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互联网+”模式下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2019-06-30    来源:青年与社会    作者:田静

摘 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是经济上还是科学技术文化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国家总理李克强点名“互联网+”,让各行各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应用互联网技术,给社会带来了众多的创新创业新机遇,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进步。教育自古以来都是国家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也不例外,因此在高校建设方面取得了非凡的进步,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发展,与国外的高校建设与发展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在国家重视创新创业和逐步发展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建设也要跟上时代发展,而“互联网+”的发展就带给人们关于高校建设的新机遇。文章就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并建设好智慧的高校校园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这种模式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走向,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不断的向前迈进。同样,互联网技术与高校的建设也已经是紧密相连 ,并不断地推动着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并成为高校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章对高校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 
  一、“互联网+高校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缺乏秩序。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而且在建设信息化之前,没有制定相应的建设准则和规范,加之高校的各个行政部门都是相互独立的,不能随时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沟通,这就导致高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出现障碍,信息交流不通畅,导致信息化建设缺乏秩序。 
  (二)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相对迟缓。经过我对一些大学信息化建设的走访和调查,发现学校配套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缓慢,影响了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的进程,而出现这种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因为学校的领导更加关心的是教育而非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缺乏力量,因为技术力量的缺乏就意味着基础设施建设很难很好的进行。最后,就是因为学校经济力量薄弱。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大的财力,因此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而经费的申请程序较多,学校获得经费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的滞缓。 
  (三)缺乏强有力的队伍建设。在高校的建设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建设队伍。但是,因为资金的原因,使得许多高校的智慧校园的建设队伍由本校的教师组成,这导致在建设过程中有许多的问题不能够及时的解决,而这是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 力所致。所以这就使得高校的智慧校园建设缺乏强有力的建设队伍,从而影响建设的速度和建设的质量。 
  二、“互联网+高校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转换传统管理理念,建设信息化管理制度。互联网作为智慧高校建设必要的条件之一,要求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也要紧跟时代,这样才能让人们更方便快捷的了解校园信息。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分阶段分时期来进行目标建设和发展。首先应明确好前期中期后期所要完成的任务,使高校信息建设有条不紊的进行。随后再具体详细的进行系统应用升级、数据分析挖掘、数据结构的整体设计、云网端一体化等重点工作的建设。其次,对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我国之前传统高校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有计划的进行研讨,制定出科学的解决方案,改变不合理的教与学,尤其是关于课堂管理,教学方案,教学设备,教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应该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将互联网技术切实的应用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改变传统的管理服务方式,使得互联网技术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二)建设开放性的学校网络系统。早期由于当时经济条件的和技术的局限,高校的网络建设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学生很难及时获取有效信息,也很难参与到高校建设中去。建设开放性的学校网络系统,不但利于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了解,使学生更容易参加到高校建设中去,而且方便高校及时获得反馈,做出相关的管理建设,提高效率。高校的建设人员应基于当前日趋发展的計算机技术,如前端,大数据,AI技术等,使得学生与高校能够更好的进行交流,整合各个高校的不同系统来构建高校一体化和信息平台。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应更好的实现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其形成良性互动,打破传统模式的局限。 
  (三)组建有力的建设队伍,制定合理的建设规划。首先,在制定合理的建设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第一,制定规划要考虑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二,要与自身的地理位置、专业特点、学科优势等紧密结合。第三,要切实与目前的资金投入、技术人员、现实需要等情况充分结合起来,制定一个系统全面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该规划要能实时根据继续教育未来的发展定位、社会需求变化、国家政策调整等因素来实时修改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第四,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高校还应对参与建设队伍的老师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在参与建设队伍的老师获得了足够的培训具有了相当的实践能力,并且对当下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就可以使得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能够不脱轨,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挑选一些其他的高素质人才参与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当中,从而进一步的强大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队伍,并更快的实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第五,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建设队伍。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不能光靠老师的力量,还应该广泛的吸收一些有关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到学校的建设当中,这样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队伍就能够不断地进行壮大,对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必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从而进一步的加快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并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罗剑平.“互联网+高校管理会计”融合模式研究[J].财会学习,2018(12):100-102. 
  [2] 朱志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探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2018(01):201.
上一篇:药品生产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职业院校档案管理服务职能及有效发挥策略
相关文章推荐

  • 高校教育管理协同机制基本要素和对策
  •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服务一体化操作模式研究
  • “乔哈里窗”视域下高校学生宿舍共同愿景构建
  • 新常态下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人才培养
  • 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 浅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工匠精神”的融
  • 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问题情境研究
  • 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特点要求
  • PPP模式为新型城镇化助力
  •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
  • “互联网+”:让思政理论课活起来
  • 地方性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党建问题与对策思考
  • 新时代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探析
  • 高校大学生消费权益保护的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