨景象,又以忏悔的口吻道出自己的无奈与遗憾。文章语言平实,但感情色彩浓烈,扣人心弦,表达出作者对于时代的反思。 
  一、《小狗包弟》中“狗”的意象 
  (一)简述《小狗包弟》 
  《小狗包弟》这篇文章是巴金《随想录》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篇,它可以说是巴金先生人生的忏悔录,主要写作者听到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想起自己曾经养过的小狗包弟。包弟是作者朋友送给他的,在他们家呆了七年之久,会作揖讨糖吃,十分乖巧,讨人喜爱,尤其日本作家由起女士更是对包弟关怀备至,看见作者就问小狗包弟怎样。爱人萧珊对包弟也是十分喜欢,悉心照顾包弟,“在三困难时期,每次去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会跟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3]。在作者一家去广州,家里房门紧闭的时候,包弟依旧天天早上守在房门口,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3],十分惹人喜爱。可是,当红卫兵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便成了作者家里的一个大负担,为了摆脱心惊胆战的生活,使自己和家人不在动乱的年代里遭到迫害,他将包弟送走了,想借此甩掉负担。但是,他不曾想到的是,自己却因此背上了更为沉重的思想负担,这是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伤痛,仿佛送上解剖台的不是包弟,而是作者自己,心灵煎熬带来的永远是不安,更何况这种愧疚再没有任何机会弥补。在这个是非不明,人情散尽的十年浩劫中,人们遭受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折磨,更多的是精神意志的囹圄。 
  (二)《小狗包弟》中“狗”的象征含义 
  在《小狗包弟》中,包弟象征着的是作者内心的赎罪。让与自己相处多年,如同朋友家人般的包弟惨遭不幸后,作者心中便产生了难以抹灭的愧疚,同时他也深刻反思十年文革的深层原因,坦荡而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灵魂,自觉担负起反思历史的责任,由对狗的自责忏悔表现为对时代命运的泣诉。巴金自己在这场浩劫中也经历了人世间的生离死别,在送走狗后,他被关进牛棚改造,抄家、游街,爱人萧珊含冤而去,这些他都一一承受,无人能体会他内心的悲怆。时代造成的父子离间,兄弟反目,夫妻相对的悲剧比比皆是,抛弃一只小狗并不是什么大的过错,但却是作者内心难以抹去的伤痕,他深深为此事而感到羞耻,鄙夷自己的自私自利。由此看出作者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坦诚地表现自己的愧疚。由人与狗、人与人的关系做深层探究,是对自我的拷问和对时代的反省。 
  在《小狗包弟》中,狗与人关系密切,而人与人却相互争斗,最后连狗也遭受厄运的折磨,表达了作者的愧疚和自伤。在小说构筑的隐喻世界中,狗是一个整体的隐喻意象,作品是在以狗来象征作品中人性在特定环境下的异化,这使狗成为一个统摄全篇的意象。狗历来都是忠诚的象征,以狗对人类的忠诚来反衬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正是表现出那个时代特征下异化的人性。在那个时代,缺少了人情,缺少了公正,缺少了理性,有的只是阶级斗争,有的只是蛮横无理,有的只是批判破坏,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正的感情表达,而狗作为人类忠诚的朋友,此时进入了作家的视野,实现了人与狗之间的人性化的情感交流。包弟是巴金关于时代记忆永远的傷痛。狗承载着更为深刻的历史反思和人性善恶,关于时代的悲剧,是一种批判和自责的表现,同时更是对动乱年代的揭露和坦诚,是现代人性觉醒的一种自赎。 
  二、《木木》中“狗”的意象 
  (一)简述《木木》 
  十九世纪的沙皇俄国仍处于顽固的封建统治时期,农奴制盛行。农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没有人身自由,整天被压迫和奴役,生活十分贫苦。屠格涅夫出生于贵族之家,他的母亲就是一位残酷无情的女地主。成长于这样的家庭环境之下,屠格涅夫几乎亲身感受到农奴制的残暴以及该制度压迫下农奴们的悲惨生活,他的很多作品都表达出反农奴制思想。《木木》正是屠格涅夫以小时候家中仆人为原型所创作的反抗农奴制度的作品。《木木》主要讲述天生聋哑的农奴格拉西姆力大无穷,在其木讷笨拙的外表下,却有一颗善良、温柔的内心。他倾慕洗衣女工塔季扬娜,但是塔季扬娜却因为地主太太一时兴起,被许配给一个酒鬼,他连见一见自己心爱女人的机会也失去了,生活陷入了绝望。就在此时,小狗木木出现了,木木本来是一只无家可归的小狗,被格拉西姆从死亡的边缘救回。此时的格拉西姆正处于塔季扬娜被迫嫁给酒鬼的失恋当中,于是他就将对塔季扬娜所有的爱全部转移到小狗木木身上。木木陪伴着格拉西姆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他们一起睡觉,一起玩耍,但是好景不长,木木的存在被地主太太所不容,因为地主太太的害怕与自私,格拉西姆最后被迫将木木溺死。在木木死后,格拉西姆回到出生的小乡村,没有娶妻也没有再养狗了。
