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阅读教学逐步从注重文本内容理解走向关注文本表达,提倡“阅读”和“写作”相融合,向读学写。那么如何立足文本,发现并挖掘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笔者将围绕《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实例来谈谈自己从“每一课”走向“这一课”的教学转变。
【关键词】文本表达 教学价值 向读学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36-02
一、囿于内容,忽略文本表达
初次解读《山谷中的谜底》,笔者发现课文内容清晰,学生初读课文后便能厘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但是课文最后一句话(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笔者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定为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要达成这个目标,理解课文第3自然段中描写雪松本领的句子是关键。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小辩论”:有人说,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应该始终都挺立不动,顽强的与风雪抗争,那才是勇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引导学生抓住“一定程度”“待压力减轻”“立即反弹”等关键词来理解雪松的弯曲不是“屈服”,而是“适当的让步”,为学生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作铺垫。
教完这篇课文后,笔者开始了反思:虽然教学过程中有穿插朗读、辩论、练笔等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言语实践,但是这些言语实践活动的目标都指向内容理解,而忽略了文本表达,以致于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仅停留在“雪松的弯曲充满智慧”“面对困难,我们也要学会适当的退步”。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教学内容必须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核心目标,如果只关注课文内容的理解,“每一课”都将是一样的,如何促进学生的言语生长?于是,笔者再次解读文本,希望发现“这一课”独特之处。
二、立足文本,发掘独特价值
要想发现并挖掘出“这一课”的教学价值,需要教师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及其内在规律,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生长点。
这篇课文粗看似乎在表达上没有什么特点,给人一种平平常常的感觉。但是,细细琢磨,就会发现,有些地方看似平常却奇崛,恰是促进学生言语生长的独特之处。
独特一:篇章结构
这篇课文的篇章结构很有特色。课文第二位旅行者获得的启示,与第3小节对雪松本领的描写是一一对应的。第3小节看似在写景,实则“景中含理”,字字扣理,说理自然,令人信服。如何让学生在品读词句中发现“景”和“理”之间的联系?笔者作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呈现在下面的教学片断里。
师:你是如何理解“适当的让步”的?请结合第3小节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生:我觉得适当的让步中“适当”体现在“一定程度”,“一定程度”说明雪松是在承受压力到达极点,不能再承受下才开始弯曲,让步的。
生:雪松适当的让步的“适当”体现在“待压力减轻”,雪松弯曲以后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反弹。
生:雪松适当的让步表现在“立即反弹”,可见雪松时刻保持着准备抗争的姿态。
生:雪松适当的让步是为了“依旧保持苍翠挺拔的身姿”,雪松选择弯曲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实力,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
师总结:作者此时写景,眼中是景,心中却是理,因此字字扣理,这就是作者表达的奥秘。
与第一次教学相比,虽然问题设计不一样,学生的分析过程却很相似,都以“一定程度”、“待压力减轻”、“立即反弹”等关键词展开。但是,笔者发现学生在内容理解的过程中,开始关注文本的篇章布局:原来“适当的让步”这个道理中关键词“适当”就藏在第3小节景的描写中,第3小节的“景”和第5小节的“理”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写景即是写理。这次的教学,就指向文本表达的独特之处,为学生打开阅读这类文章的大门。
独特二:表达顺序
课文在表达顺序上也很有特色。例如课文4、5、6小节,分别写了三个人的感悟。从感悟内容来看,第一位旅行者是就眼前的现象发表看法,还停留在事物表面。而第二位旅行者是从眼前的现象,获得了生活上的启示。最后作者是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提炼成了一个通用哲理。在表达上,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铺垫,层层递进。这种表达顺序不同于学生所了解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它是语言内部的逻辑顺序,是学生没有注意到的“这一课”的表达特色,需要老师进行点拨。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章最后3小节写的都是感悟,他们的顺序能不能任意调换呢?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表达顺序上的独特之处。
独特三:语言特点
聚焦课文第3小节,有一句话非常有特点。“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四个“反复”,一个省略号,语言简约却不简单,有着独特的表达效果:不仅增强了语势,强调雪松积、弯、落、弹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同时还凸显了雪松的智慧和韧性。最独特的是,用四个“反复”可以避免重复叙述前面的内容,使表达更加简洁。在這一课教学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语言形式,学习文本“化繁为简”的独特表达。
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纵观以上教学,学生获得的是言语的表达,是“这一课”独特的一些东西。
三、量体裁衣,恰当向读学写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例子”二字提醒我们课文的示范作用不容忽视。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发现了作者表达的奥秘是“景中含理”,我们是否也要求学生从眼前所见或平日观察的事物出发,通过它的形状、活动、变化等恰当、贴切地从“物”的特点中引出“理”?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虽能发现作者表达的奥秘,但不代表能把这样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管建刚老师也说过,写作要有一定的阅读“储备”。学生这方面的阅读和生活经验还比较缺乏,自然难以下笔。“向读学写”虽然时髦,但是如果不适合学生,不适合课文,穿起来必定不合时宜,所以笔者量体裁衣,作了这样的设计:在你的阅读里,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雪松”呢?学生勾连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纷纷举出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的“忍辱负重”等例子。例子都会举,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够用例子来说明自己对启示和道理的理解,此时,请学生写一写对这句话的理解,时机恰当,是迁移作者“景中含理”的写作方法为“事例中融入理”,教会学生用事例来明理。
文本的“独特价值”决定了学生言语运用的生长点。立足文本表达,不仅在改变老师解读文本的视角,也在改变学生的阅读思维方式,从关注“课文写了什么”到关注“课文怎么写”,学生从阅读中逆向领悟写作构思的奥秘,不断地经历认识、实践、迁移,才能更好地发展言语表达能力,从“这一课”走向“每一课”。
参考文献:
[1]蒋晓莉.指向写作指导的阅读课——姥姥的剪纸教学例谈[J].华夏教师,2016(S1).
[2]费洁.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生长点——例谈文本的教学价值[J].语文教学通讯,2016(10).
上一篇:“一带一路”背景下俄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下一篇:正视差异,提高盲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文章推荐
主页 > 论文欣赏 >
发掘文本的独特价值, 从“每一课”走向“这一课”
2019-07-14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作者:郑海娟
Copyright© 2011 - 2019 雅诗论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13941号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