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教育的推进。自2006年以来,生态文明教育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探索富有成效。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国内目前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高校,近年来研究也呈现了新进展、新认识、新举措,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不断进步。但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才刚刚开始,仍然停留在认识的阶段。这要求高校更新观念,采取措施和行动,推动高校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新进展;建议
生态环境关乎民族未来、人类命运。党的十九大再次深入、深刻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不仅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千年计划”,将“美丽”纳入国家现代化目标之中,并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从意识形态层面来看,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支持。观念引导行动,良好的生态文明观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生态文明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教育的推进。自2006年起,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尤其近几年随着国家在生态安全方面的重视,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探索成果硕丰。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高校,重点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本体概念、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意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与开展途径等方面。
一、关于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的研究
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的研究在不断丰富。学术界普遍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教育,旨在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和整个文明的方式。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研究与三个方面的解释是分不开的
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的研究主要分为几个方面。如黄正福从生态意识的角度定义了生态教育,是以生态为基础,通过生态知识的传播,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素养,进而塑造生态文明教育;又如杨焕亮认为,生态教育是以生态哲学整体论为指导,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方面构建学生、教师和学校共赢的优质的教育环境。二是界定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例如,李高峰认为,生态教育是以生态观为基础考虑教育问题,在充分发挥教育作用的基础上,找到应对人类危机的途径和方法;三是从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出发。例如,学者温远光认为,生态教育是将生态学原理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其他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整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素养,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总之,目前对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的诠释离不开三个要素:首先是生态文明教育的背景,即生态文明教育诞生于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二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即生态学的宏观有机思维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础。三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和终极目标,是要提高人们的生态素养和能力,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中国目前对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环境教育和生态教育,很少将人类社会的内在关系纳入研究范围。这样很难实现使受教育者尊重活动对象主体性的教育目的,研究视域仍需要扩大。
二、关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是生态文明教育整体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很大比例。研究内容主要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境,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和对策。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的相关研究和新进展
(1)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反映了大学的理念,还反映了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内在诉求
学者们普遍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整体素质和高校内个人的整体发展。学者彭秀兰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出发,认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反映了大学本身的理念,还体现着社会的期望、要求,还是大学生的内在诉求。因为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性培养活动,目的是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关系。从狭义上讲,它侧重于学校教育,并营造一个学校、教师和学生共赢的和谐环境。从这个角度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不仅体现了“全人教育”的概念,而且有助于完整人格的发展,最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研究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和新的高度
近年来,关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重要性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人们从新的高度看待生态文明的教育。刘建伟教授认为,实施和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高校德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我们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时期,面临着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困境。只有把生态文明的意识和观念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心中,才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其他学者还讨论了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的概念,内涵和要素构成。路琳和屈乾坤研究了生态文明教育的要素结构和运作模式。他們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的建设关注并包含了与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有关的各种因素。它反映了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与生态文明发展和教育关系结构的相互作用;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是其教育机制的基础,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的建设是生态文明教育有效发展的重要保障[1]。
(二)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困境的相关研究和新认识
(1)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呈现出发展薄弱,意识薄弱,管理不善的困境
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主要在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开展非常有限,相关意识薄弱,管理不力,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国内各大高校普遍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不够重视,主要表现为生态文明相关课程开设的专业范围十分有限,全校选修课程很少,没有全面而系统的课程。许多高校还没有专门的教材,教育内容比较零散且观点陈旧,较少涉及环境热点问题。第二,部分高校生态意识淡薄。有学者发现,高校的生态意识大多处于认知层面,很少被内化为行为习惯。第三,在管理机制方面,高校缺乏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有力管理和有效约束。
