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一些不良学术风气严重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学术诚信遭遇破坏和危机。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数据互信、价值互通和权益共享,同时基于它的信任机制,可以在学术诚信构建领域加以应用。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阅读和引用信息,追踪数据,将有效避免剽窃、抄袭现象,一稿多投等问题,同时,区块链技术通过“智能合约”为论文的复证提供了很大便利,对于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打造良好的学风与学术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术诚信 区块链 信任机制 学术繁荣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学术诚信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术研究者本身对学术研究要讲求“诚”;二是对其他研究者及其劳动成果要讲求“信”。但是当前学术浮躁之风盛行,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由于信息获取的渠道增加、成本降低,学术不端事件屡屡发生,导致学术诚信遭遇危机,影响了学术出版的可信度和公信力,对学术界乃至全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学术诚信亟待重构。
区块链技术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代表性成果之一,是“最有潜力触发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形式近年来颇受关注,也在多领域不断加以应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国在区块链领域拥有良好基础,要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推进区块链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发展区块链技术上升为国家战略,被肯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数据互信、价值互通和权益共享,目前已经开始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加以应用,并获得突出效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信任机制及其思维拓展,助力学术诚信重构大有可为。
基于信任机制的区块链技术兴起
2008年区块链概念首次出现,最早起源于比特币。随后的几年中,区块链成为了电子货币比特币的核心组成部分。而随着社会发展,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拓展越来越广,早已不再局限于比特币,在金融、教育、医疗、物流、隐私保护等领域都开始尝试应用。目前,人们转向对区块链技术的深层次思考并探究其思维对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启示。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区块链技术是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链接桥梁,其意义在于重新构造一种信任机制,提升现实世界的有序度。2015年,《经济学人》的封面文章将区块链技术喻为“制造信任的机器”。区块链技术具独特而有鲜明的特征,由此对传统的信任机制进行重构。
第一,分布式去中心化存储。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提供了一个“公共的分布式安全大账本”,其中的每个网络节点都具有记账的功能,而每一个节点也都可以观察到总账。但是每一个节点都是独立的,部分节点发生故障不会影响全网影响,也没有第三方来进行集中管理。这种分布式去中心化的存储从构建信任的角度来看,数据的分布式避免了少数个体的投机性的不良行为。
第二,信息不可篡改。一旦信息经过验证并添加到区块链之中,就会永久存储,实现了基础信息无法做假、不可篡改。并且单个节点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如果更改了某个区块的信息,就必须完成链上该区块和之后所有区块的信息,一方面是修改难度和成本巨大,另一方面修改后还不能得到其他节点的确认,所以保证了信息的记录可靠。
第三,信息可追溯。时间戳是区块链的一大创新,每一条信息上链时都会盖上时间戳,这些信息都可以被追溯,从而构建出一个可根据时序进行追溯的账本。
第四,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是在区块链数据库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智能合约允许在没有第三方的情况下进行可信交易,这些交易可追踪且不可逆转,而且可以在满足其源代码中的写入条件来自动执行。
以上特征是区块链技术安全、可靠运行的核心,由此可以在区块链中天然形成一种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信任是人类社会运行的润滑剂。区块链技术的发明是一次尝试依赖数学和技术重建信任的实验,引发了多领域的变革。而学术研究不只是个人行为,作为一种社会共同的事业,还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伦理意义。只有营造诚信的学术环境,学术界的所有成员信赖他人的研究成果,自由开放地交流研究材料和新思想,秉持个人学术责任,感谢和尊重他人的智力贡献,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保证学术研究过程可信性,保证学术成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此外,学术诚信是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学术的意义在于求真,学者的崇高职责就是探求真理,治学的最基本态度是诚实守信。学术诚信的缺失,不仅会使学术研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遭到破坏,而且会成为学术发展的障碍物、绊脚石,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对此,学界有必要从各个角度重新审视和思考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运用这项新技术,使之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服务,更好地为构建诚信体系服务。
区块链在学术诚信重构中的创新应用
一种新技术兴起的价值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技术本身包含的科技含量;二是在新技术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包涵的创新性思维,区块链也是如此。目前学界和学者对区块链的关注也开始逐渐延伸和拓展,探究其思维的进一步应用可能会带来的社会变革等。这也将是区块链思维带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
当前学术诚信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剽窃、抄袭,一稿多投等现象屡禁不止;二是伪造实验数据、编造实验结果等,最终形成学术垃圾;三是审稿专家失信,由于本身专业和稿件不够匹配,可能造成审稿结果的不公正,或是专家职业操守的缺失,有意识扭曲评审的结果。区块链应用于学术诚信重构上,可以从三方主体来探讨:
一是针对作者。对于剽窃、抄袭现象,一稿多投等问题,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阅读和引用信息,追踪数据。区块链技术将通过账本功能为每一份出版内容加盖惟一的不可篡改的数字化证明,被证明的内容不仅仅是文字,也包括图表、图片或者公式等任何形式,让抄袭无处遁形。这就从技术上有效遏制抄袭、剽窃等侵权及一稿多投行为的发生,进一步加强了学术规范和诚信。
二是针对读者或者审稿者。区块链技术通过“智能合约”可以设置一种假设,当数据被输入区块链之中,在符合之前设定的某一情境下,系统就可以自动检验数据应用的假设是否成立,这就为论文的复证提供了很大便利。通过复证重现实验数据及过程,不仅降低了欺诈、虚假数据的可能性,同时也避免了读者或者其他后来研究者被误导,从而进行错误研究等问题。
三是针对评审专家。一方面,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将稿件自动、精准地匹配给具有足够资质、研究领域符合的专家,避免了由于稿件和审稿专家不完全匹配造成的审稿结果不够客观公正的问题。另一方面,专家审稿行为包括审稿数量、质量都会被详细记录,加密保存至区块链之中,可以对一定用户公开,由此促使专家在评审时确保专业性和严谨性。另外,一旦出现不良记录,无法消除,这也是一种激励机制,可以促使审稿专家为了避免“信用污点”,更加公平、公正地进行评审。
(作者分别为河北金融学院《金融理论探索》编辑部副教授;河北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术期刊出版诚信建设研究”(项目编号:HB19XW01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ECONOMIST T:The promise of the blockchain:The trust machine,The Eonomistc,2015(31)。
②唐银辉、方光正:《学术失范的防控及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应用》,《出版发行研究》,2019年第5期。
③高维峰:《实效性、参与度与信任关系重建:基于区块链原理的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创新》,《当代教育论坛》,2019年第4期。
④韩震:《学术诚信是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光明日报》,2019年4月10日。
上一篇:从英国脱欧透视欧洲的社会与政治分裂 下一篇:为“刷脸”技术划定法律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