屠格涅夫在创作《木木》时,通过艺术手法对生活中的琐事进行升华,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农奴制的不公,感受到作者内心对于农奴群体的同情。正是这种平实的语言风格,才使得屠格涅夫的作品具有更加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二)《木木》中“狗”的象征含义 
  小狗木木是格拉西姆的灵魂寄托。在失去爱情之下的格拉西姆将自己的爱意都给了木木,可以说木木是格拉西姆的灵魂伴侣。木木是格拉西姆在大宅子中唯一的朋友,它极有人情味,会在早上拉他的衣角唤醒他;脸上挂着庄重的神情陪伴他工作;会在他不在家的时候看守好他的扫帚和铁锹;他休息的时候就带着木木散步、洗澡,然后和木木一起睡觉。当木木被卖掉的时候依然偷偷跑回来,回到格拉西姆身边;在格拉西姆准备将木木杀死的时候,木木的目光依舊满是信任。对于格拉西姆来说,与木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是他生活中唯一的希望和安慰。 
  屠格涅夫笔下的小狗木木,不仅是一个低等动物,更是格拉西姆的精神支柱,是其在失去爱人、失去人权后,身边唯一的朋友。小狗木木更是天真纯洁的象征,也是格拉西姆身上美好品质的代表。小狗木木是一个单纯、坚定、勇敢的形象,即使在被地主太太赶出,木木仍然执着地回到格拉西姆身边。从某种程度上看,木木比格拉西姆更加坚定、更加勇敢、充满信念。此外,小狗木木与格拉西姆一起生活的快乐时光,实际上也是主人公对自己生活的希望与向往,也是作者对于新社会的希望,希望人人都能自由地生活在阳光下。然而这种希望却被地主太太无情摧毁,随着木木的死亡一起破灭了。从这方面来看,木木既是格拉西姆形象的化身,又是广大处于压迫下的农奴的象征。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没有人权,尽管自己努力想要改变命运,但命运最终选择权并不在他们中,他们只能被迫接受,这反映出作者对农奴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罪恶的农奴制度的无情批判。 
  三、《小狗包弟》与《木木》的联系与思考 
  (一)爱与欢乐 
  在《木木》中,木木和格拉西姆共同度过一段欢乐温馨的时光,他们形影不离。早上,木木常常“会拉着格拉西姆的衣角唤醒他;它常常衔着把那匹运水的老马牵到他跟前,然后一本正经地跟他一道去河边取水;它常常看着他的扫帚和铁锹,不让任何人靠近他的阁楼”[4]。聋哑的格拉西姆与木木之间是一种无言的爱,也是一种深沉的爱。 
  同样巴金先生笔下的小狗包弟也与巴金一家人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包弟在巴金家里待了七年,与巴金一家相处融洽,即使见到陌生人也不会咬人,而是“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呼唤,它就跑开了”[3]。当巴金在客厅接待客人的时候,包弟会进来作几个揖讨个糖吃,或者在主人房门前等候主人出来。 
  无论是在木木与格拉西姆,还是在包弟与巴金的相处中都能让人感受到,狗与主人公之间的爱。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正是小狗木木与小狗包弟的这一段快乐时光,与后面悲惨的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凸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二)控诉与遗憾 
  在《木木》中,在女地主看到小狗对她露出牙齿后,她被吓坏了,坐立不安,非常生气,直到把小狗赶走才能安心。而当小狗木木再次来到她身边并用叫声惊醒她后,她又一次吓得要命,“她的心猛地一抽搐,像要停止跳动了”[4]。因为地主太太的害怕,格拉西姆不得不亲手溺死木木。木木死后,戈拉希姆的生活完全失去了希望。 
  小狗包弟的命运虽然与木木并不类似,但是主人公同样与它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即使如此,为了自保,主人公却不得不选择抛弃包弟换取平安,但是结果并没有如巴金想象那样“轻松”,相反他一直活在对于包弟的亏欠,对于无力保护小狗的羞耻与自责当中。 
  木木与包弟的悲剧实际上隐射着主人公的悲剧,巴金与包弟、格拉西姆与木木,虽然感情深厚,但是在形势的逼迫下不得不放弃小狗。并且值得深思的是,主人公在放弃小狗之后并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局。格拉西姆在放弃木木之后,并没有重新寻找精神支柱回归麻木安逸的生活,而是选择回到出生的村落。巴金在放弃包弟之后仍然没有能感到轻松,反而心情更加沉重。这两只无法掌控命运的小狗也是主人公的象征,木木因为叫声吓着太太被剥夺生存的权利,而包弟因为犬吠声连失去了生命,因为他们没有人权、没有选择的权利,但是这不仅仅是小狗的悲哀,更是主人公的悲哀与时代的悲哀。 
