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核心期刊论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2019-05-18    来源:学术前沿    作者:强月新

【摘要】当前,以新媒体为代表的传播形态迅速改变了原有的传播秩序,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媒介生态环境改变,意味着新闻传播从业者的观念和思维必须随之转变和革新,以往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面临着新的时代背景,其范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媒介融合语境下,要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开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局面;优化新闻传播人才的融合能力培养体系;打造新闻传播人才的职业素养教育新模式;培养融合型知识结构的新闻传播人才;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新闻传播人才。

【关键词】媒介融合 新闻传播人才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03.004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移动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迭代,进而重构了传媒发展的格局。目前,媒介融合已成为传媒业发展的基本趋势,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也是新时代对党的新闻事业作出的战略性部署。[1]

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媒介生态变化也促进了媒介的多样化转型,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媒介网络和媒介环境,导致了新闻生产和传播范式的转变。由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媒介生态环境改变,也意味着新闻传播从业者的观念和思维必须随之转变和革新。近日,《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发布,提出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并提出了四点目标、七项任务和举措、三项组织保障。[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3]因此,如何面对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困境,分析当前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而探寻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方法和新路径,创新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成了新时代赋予新闻传播教育的新使命。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挑战

长期以来,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学科规模不断延伸;新闻传播高等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传播技术的变化不仅带来了传播方式、媒体格局、舆论生态的重大变革,也给新闻传播教育与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

传媒产业激变冲击人才培养模式。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万物互联”的时代,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7.7%[4],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推动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传统主流媒体的受众规模缩小,影响力被稀释,广告和发行量“断崖式”下降。同时,新媒体开始取代传统媒体成为民众使用率最高的媒介形态,社交媒体和新闻客户端开始成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新媒体的广告收入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趋势。

因此,以往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面临着新的时代背景,其范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今天的媒体行业不仅包括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还包括数字出版和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以及文化和娱乐等相关行业,从而形成了一种“泛传媒行业”和“大传媒产业”。[5]传媒产业的人才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一方面大量新岗位开始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对于岗位的细分也在不断细化。新闻传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而传媒业“需求侧”的改变,也倒逼着“供给侧”的改革和创新。

职业导向带来新闻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危机。新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作为专业方向的教育而存在,主要是为传媒行业培养人才。因此,传统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都是围绕着行业需要,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如记者的“四能”培养。但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与媒介融合发展,过度重视专才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往往会导致片面重视学生的行业化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大传媒产业”的视域下,职业化的新闻传播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少,但“泛媒体”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对复合型、跨媒体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这就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科与专业设置。

局部修补式改革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面对传媒行业激变带来的冲击,以及汹涌而来的媒介融合时代浪潮,国内的很多高校都迅速作出了反应。大多数高校都相应进行了涉及网络及新媒体的教学改革,通过改革课程、改革实践、改革教学方法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但是,从整体来看目前的改革只是局部式的小修小补,只是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上“+媒介融合”,并没有真正进行系统性的“范式”转变,从而导致了有关媒介融合视域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学科内的研究多,跨学科研究少;经验性总结多,学理性创新少。[6]当前,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既面临着传媒业界变化、技术革新所带来的外在挑战,也面临着学科走向和术理结合的内在焦虑,如何在新时代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已成为所有新闻传播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2018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7],认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为了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和新闻舆论工作的实际需要,党中央多次就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提出高瞻远瞩的要求,这也为立足当下媒介融合的新语境,提升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范式提供了新机遇。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开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局面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四向四做”希望中,第一个“向”便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希望新闻工作者能够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因此,务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新闻传播教育,将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经过历史和实践反复检验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既是精神之“钙”,也就是精神脊梁,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个人的新闻工作中,才能真正挺起脊梁;又是“定盘星”,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才能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自觉承担媒体责任。[8]毫无疑问,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工作。

置身于媒介融合语境下,开展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工作也使得赋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多的时代意义显得迫在眉睫。长期以来,各高校都在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相关课程建设,但与“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当前新闻传播行业的剧烈变化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滞后及失语间的矛盾。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各种新媒体平台向公众提供了大量即时讯息,彻底变革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和方式,从而使得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和使用心理也随之变化。信息真假难辨且参差不齐的“后真相”环境,往往会导致一些新闻从业者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只关注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而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舆论导向方面有所松懈。这也就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于新闻工作者思想动态的调查报告》显示[9],近80%的受访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表示“非常”了解或“大部分”了解,但仍有20%的受访者表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了解不多。有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过时论”“无用论”看法也此起彼伏,有些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还停留在政治化、概念化和符号化的认识上,可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仍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必须对正在激烈变革的新闻传播业界变化作出有效反应,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全新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相结合。[10]如此方能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精良、作风素质过硬的新闻传播人才。

对于如何促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因此,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重点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基地,推出一批高质量、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

优化新闻传播人才的融合能力培养体系

新闻舆论工作需要记者深入社会,深入一线进行调查和观察。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具有非常强烈的职业导向性,整个学科也是具有很强职业教育特色的应用学科,因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是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根本途径。只有练就这“四力”,才能成为如范长江、邹韬奋一般业务过硬的新闻工作者。

