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可以利用微技术进行大量信息的传播。基于微技术在信息传播方法的巨大优势,文章以互联网为背景,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特征,并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
互联网技术及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为微载体信息传播形式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微载体良好的感染效果,也为高等教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因此,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及行为特征,对互联网+背景下微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进行适当分析非常必要。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特征
(一)开放性
互联网+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其在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也逐步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为其带来了更加开放的生态环境及发展平台。
(二)多元化
互联网+平台多种文化思想的不断交融,促使高等院校大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特征逐渐突出,整体学生精神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此时,高等教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只有准确把握学生个性化需求,才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常开展[1]。
(三)可拓展性
互联网+载体平台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原有载体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延伸。不仅可以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双方提供更大的双向信息交互空间,而且可以准确分析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特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应用
(一)构建以融入超越为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
一方面,在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院校只有从办学理念、教育目标等方面树立微教育理念,才可以保证微载体优良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依据互联网+背景下微载体个性化、开放性特点,高等院校可以学生为中心,以校内学生为主体。跟随时代发展,将微文化传播提升至战略举措层面。结合大学生感兴趣的门户网站、论坛信息的适时融入,可以提高高等院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主动自觉意识。
另一方面,在运用高等院校内部大学生喜爱的信息传播形式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网、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点击率低的情况,高等院校可从全局出发,以校内大学生主动接受为最终目的,利用微载体,推动内部教育形式向多元化、动态方向转变。如高等院校可以重大节日、纪念日等节点为契机,以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国史党史等内容为主题,设置微话题。引导校内大学生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学校论坛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完善以引领创新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
一方面,高等院校可依托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构建微课程平台及为教学平台,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融入慕课、微课及手机课堂。打破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空间壁垒,帮助教学人员随时随地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在这个基础上,高等院校可依托互联网教育平台,搭建日常微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平台,针对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强化舆论引导。并进行时事新闻、在线章程、留言信箱等模块的开设,为受教育者思想动态掌握提供良好的渠道。
其次,高等院校思政政治教育人员应坚守自身在微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结合学生思想动态,以高等院校内部大学生切身问题为工作方向,灵活利用生活化语言及网络化语言,表述价值观教育,提高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亲民度。同时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可以微信或微博为主要平台,搭建微载体个人平台,依据原创、选题新颖、形式多样等原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最后,为进一步拓展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可依据我国主席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中的要求,依托微载体平台,以价值判断能力培养为要点,全面培养院校内学生对现代网络信息的敏锐反应力、新闻敏感度及高效行动力。帮助高等院校内部学生了解主流思想,主动拒绝不良诱惑。同时依据微载体公平、公正、公开的思维,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可摒弃以往灌输式单项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依据开放性思维,在校内搭建多向互动式交流分享机制。鼓励校内各专业学生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在微载体上传输正向信息,帮助各专业学生在正向信息引导下进行思维交互,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透明性的同时,也可以面向全员,提供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共享性知识,保证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效率[2]。
另一方面,在当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只有激发当代大学生兴趣,才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因此,相关教育者应以微博、微信、微公益、微电影等微文化传播为核心,结合重大政治原则导向,进一步丰富学生网络论坛内容。并针对性的培养高等院校在虚拟社区中的责任感,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充足资源支持。如高等院校可根据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一步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机制,同时配套设置网络有害信息定期排查处理机制及奖惩激励机制。在这个基础上,培养一批可靠的学生党员干部,担任思想政治专题网站编辑,或者微博微信主页君、群主,组建一批新时代网络青年清洁工,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环境的营造提供保障。
(三)制定以科学系统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
首先,高等院校应依据校内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从总体设计入手,优化校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从横、纵两个方向,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微文化传播指导体系。同时高等院校可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构建校企、学生信息实时交互反馈微平台,为高等院校内部大学生提供更加便捷、新颖的信息[3]。
其次,高等院校应以法律教育为抓手,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构建集检测、预警、监测为一体的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体系。并进一步细化网络安全响应机制及应急机制、信息污染防火墙、网络在线监控系统,避免有害信息及社会负面信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腐蚀。
最后,高等院校可从微文化传播媒介传播方面出发。通过互联网跨界融合,构建小规模、动态化学生管理微组织,进一步提升学生管理实效。如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可以各专业或各宿舍QQ群、微信群为载体,定期与相关专业学生沟通在思想方面的困惑,并定期发布正面信息、辟谣信息。同时为激活微载体作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可针对现阶段微载体应用特点,结合自身专业性质,定期协同其他教育人员举办相关竞赛、评比活动及辟谣大赛。交流微载体教学使用技能及阶段不良思想趋势,进一步提高为微载体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有效性、主动性[4]。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微载体,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高等教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渗透到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据此,高等教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应明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特征,依托微载体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保证高等教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宝君,刘静涵.“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44(1):114-119.
[2] 钱国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1):51-52.
[3] 王艳楠.网络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研究[J].长江丛刊,2016(8):125-125.
[4] 潘燕.互联网+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分析[J].考试周刊,2016(80):154-154.
作者简介:彭美敬(1983.11- ),女,陕西西安人,本科,助教,西安翻译学院。
上一篇: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观的维度探析
下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创新
相关文章推荐
主页 > 论文欣赏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分析
2019-07-06 来源:青年与社会 作者:彭美敬
Copyright© 2011 - 2019 雅诗论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13941号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