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安国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2019-06-14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    作者:杨宇;王军;贾亚召

关键词:安国;区域科技创新;政策评价;层次分析法 
  基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保定市创新型县(市)特色科技小镇建设”(项目编号:17256105D);通讯作者:王军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25日 
  河北省安国市作为创新型县(市、区)试点之一,近年来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对其创新政策进行评价,不仅可以找出政策中低效率与高促进作用的部分,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并最终使创新政策发挥最大的效用。张炜(2016)认为区域创新评价应采纳需求导向型和环境支持导向型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关注创新政策协同度和完善度;王晓丹(2018)认为区域创新政策是实现科技强国关键,也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张华新(2018)创新体系的区域化以及集聚政策等空间经济政策的实施,可以实现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从而实现区域层面上的不同目标;袁晓东(2007)认为通过改善内部环境、放宽政策,加大吸引人才力度,进而创造有利条件和制定政策;胡先杰(2018)认为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制定方法、加强创新政策动态管理并推动其立法保障是对区域创新政策探索的良好启示。本文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安国市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国科技创新政策进行评价并且进行分析。

一、安国市产业区域基本情况


  安国古称“祁州”,中药材交易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已有千年历史,“祁州四绝”名扬天下,素有“药都”“天下第一药市”之称,“草到安国方成药,药到祁州始生香”的美誉远扬。当前,安国种植药材有300多个品种,其中菊花、山药、紫菀、沙参、薏米、芥穗、白芷、天花粉等8个品种被誉为“八大祁药”,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客商和医家的赞誉,是河北省名优产品。 
  安国中药产业链包括中药材的选种、种苗繁育、种养殖管理、采收、初加工提取、饮片精制、中成药保健品生产、仓储物流、商贸流通等,形成了产业相关性较高的中药产业集群,包括中药研发、人才培育、总部经济、质检、品牌营销等,以及由此衍生的相关制造业、旅游服务业、养生养老业、信息服务业、中医药文化产业等。 
  (一)中药材种植。安国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中药材之乡”、省首批中药材“出口基地县”。中药材种植面积,1985年达到16万亩,1986~2005年平均13万亩左右。年产商品药材3.5万吨中药材,2007年以来保持在12万亩左右,2012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3.4万亩。年提供商品中药材近5万吨,占全省总产量50%以上。 
  (二)加工环节方面。2007年3月成立了安国现代中药工业园区,并被国家科技部批准在安国市建立国家火炬计划暨安国现代中药健康产业基地。2011年7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安国现代中药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工业园区。2013年5月工业园区重新将规划面积增加为24平方公里。2012全市经过GMP认证的中药饮片生产加工企业35家,饮片加工能力7万余吨。 
  (三)中药材贸易。1994年建成的东方药城是国家认定的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市场。中药材交易主要通过“东方药城”进行。药城占地1.5平方公里,建筑面積60万平方米,其中中心交易大厅为政府所有,是东方药城集中交易场所之一,占地15亩,经营面积1.2万多平方米,有固定商位4,000多个。目前,东方药城年成交超过100亿元,年药材吞吐量达40万吨,日交易客商超过两万人。新的数字中药都于2017年初正式启动运营,全部中药材产品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检验、统一交易、统一仓储、统一票据”的“五统一”现代化交易。全部中药材产品将实行二维码扫描查询形成“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究”的质量追溯体系,为叫响“安国无假药”的市场品牌提供保障。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鉴于层次分析法(AHP法)具有灵活简洁的优点。本文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来对安国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评价。

三、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指标的选取过程中遵循客观、全面、实用多的原则,再叠加上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本文主要选取了3个二级指标和16个三级指标,其中安国市指标数据来源于安国市科技局,河北省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

