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论文发表参考: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思考


2019-05-20    来源:现代交际    作者:陆元元

摘要: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凭借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的自身特色,逐渐成为城镇居民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重要生活方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贵州省荔波县的乡村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本文主要梳理了荔波县城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探索适合贵州省荔波县发展的路径选择,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经验启示。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8-0058-03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作为精准脱贫的共享经济模式而得以快速发展。以“农家乐”“生态园”等绿色生活理念为主题的多种旅游方式方兴未艾,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势头。乡村旅游也是现阶段最有效最直观的乡村振兴产业,具有非常强的带动性,可以让少数民族地区村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村民通过乡村旅游的运营获取可观收益,摆脱贫困户的帽子。不仅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有效驱使村民掌握新的生存技能,使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山地地区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发挥优势,形成基于市场又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重大产业体系,乡村经济才能保持活跃,乡村才能壮大发展。因此,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充分科学合理利用自然山水绿色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民族旅游特色资源等促使整个乡村社会互助发展。要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就需要支持和鼓励村民就业创业,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促进村民增收,有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归宿。 
  目前,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也不断增多。一方面,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探究利用民族特色文化等旅游资源作为实现脱贫的相关路径研究。张春美等通过构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运行机制,探讨了利用乡村旅游进行精准扶贫的现实路径,分析了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困境,最后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径。[1]林移刚、杨文华基于生产要素视角,探究我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发展困境及优化路径。[2]李烨构建扶贫效率模型,对我国乡村旅游扶贫效率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3]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探讨实地旅游支持系统对乡村旅游的影响因素分析,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崔剑生和赵承华分析沈阳市的乡村旅游现状,总结了沈阳市乡村绿玉发展创新的短板,结合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4]吴红梅等分析探究贵州乡村旅游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经验,进一步探索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的优化路径。[5]李莺莉和王灿认为乡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反生态”问题根本上制約了乡村旅游经济生态化转型的进程,并对深化绿色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6]以往学者在乡村旅游的不同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从乡村振兴背景出发,探究贵州省荔波县的乡村旅游的文献并不多见。因此,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背景,分析探讨地上的绿宝石—荔波县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特点,从而为新时代下当地乃至全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经验启示。 
  二、荔波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地理位置优势突出,交通便捷通畅 
  自古以来,荔波是贵州与广西的重要交通要道,区位优势尤其突出。截止到2017年年末,荔波县的交通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交通环境相比前几年的情况有了很大转变。在交通领域的项目正在如期建设中,直通县城的架荔高速项目如期进行,樟江航运正在开工建设,贵南高铁、三荔高速、荔波机场正在加紧扩建,先后开辟广州、深圳、重庆、海南、天津等18条航线,“两高两航”综合立体交通体系逐步形成。总里程达767公里的国省道、县乡道全面完成扩建翻新,形成“铁、公、机”的立体交通网络,县城“四横十纵”骨架路网全面形成,通往各景区的交通主干道贯通。农村客运发展迈上新台阶,荔波全县现有客运班线100条,行政村通车率为100%,自然村通车覆盖率达到65%以上,直接惠及游客和村民13.8万人,全县基本形成了有路就有车的良好状况,旅游交通便捷通畅。 
