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创建构想与教学设


2019-06-23    来源:青年与社会    作者:史传华

摘 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高校体育课程也需要积极做出改革和调整。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此种模式的体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在运动技能上得以提升,对于增强学生参与运动锻炼的积极性有重要意义。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也可以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因此课外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体育课程中重要的教学模式。伴随我国“阳光体育运动”项目的展开,高校体育教学有了一定改善。文章主要分析了“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创建问题。内容如下。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高校体育课程;课外体育运动俱乐部;教学构想 
  “阳光体育运动”是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共青团一起签发的教育方针。该教与方针明确指出需要将“健康第一”的理念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重点。学校就此掀起了“阳光体育运动”的高潮。在该项教育方针中体育总局明确指出了阳光体育运动需要加强与课外体育运动项目的结合性,确保学生每天可以有一小时的运动时间。因此各大高校针对教育部门制定的教育方针需要严格落实,课外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体育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与“阳光体育运动”不谋而合,因此积极构建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于推进“阳光体育运动”教育方针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实施情况。 
  一、高校体育教学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意义 
  (一)促使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得以提升 
  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可以将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得到丰富。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可以积极参加相关的体育活动,这对他们体育素养的提升有重要意义。此外,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还可以拓展学生对体育专业知识的了解,对他们文化素养的提升也有重要作用。 
  (二)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俱乐部活动是人们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在积极组建体育俱乐部时,有助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此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出来的,可以促使大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1]。 
  (三)培养高校大学生团结互助的体育精神 
  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团队性和竞技性相结合的活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能够培养大学生团结互助的體育运动精神,这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因此各大高校需要全面认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相关的运动项目,丰富自己的校园文化生活。 
  二、课外体育俱乐部在高校实施的构想和教学设计 
  (一)组织形式设计 
  高校课外体育运动锻炼需要坚持三项统一原则。分别是高校学生的自愿性和规定性,自主性和指导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相统一。此种模式的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形式是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其中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在组织形式上可以分为教学组织、外联组织、后勤组织以及宣传组织等四个组织形式。教学组织需要有体育部主任、校长俱乐部主要负责人以及体育老师等构成。外联组织主要针对俱乐部的赛事和外聘教师问题负责。后勤组织主要针对外科体育俱乐部的选课信息系统进行日常的维护管理,并依靠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的俱乐部活动学时以及考核问题进行分析整体。宣传组织主要针对学生和教师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认知程度进行宣传,依靠宣传促进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均衡性。 
  (二)活动内容设计 
  课外体育俱乐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时,活动内容的设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体育活动需要结合不同俱乐部的特点,此外还需要结合活动实施的可靠性。综合以上几点内容设置体育活动的开展次数,一般情况下可以设置成每组活动两次。再者,课外体育俱乐部除了实际运动上的内容外目还包括具体的理论性知识,因此不同俱乐部结合自身的特点,定期开展有关主题的讲座,其中每学期俱乐部理论讲座举办次数控制在2-3次。并在理论性讲座开展的同时注意分析学生的学习和参与情况,针对高校学生在体育俱乐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此种活动教学设计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专项体育技能。最后,不同类型的俱乐部结合内部具体情况可以定期举办专项活动的竞赛。竞赛活动可以与体育部协同组织,从而提高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竞技意识[2]。 
  (三)活动形式设计 
  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在活动形式的设计问题上,可以灵活开展,不同类型的体育俱乐部结合自身内部的情况,组织高校学生进行锻炼。此外,也可以利用体育俱乐部小竞赛的形式开展,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3]。 
  (四)管理形式设计 
