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脱贫攻坚大局下陕西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编号:2017N00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17日
一、多元视角下陕南挑花绣的艺术概念
(一)心理学角度。陕南挑花绣反映和呈现的是陕南人民潜在的兴趣爱好和内心情感,陕南女子从7、8岁开始,就跟妈妈学习挑花艺术,在恋爱中,年轻姑娘都会把自己挑得最好的绣品送给心上人。这就充分反映了陕南女子对爱情热烈的追求。陕南挑花艺术历来闻名遐迩,据《西乡县志》记载:“女工之刺绣,有绣巧之美,无粗拙之态。此亦民性之自然流露者也。”由此折射出陕南人民的心理意识和艺术心声,也体现了普通百姓的内心实际需求和心理诉求。
(二)社会学角度。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生活性是它最显著的特点。陕南挑花绣有着500多年历史,它体现阴阳学说“天圆地方”观念、蕴含五行思想的“五方”意识、体现追求延年益寿的观点和留存生殖崇拜的遗迹,并且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发展和传承的一种社会生活艺术,有很强的实用性,是陕南传统手工艺术长河中一颗绚彩的明珠,因而成为中国的名绣之一。
(三)价值观角度。陕南挑花绣承载着独特的民间文化,代表了陕南人民和手艺人最朴素、最真实、最热烈的艺术追求,反映了陜南百姓的艺术思维、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它展现着传统的民族文化,突出了民生和民智,也展示了劳动妇女们美丽昂扬的精神面貌,传达了人民的理想价值。
(四)审美角度。民间文化艺术以追求“幸福”和“热情”为艺术表现主题,陕南挑花绣种类和秀法丰富多彩,技术高超,兼具美学色彩和审美功能,可谓中国民间传统的民族艺术之花。由于陕南的独特挑花艺术是世代流传的,故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也赋予了陕南妇女们熟练的技巧和超高的审美能力。陕南挑花绣无论在针法还是图案上都突出了“技”和“美”,可谓之“陕南民间美艺”。
二、陕南挑花绣在传承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陕南挑花绣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明代开始,陕南妇女用花针和彩线刺绣的荷包、枕头、锦肚、烟包、鞋帽之类的生活小饰品广而传之,出现“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习针巧”的兴旺景象,甚至乡间也“家家养蚕,户户绣花”。陕南挑花绣基于画样,“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一种艺术,如今还有很多陕南老妇人存留几十年前的刺绣工艺品。民间手工艺术品曾经也一度繁荣,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和历史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速,以前广泛应用的手工刺绣饰品服饰已然被工业化新材料的机制品取代;尽管陕南挑花绣精美不次于“四大名绣”,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其市场价值和市场前景不明朗,因此现在陕南民间学习和从事挑花绣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再加上外出打工做生意的手艺人增多,陕南挑花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一)传统工艺技能和审美面临工业化冲击和多元化审美挑战。由于陕南挑花绣的手艺人大都出自于乡村劳动妇女,存在“原发性”,直接联系民众生活,具有生活性和实用性。追溯根源,它是在农耕制度下经长期手工生产而得到传承和发展,但是具有自给自足的性质。随着历史的推移、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受外来文化和工业文明的影响,有了巨大改变。在有的人看来,挑花艺术虽然技艺高超,美观精致,但因为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和正规艺术教育,依旧土得掉渣,乡土气息太过于浓厚;她们所绣的工艺品虽不失实用性和观赏性,但对于崇洋媚外的人来说,与洋货相比价值太低,还被挂上落后的代名词。传统的审美让主题突出和构图简练的陕南挑花尚有一席之地,但随着社会发展,大量时尚丰富的工艺品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感官和视觉的刺激看得尤为重要,追求时尚新鲜有创意的东西才是年轻一代的主流趋势,本土的陕南挑花文化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再加上工业化冲击,过去靠手工刺绣的服饰、家用品等果断被流水线生产的工厂制品所替代,由于陕南挑花绣主要靠手艺人世代相传和守护,生产场地一般以家庭为单位,不能达到批量生产和进入市场大量销售的目的,使得它的传承受到阻碍。
(二)文化部门不重视以及经费投入不足。要想将陕南挑花绣永久传承下去,就需要更多人知道陕南挑花文化,愿意学习陕南挑花,这就需要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大力宣传,譬如举办陕南挑花绣艺术展览、开设陕南挑花文化艺术讲座这类的宣传活动,这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支持。文化经费不足导致陕南挑花手艺人和团队的培养就无法有效开展,而其他地区及国家一些想学习陕南挑花绣的人也会因为没有专门机构接收而作罢。同时,陕南挑花绣的信息资源极其缺少,陕南挑花有着五百年的悠久历史,但现代的研究和记载以及分门别类的细致介绍都是少之又少,不管是社会发展使人们审美观念转变还是现代工业化的专业精准快速化生产带来巨大利润的冲击,都使得大众及文化部门的眼光集中于外来文化和时尚新型文化,这也导致了政府对传统本土陕南挑花艺术的忽视。
(三)市场价值及前景不明确,民间手艺人大量流失。如今,各类文化的创新发展以及传统民间艺术市场狭窄直接导致陕南挑花绣品的不景气,一些专业民间手艺人为了生存也认为本土文化缺少发展空间和无价值理念引导,从而传承的积极性直线下降,导致纷纷转业。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岁已高并且精致作品尚少,作为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许多手艺人的后代不愿“子承父业”,一是学习技艺耗时耗力而且难以谋生,不如打工赚钱;二是对于陕南挑花工艺文化的研究缺乏专业的市场开发人员。另外,营销渠道不畅,产品形式单一,不能进行文化融合和创新,导致陕南挑花绣品难以走向市场并使市场扩大化、畅通化,因此得不到大众喜爱和价值认同。挑花人力资源的流失是其发展和传承的最大障碍,这便从根基上导致陕南挑花绣的前景一片迷茫。