四、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各级指标得分


  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法)进行权重确定时,需要按照以下步骤对指标进行分层处理: 
  (1)构建两两比较矩阵(即判断矩阵); 
  (2)对判断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 
  (3)计算出指标的权重; 
  (4)对判断矩阵进行逻辑性检验。 
  根据以上步骤,计算出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科技创新供给能力(B1)0.14,科技创新环境能力(B2)0.33,科技创新需求能力(B3)0.53。同理,根据此方法计算出科技创新供给能力(B1)子系统的各项指标得分分别为X1(0.08)、X2(0.11)、X3(0.16)、X4(0.29)、X5(0.35);科技创新环境能力(B2)子系统各项指标得分分别为X6(0.09)、X7(0.11)、X8(0.19)、X9(0.24)、X10(0.36);科技创新需求能力(B3)子系统各项指标得分分别为X11(0.08)、X12(0.1)、X13(0.16)、X14(0.18)、X15(0.21)、X16(0.27)。
根据以上方法计算出来的各指标得分及权重,可以依据以下公式进行创新能力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A=∑BiXj 
  其中,A表示安国市区域科技创新评价综合得分;Bi代表二级指标权重;Xj代表三级指标得分。 
  经计算,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得分为0.53,科技创新环境能力得分为0.3,科技创新需求能力得分0.16,因此安国市区域科技创新政策能力综合得分0.99。

五、安国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效果评价


  (一)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效果评价。根据上述3个二级指标最终得分,可以看出,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得分最高,说明科技创新供给政策相对较为充分,但仍有完善改良之处;科技创新环境能力得分较低,说明创新政策环境不完善,政府应注重安国市区域内整体创新环境建设;科技创新需求能力得分最低,说明企业和社会公众对科技创新意识较低,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多主体共同努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众创能力。 
  (二)科技创新供给能力评价。在科技创新供给能力的5个三级指标中,已设研发机构规上工业企业数占规上工业企业数比重得分最高,其次是科技公共财政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得分最低的是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说明财政支出对经济的贡献要明显大于科研人员对经济的贡献。 
  (三)科技创新环境能力评价。在科技创新环境能力的5个三级指标中,地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GDP)比例得分最高,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额次之,得分最低的为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及研究开发机构数,说明教育与税收优惠对经济的贡献要远大于创新创业服务机构。 
  (四)科技创新需求能力评价。在科技创新需求能力的6个三级指标中,万元GDP综合能耗得分最高,说明安国市创新中减少了对资源的消耗,高企主营业务收入占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得分最低,说明科技创新需求政策对其支持力度较小。

六、优化区域创新政策的建议


  (一)加大科技财政政策及人才培养政策投入。完善财政投入方式,加大财政向中小企业倾斜的力度,支持其研发新产品、设立研发机构,继续实施对设立研发机构企业财政奖励制度,不断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补齐财政政策短板;加大对人才培养政策的投入,努力培养新型的创新型人才,充分发挥人才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强化科技创新环境政策的执行。继续加大地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积极使用税收政策,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税收的减免和优惠;结合地域特点,从经济、科技、产业、战略等各方面综合制定政策,切实落实环境政策的相关法规,促进科研服务机构的建立。 
  (三)改革需求政策,提升科技转化率。针对企业设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促进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激励企业不断开展创新活动;鼓励形成重点产业的联盟,使创新产品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链,促进商品的流通互补,形成长期的互惠互利模式;形成创新成果转化的激励和鼓励科研的长效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炜.区域创新政策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 
  [2]王晓丹.政策试验背景下差异化区域创新政策体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8(18). 
  [3]张华新.日本多重治理結构下的区域创新政策研究[J].日本学刊,2018(2). 
  [4]袁晓东.欧盟科技创新政策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8). 
  [5]胡先杰.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案例分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13).
上一篇:消费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下一篇:江苏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绩效分析
相关文章推荐

  • 重庆区域创新体系优化研究
  • 京津冀科技创新机制研究
  • 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 区域文化产业何以出新出彩
  • 努力突破农业科技创新瓶颈
  •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跨域治理研究
  • “一带一路”重点区域产业合作领域探索
  • “河湟”区域的历史变迁
  • 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 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现状与转型策
  • 科学活动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渗透分析
  • 核心素养理念下区域地理研学问题的有效设计
  • 以“一带一路”助推区域经济协调共进
  • 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与东亚经济一体化
  •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品牌生态系统建设研究
  • 适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成人教育均衡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