  课外体育俱乐部是与群众性的体育组织,但是它同样是在学校领导之下开展。因此校领导在管理课外体育俱乐部时,需要充分尊重俱乐部内部的自主性。定期对课外体育俱乐部进行检查和指导,目的是督促课外体育俱乐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此外,针对课外体育俱乐部举办的各项活动可以由校领导进行评价,针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指正。可以将体育俱乐部活动开展情况与课堂教学成绩相结合。这样可以提高课外体育俱乐部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性,促使课外体育俱乐部在课堂教学的指引下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影响课外体育俱乐部在高校开展的因素 
  (一)资金不足 
  课外体育俱乐部在高校开展的首要影响因素是资金问题的制约。体育设备是保障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因此针对资金短缺的问题,学校可以向学生收取适当的费用。这样可以将体育俱乐部资金短缺的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比如,羽毛球俱乐部离不开羽毛球等运动设备。针对耗材比较严重的俱乐部可以适当增加收取费用。比如,越野俱乐部。这样可以为高校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解决运转过程中的资金问题。注意在学生身上收取的资金需要用在学生身上,不能出现假公济私的行为。其外,还可以走向社会,倡导社会和政府部门的支持,利用社会团体的力量对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提供资金上的支持[4]。
(二)运动场地和人员影响 
  体育俱乐部在人员安置和场地选择等问题上,需要综合考虑。俱乐部的人员不宜过多,在人员过多的情况下不能有效管理,甚至出现负面影响。俱乐部的人数需要根据实际的运转性安置。针对运动场地和运动项目比较充足的俱乐部,人员可以安置在30人左右。针对运动场地紧张,活动要求较为严格的俱乐部,人员安置在15人左右。这样可以确保体育俱乐部的正常运转。 
  (三)专业教练人员不足 
  体育俱乐部的开展离不开专业性的教练人员。不同类型的体育俱乐部需要安排专业的教练来指导学生参与活动。但是目前高校体育俱乐部中普遍存在的另一项问题是专业性的教练人员不足[5]。 
  四、促进课外体育俱乐部在高校开展的有效建议 
  (一)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开展要多样化 
  多样化的体育俱乐部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便于:“阳光体育活动”的顺利展开。因此,高校可以将游泳。棋牌以及花样舞蹈等内容增加进去。此外还可以设置可以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运动项目,如水球、沙滩排球等。再者,可以将保健康复性的俱乐部加入其中,从而可以将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积极作用得到全面体现。 
  (二)积极开展竞技性的体育俱乐部活动 
  竞赛性的体育俱乐部活动可以带动班级中体育骨干和文艺骨干的参与性。有助于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出高能力的优秀人才。此外,竞赛性体育活动对于健康校园文化的建立有重要意义[6]。 
  (三)建立完善体育俱乐部的规章制度 
  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管理需要依靠完善的规章制度。因此各个俱乐部需要拟定完善的管理方法,体局俱乐部活动的开展需要严格按照具体的规章制度进行。此外,在此基础上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形成完善的建筑管理机制,校领导定期考察体育俱乐部的开展情况,这样便于对体育俱乐部进行规范化的管理[7]。 
  五、结语 
  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与体育总局倡导的“阳光体育活动”教育方针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以“健康第一”为原则开展运动项目。因此各大高校需要在“阳光体育活动”的背景下,积极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将高校体育课程不断丰富,逐渐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安平.“阳光体育”背景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以分段型和俱乐部型为例[J].体育科技,2017,38(6):106-107,111. 
  [2] 张磊.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现状与模式构建[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14(14):91-92. 
  [3] 黃喜燕.从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探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教学模式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3):4,25. 
  [4] 吴润平.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现状与模式构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5):100-103. 
  [5] 陈玉群,彭彦铭,朱婷婷.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二段型俱乐部型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6(2):140-142. 
  基金项目:2018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8SJA1293)。 
  作者简介:史传华(1981.09- ),男,江苏如皋人,江苏省南通市南通理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
上一篇:“续理论”视域下如何提高应用型高校外教口语课教学效果 下一篇:最大化地发挥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能动性研究
相关文章推荐

  • “双一流”背景下高职院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
  • “一带一路”背景下俄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 大数据背景下西班牙语翻译教学研究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
  • “两学一做”背景下高职院校党员队伍建设的问
  • 核心期刊论文:大数据背景下动态审计预警体系
  • 论文发表参考: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旅
  • 核心期刊论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
  •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与提升
  • 人工智能背景下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 党建工作“五个起来”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支
  •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合理性
  • 自媒体社会责任探析
  • 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检察工作中应解决的几个问
  •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
  • 高校共青团改革背景下院系基层团委工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