  (二)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 
  荔波地形聚集了贵州高原和广西丘陵的综合优势,属于喀斯特地形地貌。国家级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保护区占全县1/6的面积,被称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以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和珍贵的科研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荔波县是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贵州省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县,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县城、最美中国十佳旅游县、国际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奥斯卡奖”)等称号,被誉为“地球绿宝石”和“全球最美喀斯特”。境内有国家重点樟江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茂兰自然保护区、黄江河国家级湿地公园、佳荣七彩河桫椤谷和瑶山古寨景区及分布在全县各地的300多个古朴的适合开发旅游的村寨。 
  (三)紧抓乡村振兴机遇,旅游发展势头迅猛 
  荔波县人口为17.86万人。全县以布依族、水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居多,拥有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和风情。除了拥有红色革命文化,还拥有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丰富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荔波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民族特色文化相结合,突出民族地区的优势是乡村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共中央先后提出全域旅游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后,荔波成功纳入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荔波大小七孔、漳江风景名胜区、茂兰喀斯特森林等景区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质量、民宿旅游培育、产品业态创新等旅游相关载体质量齐头并进,旅游产业发展从小到大,连续五年呈现井喷式增长,其中樟江风景名胜区荣膺国家5A级景区并列入全省旅游度假区和100个旅游示范景区。五年来,荔波县接待游客总人数从406万人次增加到1200.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26.02亿元增加到108亿元,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成为全县战略性支柱产业。2017年,荔波县共有宾馆酒店400余家(政务接待型酒店2家,特色酒店客栈12家),旅行社及分社16家,旅游专业合作社12个,旅游食品经营户1824家,全县旅游从业人员2万余人。荔波县旅游业由风景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文娱旅居、乡村民族文化体验等复合型旅游方式转变,形成了大旅游引领绿色崛起、大旅游带动三产升级、大旅游格局全民参与的发展态势。
三、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特点 
  (一)依靠休闲度假景区带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 
  近五年来,荔波自然景观吸引的客流迅速增长,乡村旅游接待单位600余家(农家乐120余家,乡村客栈290余家,乡村民宿经营户190余户),占全县的20.6%。2017年年末荔波县乡村旅游景点26个,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地处偏远山区的村民不再因喀斯特地貌土地贫瘠而外出务工赚取收入,村民的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既能解决当地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又能对当地自然资源的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加大力度投入玉屏水葩、朝阳赛莪、小七孔联山湾、房屋外立面改造、农家接待等项目,不仅加强了农家庭院的建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健全乡村民宿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的功能,丰富了荔波县民族村寨旅游活动内容,增加了该地区旅游吸引力,而且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改善了乡村面貌,走向以自然资源的优势带动地区特色优势的发展之路。 
  (二)培养“旅游+”理念,打造特色旅游配套产业作支撑 
  “旅游+”的理念是围绕旅游六大要素打造的旅游产业支撑项目,延长旅游产业链,扩大当地旅游经济。荔波是多民族杂居,悠远神秘的传统习俗造就了旅游特色饮食文化。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荔波瑶山鸡、佳荣牛等系列特色产品深受游客喜爱。蜜柚、青梅酒、血桃、枇杷等季节性特色旅游农产品与线上扶贫电商相互协作,截至2017年,已建立22个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扶贫电商网络交易额累计1021.2万元,带动贫困人员130人就业。既能充分挖掘荔波特有的饮食文化和农副产品,切实提高当地村民的收入,更能为荔波乡村特色农产品加强宣传。打造特色旅游产品。荔波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古朴多彩的民族风情,充满了异族他乡的情调,构成了少数民族独特的人文景观。具有多民族文化特色的《情醉黔之南》《水韵樟江》《瑶之韵》等民族文化演出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引导民族节庆特色化发展。甲良斗牛节、月亮山徒步节等民族文化节会推动荔波节会水平持续平稳增长。“荔波旅游+工程”充分发挥乡村特色旅游带头作用,推进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和体育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民宿、滑雪、徒步等旅游精品专项。 