三、陕南挑花绣的传承发展对策研究
当今社会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陕南挑花绣作为优秀民间艺术之一,兼具浓郁的人文色彩和农业文明的印记,是现代民众对自己所在地域本土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作为独特的民间艺术品,就是代表着独特,代表着陕南的民俗和人民的精神面貌,代表着最真实、最蓬勃的陕南民间艺术文化发展方向,有着丰富的艺术潜能,很有市场价值。陕南挑花绣要取得长远的发展,并在挖掘和创新中得到传承,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充分發挥政府职能,加强挑花文化宣传。湘绣、苏绣、粤绣和蜀绣并称四大名绣,而陕南挑花绣“其精妙不在顾绣、湘绣之下,世多珍之”。和“四大名绣”相比毫不逊色。文化部门应投入大量资金举办挑花工艺品展览、开设挑花技艺培训机构并发动新媒体力量进行陕南挑花艺术宣传,让政府做保护传承挑花绣坚强的后盾。同时,文化部门可成立“挑花文化宣传小组”,工作人员实时更新整理陕南挑花文化信息库,大力支持出版有关挑花艺术的刊物,鼓励民间艺术研究人员参与到对挑花技艺文化中来,定期举办“全民学陕南挑花绣”活动,从而让大众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陕南挑花;政府也应尽快出台关于陕南挑花的保护政策及法律并积极响应实施,将挑花保护上升到法制层面,有效引起政府及民众的重视,引导全民保护本土文化,加大对陕南挑花的保护力度。
(二)弘扬文化自信,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挑花绣品与挑花艺人们对美的理念、对个人和生活幸福的追求是一体的,挑花绣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文化习俗,是民间文化艺术的真实语境。我们需要欣赏手工创造所传达的感情,思考农业文明对世界的意义,弘扬文化自信,传播中国精神。如今社会快速发展进步,年轻一代作为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主力军,独特而融合中国元素的文化往往备受其喜爱。因此,需将陕南挑花文化与中国时尚元素结合起来,进行有继承的、积极的创新。一是积极创新挑花图案,传统的挑花图案虽精致优雅、色彩鲜艳,但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很难相融合,应当在保留基本花样的基础上加入独具中国特色的元素和色彩,创新出更丰富绚丽的图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二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挑花手艺人、民间工艺组织、陕南挑花技艺保护协会等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自媒体,制作挑花小视频或宣传片发布到网上,达到传统和现代的完美融合,利用网络让中国优秀的陕南挑花刺绣工艺跨越地域、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对陕南挑花艺术产生兴趣,让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发扬光大,推动挑花工艺的保护传承,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
(三)借鉴成熟经验,开发市场价值,打造刺绣文化品牌。第一,对陕南挑花绣进行生产性方式保护,通过生产、流通、销售将其转化为产品,催生经济效益,借助商品流通传承、保护挑花文化。以陕南地域特色文化来设计开发挑花产品,如汉文化礼品、旅游纪念品等,不仅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使得传承技艺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也可以积极争取到与知名服饰、工艺品等企业合作的机会,将陕南挑花绣带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认识到它的传统魅力,从而形成别具一格的挑花品牌效应,以增加企业利润,带动民间艺术市场发展;第二,通过教育平台进行保护传承。在中小学设立民间艺术实践基地,将陕南挑花艺术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在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开设选修课,也可将挑花艺术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陕南地区进行挑花技艺和文化的观摩学习;第三,积极发动陕南挑花传承人和民间组织。传承人要以世代守护挑花艺术为己任,不断在挑花技艺上积极创新,更要带动身边的人学习挑花,从而将挑花文化和技艺广泛传播开来。同时,积极与民间艺术组织合作,开展宣传保护挑花艺术的活动。
四、结语
陕南民间挑花艺术是当地民间艺人基于在陕南惬意的生活环境下对事物的感知和认知来展现和丰富自己的生活,寄托美好意愿。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本土民俗生活情形的缩影和传统优秀文化的活折射,它以独特的呈现方式演绎着当地民众最平凡的生活状态,最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最积极的价值观念。因此,当下和今后,我们要在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的思想觉悟下,坚定文化自信,使陕南挑花艺术真正在文化保护和开发、继承和创新上受到重视,在更深层次的文化塑造上立足大众,服务现实,适应时代特点,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迎来振兴发展的生机。
主要参考文献:
[1]余慧.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探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2]吴慧兰,王世福.安徽望江挑花艺术的保护和传承[J].赤子,2017.
[3]王胜选.陕南民间挑花艺术的形式与内在意味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5.28.
[4]朱铁军,黄凯,叶贵霞.探析中国传统民间艺术[J].赤峰学院学报,2013.9.25. 上一篇:江苏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绩效分析 下一篇:我国医药产业共性技术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