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理论,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和接班人,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观察世界、分析世界,但是目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理论认知不全面,认同度、信仰度和实践度不高等问题,所以探索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路径,可以从促进多方联动,优化教育环境;搭建多元阵地,创新内容形式;激发主体能动,构建内外化机制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历史和现实的事实都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理论,它创造性的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党和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富强,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也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成就。广大青年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才能有效应对面临的挑战,抵御风险、克服阻力、解决矛盾。
任何一种理论和思想,只有对它有全面深入的认知,才能有发自内心的认同,进而有矢志不渝的践行。所以,树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首先要有理论自知,进而上升为理论自觉,最后树立坚定的理论自信。据调查,虽然我们学生从小就耳濡目染马克思主义,但是绝大多数同学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的基本内容、思想精华,为什么坚持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等问题的认知浮于表面。甚至很多同学受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空洞晦涩的理论,没有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缺乏学习兴趣,更没有信仰和践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是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不全面、不深刻、不系统,认同度、信仰度和实践度才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和不良价值观念的冲击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形式化,缺乏适应时代特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创新性指导有关。培育和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促进多方联动,优化教育环境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认同以及价值观念、自信意识的形成,是多元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主体携手共筑,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良好的学校环境,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培育的潜在资源和无形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完善学校教育环境,首先要优化课堂教育环境。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都会被学生们模仿和信仰,所以我们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秉承“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在各科教学实践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打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课堂环境。此外,还要抓好学生的学风建设,培育学生对课堂的敬畏感,针对大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玩手机的现象,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如“无手机课堂”等方法,塑造良好的课堂风气,还原课堂应有的神圣和崇敬。其次,要进一步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发挥其以文化人、以境育人的功效。通过积极开展各种约题学术讲座和国学讲堂搭建传统文化学习的殿堂;通过引进优秀人才、联系杰出校友,发挥名师、学长对学生的榜样作用;打造精品课程、特色活动,形成浓厚校园文化根基;通过电台、广播、校报、刊物、新媒体等方式形成良好的文化舆论氛围;加大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场次和力度,结合历史悠久的红色文化、廉政文化和法治文化,推出精品活动,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愉悦的感官享受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的熏陶,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氛围,重点是要发挥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言传身教。大学阶段是学生深入认识社会实际和逐渐步入社会的过度的阶段,大学生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存在思辨能力不足,极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学生在面临各种不良思想影响,产生思想波动和价值偏差时,在潜意识会以自己父母的言行作为处理问题的参照和标杆,所以家长要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家庭中敬老爱亲、团结友爱,在社会中文明礼貌、诚实信用,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努力奋进,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挥家长的言传身教作用。
文明和谐、公平正义、互助友爱的社会环境氛围,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增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离不开优良的社会环境氛围。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首先国家要完善各项政策法规,对社会上各类不良思想言论和非法行为进行治理和打击,明确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底线”。对于在网络或线下恶意诋毁马克思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激发群体矛盾,抹黑英雄人物的行为,国家要采取多种手段严厉打击。其次,要积极宣传引导,树立榜样,描绘人们言行的“高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宣传积极正能量的模范典型事件和英雄人物,树立起人们心中的道德和价值丰碑,让人们“见贤思齐”,用榜样的力量引领社会风气,打造崇贤尚德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搭建多元阵地,创新内容形式
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网络媒体等多元阵地,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
首先,要发挥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门专业课等课堂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主渠道、主阵地。但是目前我国课堂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教育内容偏理论化、教条化,缺乏吸引力和实效性,教育形式以填鸭式的灌输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启发性。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用时事热点事件解析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解决大学生面临的思想困惑,让课堂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贴近实际、生动鲜活;另一方面,多采取“对话式”“问题探究式”和“情景式”等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网络教学,开发更多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的网络直播课、“慕课”等课程,占领网络思想阵地,积极發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更好的思想引导效果。
其次,增强社会实践的养成功效。实践作为社会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开展认识活动的基础,是大学生理论自信建立的重要方式,在理论自信形成的外化阶段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拓宽实践渠道,学校应主动与政府机构、街道社区、公司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联合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并且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符合大学生发展需要的实践内容和形式,根据知识水平的不同层次和个体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最后,重视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互联网时代网络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工具如微博、微信、QQ、校园论坛、抖音等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更好地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和青睐,也更加具有实时性、多样性和针对性。我们不仅要主动适应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更要把握这一趋势,引领这一趋势。同时要注意在网络媒体的宣传过程中,要将宣传内容的质量建设作为重点,实现内涵提质增效。高校和教育工作者要能够及时捕捉网络舆论热点,把握舆情的苗头、倾向性,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还要培育和发掘大学生中的网络媒体“意见领袖”,鼓励那些认同并主动弘扬马克思主义的自媒体平台和个人账号,形成引领大学生思想观念健康发展的的主流舆论。
三、激发主体能动,构建内外化机制
马克思曾说过:“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增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首先要解决学生们的现实困惑,围绕大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开展教育引導,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构建起主体内外化机制。
首先要解决学生的现实困惑,如学生面临的生活适应、情感挫折、就业升学等现实问题,应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有针对性的指导解决,达到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让大学生从心底信服,真切的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魅力和现实价值。其次要采用适应学生认知特点的话语体系,一种理论和思想要想被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可,除了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因素外,还需要采取通俗易懂、易被大众接受的语言形式传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由国家话语体系向公民话语体系转变,由官方话语体系向平民话语体系转变,转变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就是理论观念接地气的过程,所以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推向深处、推向实处,让它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必须探索一种符合大学生特点的话语体系。最后,构建主体内外化机制。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引导,需要点面结合,要有整体顶层设计也要有具体的落细、落小、落实。除了每项具体的措施外,构建整体的主体内外化机制,具有提纲挈领的重要指导意义。根据人类认识、实践的逻辑规律,大学生思想观念培育的内外化机制应该是:教育学习—内化反思—实践检验—修正认同—外化践行—教育学习,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构建大学生思想观念培育的内外化机制,激发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能动性,让大学生主动学习和揣摩科学思想理论的历史意蕴和时代价值,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懂”“真会”。
四、结语
增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关键在于从全面分析内外部原因出发,构建起一个全方位立体的多元培育格局,首先要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培育主体联动,优化教育环境,其次要搭建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课堂、实践和网络媒体多元阵地,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最后要从大学生主体出发,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构建起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内外化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中国军网,http://www.81.cn/dblj/2018-05/03/content_8021593.htm.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4]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5-02/17/c_1114401712.htm.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张瑞芳(1991- ),女,河南安阳人,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基于自媒体网络环境
下一篇:“互联网+”:让思政理论课活起来
相关文章推荐
主页 > 论文欣赏 >
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路径研究
2019-07-06 来源:青年与社会 作者:张瑞芳
Copyright© 2011 - 2019 雅诗论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13941号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