  (三)近郊旅游古镇颇具特色,集民族风情于一体 
  荔波县少数民族人口14.5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布依族、水族、瑶族、苗族等。荔波古镇客栈多以布依、水、苗、瑶四大少数民族特色为主,独具匠心,古色古香。“布依十三坊”是布依人尘封已久的文化记忆。在历史的演变当中,目前又衍生出了“御禾坊”“御足坊”和“食府坊”等新的“布依十三坊”。荔波緊挨中国唯一的三都县水族自治县,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最古老又最具民族特色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水族马尾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荔波古镇内,有诸多包含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壁画、图腾、陈列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少数民族氛围。截至2017年,荔波古镇内民宿客栈共46家,民族当地美食餐馆43家,每家餐馆客栈都非常重视与荔波布依族、水族、瑶族等民族文化的融合,力求从门店装潢设计到餐馆酒店服务处处体现当地民族特色,让游客体验和了解荔波地区多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环境等民俗民风。 随着古镇游成为全国各个城市的热点,游客更希望的旅游方式从走马观花式转向生活体验式,贵州夏季气候凉爽,荔波更是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避暑胜地。 
  (四)优化城乡旅游体系,旅游质量有效提升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带动下,以荔波“星宿计划”引领全县民宿旅游迅速崛起。其中,寨票、水浦、董岛、懂蒙养心谷等精品民宿的收益加大,荔波县政府正加快打造升级漳江、淇江流域沿线民俗村寨,逐步形成山水田园民宿产业带,以提升乡村旅游的质量。在贵州大力发展特色小镇趋势的影响下,荔波加快实施“七星抱玉计划”,打造瑶山梦柳、架欧、茂兰、黎明关、佳荣、甲良、朝阳七个特色文化小镇,环抱荔波县旅游文化名城,形成个性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小城镇。坚持城乡旅游产业融合,以旅游产业滋补城乡建设,城乡设施带动产业原则,完善旅游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环境优化得到初步改善。荔波县坚持“安全卫生、整洁有序、管理规范、服务标准、文明礼貌”标准,对乡村旅游服务环境进行全方位、系统化提升。以星级饭店、旅游餐馆、农家乐、民宿以及旅游商品销售点等为重点监察对象,联合市监、安监、卫计、公安、消防等部门已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治理,确保荔波县乡村旅游安全卫生。加强对民族村寨卫生环境整治,着力解决民族村寨环境脏、乱、差问题。 
  综上分析,荔波县乡村旅游充分利用区位喀斯特地貌资源优势与浓郁的民族风情来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彰显荔波乡村资源特色,有效实现资源价值。荔波县属于特色旅游资源富集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突显资源特色,创造可观的综合效益。通过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大大增强了民族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从而实现了群众脱贫致富。目前,荔波县乡村旅游整体上以农家乐优化升级向乡村景区景点转变,以荔波县城为中心,向旅游特色小镇发散,呈现出休闲度假、民俗风情、古镇文化、健康娱乐等旅游发展特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荔波县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春美,黄红娣,曾一.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运行机制、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6). 
  [2]林移刚,杨文华.我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困境与破解研究:基于生产要素视角[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3]李烨.中国乡村旅游业扶贫效率研究[J].农村经济,2017(5). 
  [4]崔剑生,赵承华.沈阳市乡村振兴战略及其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5]吴红梅,张香菊,费广玉,刘锋.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经验探索——以贵州M村为例[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二五期间,2018(3). 
  [6]李莺莉,王灿.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5(6). 

上一篇:核心期刊论文: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治理创新:一个伟大进程 下一篇:论文发表参考:浅议军工科研单位采购活动内部控制与管理
相关文章推荐

  • 什么是农民眼中的美好生活 ——基于乡村振兴
  • 论文发表参考: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信息素质教育
  • 论文发表参考:自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关
  • 论文发表参考:高校网络育人的价值探索与路径
  • 论文发表参考: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述论
  • 论文发表参考: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当代
  • 论文发表参考:室内结构组成对建筑节能的作用
  • 论文发表参考:企业管理中的经营杠杆效应浅探
  • 论文发表参考:财政支持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
  • 论文发表参考:浅议军工科研单位采购活动内部
  • 论文发表选题:基于数字化排队的旅游景区设施
  • 论文发表参考:深度强化学习概述
  • 论文发表选题:基于引文图模型的科研论文智能
  • 论文发表选题:解析物联网视角下远程视频监控
  • 论文发表选题:基于对抗样本的神经网络安全性
  • 论文发表选题:脑机信息交互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