(2)近年来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困境的新认识
此外,近年来,一些学者从高等教育功能,资源配置和学科壁垒等方面探讨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如学者孙正林认为我国高校教育在资源配置和基本职能发挥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缺乏生态文明建设,忽视生态文明理念与规范。这要求中国的高校应该反思办学模式的市场取向,办学中存在的学科壁垒和科技理性所导致的生态文明教育困境,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高校生态文明意识,可以使中国的高校真正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强力量[2]。
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与对策的相关研究与新举措
生态文明教育不仅需要相应的生态学知识,还需要打破学科壁垒,积极吸取其他领域的知识,创建独特、系统、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学者张永红从环境文学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要在多学科的通力配合之下才能得以实现。姜树萍,赵宇燕,苗建峰,陈芊羽[3]提出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措施,如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办公室。注重生态文明课堂教学,增加课外实践,注重提高教师生态文明素质,加大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投入。吴明红,严耕[4]更是提出,生态文明教育可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普及生态文明教育,完善学科设置,探索专业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有学者从意识形态层面提出要全面提升高校对生态文明认知认同度,需要借助媒体和政策营造良好生态文明教育氛围等等[5]。
四、生态文明教育其他相关研究
从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生态文明教育和科研成果的影响,除了生态文明教育本身的研究外,还有一些关于生态伦理教育,生态法治教育,生态意识教育和生态美育的研究。这些研究都与生态文明教育有很大的重合。近年来其他相关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特点如下:
首先,近年来,出现了大量关于生态伦理教育的论文。这些文献多数也都是以特殊群体为对象进行探讨,但也有少数宏观层面的研究。如郭明俊教授指出,生态伦理的出现反映了人类“伦理范式”和哲学世界观的转变,人们需要通过生态自我实现的自我实现来克服或放弃传统伦理的狭隘性。也有一些学者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对生态伦理进行了阐释。而关于生态伦理教育的研究,学者们多从学校教育入手,强调要重视相关课程的开设,并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加强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6]。
其次,生态文化近年来也是生态文明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合乎规律,有序,稳定的关系结构,反映了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生态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自然、社会的理论基础,具有维护适宜环境的能动作用。还有学者从生态教养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视角出发,认为人的生态文化教养也是十分重要的。生态文化素养是人与自然生态意识与生态行为教养的结合,可以帮助人们形成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生态伦理观。这就需要运用中国传统的生态文化中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优良美德来培养人们的生态思维,从而促进生态文化的培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生态意识教育是近年来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者于冰提出,生态意识教育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之一是它倡导一种适度发展的文明价值观,是一种用于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体系,是对机械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导向下的人地对立的理论框架的突破。还有学者认为,生态意识教育的更深层次目的是将生态意识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然后转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使生态意识成为人们社会意识的基础,塑造人的尊重活动对象的价值观,培养整体、宏观的思维方式[7]。还有学者从宗教教义、专业课程教学中寻找与生态意识相一致的内容,将生态意识教育与人类积极奋进、追求理想生存环境的本能要求相结合,结合生态意识教育活动,内容和实践教学,提高人们对生态意识教育的认识。
此外,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研究还包括生态美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教育等,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提高人们生态质量,缓解人地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
五、反思和建议
面对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才起步不久,还停留在认识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的现状,建立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任务已十分紧迫。综合学者们关于改进、提升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建议,笔者认为,高校应首先从意识的层面关注、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并用以引导高校的建设和发展。高校应深刻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千年计划的重要性,并用思想指导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其次,高校应规划和系统地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合理安排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配置高水平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同时,高校应通过开展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文明校园文化活动,利用舆论宣传工具,建设生态文明的校园文化。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大学必须推动建设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创新生态文明教育领导机制,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动力机制,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协调机制,建立生态文明教育评估机制,提供相应的保障机制,形成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路琳,屈乾坤.试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的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5(6):65.
[2] 陈艳.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113.
[3] 孙正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研究.2014.(1):92.
[4] 姜树萍,赵宇燕,苗建峰,陈芊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4):71.
[5] 吴明红,严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65.
[6] 郭明俊.生态伦理教育对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6):37.
[7] 李忠安,张博强.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内涵及发展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28.
作者简介:周一欣(1994.06-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吴文宙(1993.05- ),女,广东湛江人,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上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优化研究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巧用生活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关研究
相关文章推荐
主页 > 论文欣赏 >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新进展研究
2019-06-29 来源:青年与社会 作者:周一欣;吴文宙
Copyright© 2011 - 2019 雅诗论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13941号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