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试论人民观的当代价值


2019-06-16    来源:青年与社会    作者:陈庆

摘 要:人民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如何正确地认识和看待人民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历届领导人将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加强党性锻炼,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推行公平正义。人民观见证着群众对时代的呼唤和期待,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改变。自十九大后,中国的矛盾已经上升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更在于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因此,要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关键点,发展和践行人民观。 
  关键词:人民的利益;公平正义;与时俱进 
  从古至今,人民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中国,其本质是人民当做主。人民是对中国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坚持走到今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福利,坚持为民的初心。有一条始终不变的真理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走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将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现如今面对世情、国情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始终做到亲民爱民,坚持与时俱进,与人民同命运,共呼吸,坚持以民为本的初心,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穿在发展得各个环节,与人民一起共同推进建设一个人民富裕,环境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新时代践行人民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有以下三方面的体现。 
  一、有助于加强党的领导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中国共产党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不畏困难,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带领人民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核心,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天然的。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在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兴。全党同志始终和人民群众同命运,共呼吸。为群众办实事,心理始终装着人民。做到得之于民,用之于民。明确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较个人得失。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多倾听群众的困难和意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把各项政策都落到实处,让每一项政策都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打造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让老百姓更好地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增强党自身的能力。我们党情系人民、关注民生,行使权力时一切以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为主。自觉的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从而为其做出决策提供更好的基础。如果脱离人民群众,有可能滋生腐败,出现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党的十八大以来,“零容忍”的反腐态势以及“反四风”问题的持续深入,腐败现象和“四风”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如今监察委会的设立是为了通过日常监督防止党员干部人员有违法犯罪行为,通过监督确保其正确行使权力。真抓实干、不图虚名。 
  二、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说到底其实是一种中庸之道。要保持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孔子曾经说过:中庸即为德也,其至矣乎。其实质是不管是个人还是政府在处理问题时应该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公平正义可以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将公平正义作为一种准则,客观地判断一切的是是非非、正误和主次。公平不在于没有差别,而在于合理的差别,是一种相对的平等,这种差别能够给人以动力,也就是在合理的差别的基础上的公平。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公平这个问题如果不抓紧解决的话,就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国的公平正义首先体现在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习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到了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坚持依法治国,就是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全社会树立法治的权威。人民群众得利益只有在真正得法律保证下才能真正得到维护,让群众主动监督的才能给人民安全感,而不会因为身份不同而得到有差别得对待捍卫法律的公正与客观要真正做到任何人违法了法律都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人与人之间公平的体现之一。 
  说到底公平正义最终的目的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最初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在生产力水平发展的那个时代,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奔向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路上,贫困人口永远是一道难题,要重视认识观念和发展理念的问题。新时代,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下,各届领导人在发展的过程中顺应时代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系统的思想,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人民群众困难的办法,多渠道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到2020年贫困人口能够达到衣食住行都可以得到满足的需求,达到满足人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真正为人民群众谋福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达到所谓的合理差别。 
  三、人民观始终坚持与时俱进 
  坚持适应社会的发展,人民的需要。黑格尔说过:“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已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也被破坏,人民对于基本的健康需求得不到满足。想要给人民群众还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就必须要树立大局观,树立长远利益观,树立协同发展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形成长效机制,科学发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和美丽中国能够如期而至。 
  需要和利益是社会发展中价值选择的前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在物质达到满足的今天,更多所要追求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是一种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对于人类最基本的生态环境,是重中之重。要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要树立长远的利益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转变生产方式,走绿色发展的环保之路,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一种全民参与的环境保卫战,切实践行青山绿水和谐发展发展的理念,善待自然,让环境保护真正地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真正受益。 
  身心健康的发展是通往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一条必有之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的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健康优先的理念,把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核心,让所有政策都倾向于人民健康,保障人民最基本的健康,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首先为了能更好的做到全民健康,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得到有效的治理。其次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和医疗卫生资源有效及时的为人民群众服务,全方位的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最后政府应该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方便的运动健身设施,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还对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对实现中国梦的最基本的要求,要给人民群众一个良好的环境。 
  总之,人民观对于发展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至关重要,有必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的过程中确保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坚持与时俱进,将理论贯穿在实践当中,对新时代下现实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推进两个百年目标的一步步的实现,中国梦会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 李庆霞.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渊源探究[J].学理论,2018(4):10-11. 
  [2] 周鹏,安涛.从继承到超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人民观比较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5,19(4):46-50. 
  [3] 习近平.办法就在群众中[J].西部大开发,2013(6). 
  [4] 赵俊勇.从“四个全面”看习近平的人民观[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 
  [5] 郭建芳,汪俞辰.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探祈[J].教育教学论坛,2015. 
  作者简介:陳庆(1991.09- ),女,陕西子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哲学。
上一篇:新形势下国企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下一篇:浅谈新时期党的全面领导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相关文章推荐

  • 案例教学法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教学中的
  • 探索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 浅析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当代价值
  • 浅析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论文发表参考: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当代
  • 马克思的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择业的启示
  •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启示
  • 当代中国法律移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 试论文化自信的底气与根源
  • 试论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
  • 试论大学学术权力的异化及其化解
  •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基础单元辨析
  • 远离“叙事”的图式呈现—谈当代工笔花鸟画中
  • 试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
  • 试论高校辅导员宣传思想工作能力提升的有效路
  • 论后现代主义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