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专科学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2019-06-30    来源:青年与社会    作者:李炀;卫宁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具有现实可行性,具体体现为前者为后者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后者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平台。但当前,在二者的融入中存在理念认知上的不足、方式方法简单、载体较为单一等问题。对此,通过找准二者在内容融入上的切入点、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方法等具体路径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路径 
  2017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应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既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主要教育任务也担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基础”课教学中,审视二者在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切实可行的融入路径,不仅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也是新时代下增强“基础”课教育实效的有效举措。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专科学校“基础”课的现实可行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普遍认同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为“基础”课提供诸多教育资源和可借鉴的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學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人生哲学的相关论述中包含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蕴含了丰富的家国情怀。这些内容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道德水平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基础”课的重要内容补充。除此之外,中华传统文化在道德学习与道德修养上注重言传身教、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理论的学习与身体力行缺一不可等思想,为“基础”课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提供了价值借鉴。 
  (二)“基础”课自身的特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提供了平台 
  当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优势。“基础”课在当前高校各学历层次及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同时“基础”课具有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在授课内容、学时安排、考核方式等方面都有较为成熟的体系,这些优势对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普遍性和实效性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基础”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践行与认同。 
  二、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专科学校“基础”课的不足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的教育理念存在认知不足与理解偏差 
  强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基础”课中,更多是为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实现育人效果,“其价值旨在‘育人’,而不仅是‘教学’。因此,单纯从提升课堂教学实际效果,或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角度来理解‘融入’问题,都有失偏颇。”[3]那种把在“基础”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为是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灌输,或期待通过这种知识灌输,来强课堂生动效果的做法,既无法真正的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也无法实现传统文化浸润人心的作用,更难以实现“育人”的目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的方法较为陈旧 
  当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采用单向输入的传统说教,教育的过程重“教”疏“育”。这种方式对思维活跃、更易接受创新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感的共鸣,也难以促进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另外,高校教师在传统文化与“基础”课的融合过程中,更多以理论教育为主,对相应的实践教育开展不深。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相应融入路径,不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对接、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将导致学生在“基础”课上获得的传统文化知识很难在实践中找到契合点。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载体较为单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有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有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存,有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等,“不同的内容其传承的载体和途径是有差异的。”[4]但根据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时载体相对单一,如在通过什么方式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查中,大学生选择网络新媒体的比例占79%,其次是电视和书籍;在接受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绝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多媒体播放和教师理论讲授。而在对大学思政理论课,如“基础”课中是否涵盖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查中,65%的学生选择蕴含,但自己不清楚是什么。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从基础”课时缺乏形式多样、生动有效的教育载体,因此,教育效果也欠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专科学校“基础”课的路径 
  (一)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的切入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体系庞杂,如何根据当前“基础”课的特点和任务,攫取合适的内容是做好“融入”工作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重道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特点,并由此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与“思修”课在教育内容上的重要结合点。具体来说,中华传统美德所主张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如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是:“恭、宽、信、敏、惠”,[5]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内容,与“思修”课在思想教育上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具有相通性生;中华传统美德推崇的“仁爱”原则,孔子强调“和为贵”[6]的思想,提倡人伦价值,重视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价值的观点,与“思修”课在道德教育上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的教育有高度一致性;中华传统美德中关于重视整体利益,天下为公的思想,孟子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7]这些内容是“基础”课在家国责任的教育、爱国主义主义和社会责任教育上的重要参考。
(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方法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师更多是通过课件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法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要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中‘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8]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思维方式,改变缺少互动的课堂教学现状。对此,教师可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教师可利用学生生源地或就读学校所在地的现有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对安徽合肥“包公祠”的了解、对安徽桐城“六尺巷”的认识等。教师也可就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养成等相关内容设置学生主题演讲、辩论等活动。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和思考,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善于突破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限制。在调研中选择通过网络新媒体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超过79%,选择通过电视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生占63%。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学习app等教学手段,在课前推送相关学习资料,教学视频等,并利用多种在线平台增加与学生沟通,发挥课堂课后、线上线下的教育合力。另外,如条件受限,教师无法组织大规模学生参观历史名迹,教师可以充分利3D、AR、VR等技术,模拟现实场景使学生享受视觉与听觉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盛宴。 
  (三)开拓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实践教学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践履。“基础”课不仅有较强的理论性,也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方式有:第一,用好课堂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基础”课的主渠道,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在不同章节推送中华传统“经典”书目阅读,在授课中灵活选择课堂实践活动形式,如读书心得报告会、主题演讲、知识文化竞赛等;教师也可根据课程内容,如在弘扬中国精神、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实际授课中采用访谈式教学、微视频创制比赛等。这些课堂实践教学方式多强调学生的自身参与与感悟。第二,用好校内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发组织开展实施的校园活动,因更贴近学生思想实际,也受学生欢迎。教师可利用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礼仪社、国学社等相关社团,在中华传统节日或重要纪念日,如在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同时,教师也应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社会中,教师组织带领学生通过参观、考查,或利用专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思想、观念及行为的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了解、认同的同时,也不断地把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传统美德转变为个人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傳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2]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 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 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N].2013年3月7日. 
  [3] 渠彦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性审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11):69. 
  [4] 张帅帅.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8):59. 
  [5]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 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74. 
  [7]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一12—09(1). 
  基金项目:2017安徽省教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基础”课为例 ”(项目号:2017jyxm1046);2018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吕氏春秋》的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号:SK2018A1014);2017安徽省教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题化文本研究——以“基础课”为例 ”(项目号:2017jyxm1047)。 
  作者简介:李炀(1984.12- ),女,安徽阜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卫宁(1981.04- ),女,安徽合肥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
上一篇:中国人物画教学创作中的速写运用 下一篇:浅谈高职学生提高TOPIK通过率的方法
相关文章推荐

  • 中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策略研究
  • 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台工作中的作用与路径研究
  • 从习近平用典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
  • 和文化: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渊源
  • 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
  • 我国粮业70年改革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
  • 加快传统文化复兴步伐
  • 道德建设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
  • 儒家诚信思想的精髓与启示
  • 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 现代转换让传统文化更具活力
  • 提升青年群体的文化自信
  • 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更亲近”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务员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