  格拉西姆作为一名农奴,没有选择的权利,地主太太可以肆意破坏他的幸福,让他喜欢的女仆塔季扬娜嫁给无所事事的酒鬼,就连他的最后一丝温暖——木木都要夺去。而没有选择权的格拉西姆更无法决定没有木木的命运,被迫溺死了木木,最后选择在麻木中度过一生。在文革时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巴金也无法对抗整个社会环境,只能选择自保,将包弟送走,从此陷入深深地自责与忏悔当中。巴金说道“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3]。 
  更进一步来分析,小狗木木与小狗包弟都反映出时代的悲剧。木木是屠格涅夫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让人不得不意识到,处于最底层的农奴群体,他们的命运都掌控在地主阶层手中,没有选择的权利。而巴金处于政治的漩涡当中,在被卷挟中毫无还击之力。在不合理的政治环境中,包弟和木木都成为被牺牲者。包弟无法逃脱被解剖的命运,格拉西姆亲手结束木木的生命。巴金在失去包弟后夜不能眠,多年后依然思念包弟;格拉西姆在失去木木后回归家乡,没有娶妻也没有再养过一条狗。木木与格拉西姆,包弟与巴金,彼此都是内心世界的精神支柱,但是这份爱在社会环境中却被摧毁和剥夺。这是格拉西姆对于农奴制的控诉,也是巴金在十年浩劫中留下的深深遗憾。 
  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作品中人物的悲哀命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的缩影。在农奴制盛行的沙皇俄国,农奴始终是被压迫的群体,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屠格涅夫《木木》就是对于这种人物命运的感叹与无奈,“木木”这条小狗是主人公格拉西姆的最后希望,但这一希望依然被无情的破坏,表现出作者对于农奴制度的无情批判。在文革时期,知识分子遭到迫害,他们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小狗包弟》这篇作品中,更多的是表现巴金对于自己不能保护包弟,甚至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将包弟送上手术台的遗憾与悔恨,通过对包弟的歉意、对包弟命运的思考来反映一个时代的悲剧。“狗”的意象对于两部作品中人物的刻画以及时代背景的描述都具有重要作用,从“狗”的意象入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В.А.Чалмаев . Иван Тургенев.–М.: Современник, 1986. 
  [2]Астаман М. Тургенев и символизм. // Записки русской академической группы в США. Нью-Йорк. 1983. 
  [3]巴金.随想录.巴金全集(第十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4]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木木[M].冯加译.屠格涅夫全集(第五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5]张萌.浅析屠格涅夫《木木》中的象征寓意思想[J].明日风尚,2016(17):151-153.
  [6]隋清娥.“人”与“狗”的纠葛——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狗"意象[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7]朱晓东. 浅析屠格涅夫短篇小说《木木》的创作背景及人物形象[J].青年文学家, 2017(27):198-199. 
  [8]王维维. 简析屠格涅夫小说《木木》中的象征意义[J].赤峰学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9).
上一篇:文学经典中文化负载词的日译研究——以鲁迅小说《故乡》为例 下一篇: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文化诗学观——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
相关文章推荐

  • 先锋文学中江南文化意象研究
  • 人物·意象·结构——神话原型批评视域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