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使新闻采编方式、传播渠道和产品形态都产生了深刻变化;另一方面,从“小新闻”到“大传播”的媒介形态变化也带来了新闻传播业务流程的重构,产生了新的岗位与环境。[11]因此也对新闻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争取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在媒介融合语境下,随着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能力与素养需求不断提升,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也必须要适应新形势,应对新要求。

随着泛传媒大类和新媒体类人才需求的剧增,新闻传播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整个文化产业都需要具备着全媒型、专家型能力的人才,新闻传播人才所需要的能力也越来越多元化,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媒介适应面和适应能力成为焦点课题。

从整体来看,新闻记者所需的核心技能,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的能力。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注重“采写编评”的技能训练而言,数字媒体和新媒体的出现,意味着记者要掌握更多的技能。波因特(Poynter)研究院在“未来新闻业竞争能力”(Future of Journalism Competencies)研究中,罗列了新闻记者需要掌握的37项关键技能,主要从知识、态度、个人特质以及价值观(包括19项技能);新闻采集(包括7项技能);新闻生产(包括6项技能);技术或多媒体生产(包括5项技能)等四大方面进行了总结。[12]

在媒介融合语境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无论是新闻宣传单位还是政府企事业单位对于新闻传播人才能力的要求都越来越高。从整体来看,在坚持“培育实践技能”的大方向下,新闻传播人才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三个核心方面。

92_IGXX039JE_F61ODW%7MF

融合技能的内容管理能力。在当前传媒格局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全媒型、专家型的人才成为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是每一个新闻传播人才的自觉追求。从媒介融合发展需要看,融合发展与媒体转型需要一批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去推动;从提高舆论引导力方面看,新媒体在议题设置和影响舆论方面日益增强,占领新舆论阵地迫在眉睫。因此,在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中必须要培养内容管理能力。

为了适应新闻传播学科从“小新闻”向“大传播”的发展趋势,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不应局限于新闻采、写、编、播等传统的职业能力,而应更加注重各种新闻传播技术的交叉与融合,培养跨媒体技能,能够同时具备新闻文字采写能力、视频编播技能、网络宣传策划与媒体整合报道的综合技能。

知识管理与信息处理能力。在媒介融合的时代,新闻工作者不仅仅采集新闻,而且还要筛选、加工和整合海量信息,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这些信息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联系进行分析。这就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加强知识管理与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

随着新媒体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新闻传播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新闻传播教育不能仅限于培训人才的狭隘定位。[13]必须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进而为整个社会和整个文化产业培养知识生产者、管理者和传播者,满足社会的需求的同时,也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面对传播环境和舆论生态的变化,新闻舆论工作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如果新闻记者无法适时改变自己的固有思维方式和观察视角,就无法准确有效地报道客观发生的世界。这就需要将新闻舆论工作的创新落实到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去。而创新离不开扎实的学习,因此新闻传播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对于新闻舆论工作的创新至关重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宣传思想工作要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14],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而将创新思维融入媒介融合的新时代语境,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作出合理分析和科学判断则显得迫在眉睫。[15]新闻传播教育必须适应这样一种时代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帮助学生在理念和行动方面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只有通过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使得新闻传播人才具备一定的新媒体思维能力,才能了解整个产业与传播形态的变革。

打造新闻传播人才的职业素养教育新模式

新闻工作者由于经常接触社会重大事件,其本身便属公众人物,因而要带头遵守职业道德、职业规范,遵守法律法规,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就要求:“要加强队伍教育管理,严肃各项纪律,强化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确保队伍可靠、干净、过硬。”[16]因而,确保新闻舆论工作者恪守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也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

当前,以新媒体为代表的传播形态迅速改变了原有的传播秩序,在以全媒体为代表的传播方式表现出无序性媒介运行的形势下,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职业精神、职业理想和媒介素养的构建显得愈发重要。一方面,互联网所带来的海量信息,导致了讯息超载和流量加速,泥沙俱下传播格局日趋复杂。在“后真相”时代的众声喧哗之中,如何应对信息泛滥和是非难辨的问题,成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难点;另一方面,随着“大传播”格局的形成,新闻传播主体的边界也在不断扩充,“泛传媒”工作人员越来越多。近年来违反新闻职业道德乃至于违法的案件频发,极少数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利欲熏心,“有偿新闻”“有偿不闻”“新闻敲诈”事件时有发生。

对于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工作而言,只有加强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三位一体”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深厚情怀和担当意识,才能坚持新闻专业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

把职业价值理念渗透到教学与实践中。将新闻传播人才的职业理想和价值教育与具体的职业技能培养同步化、一体化。通过开设新闻伦理、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专门课程,深挖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加强国情教育,强化实践育人,建设一批“进基层、懂国情、长本领”的实践育人项目,推动师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而培养学生对传媒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估、创造、制作能力,从而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17]

回归专业主义本质,强化职业精神。在媒介语境下,由于市场经济和媒介产业转型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正面临着巨大危机。当“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的新闻专业主义与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信息传播主体的平民化和“新闻消费主义”发生冲突时,不可避免地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提出严峻挑战。培养新闻传播人才,需要在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专业主义的构建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传统的新闻人才培养对于人文学科和人文素养的提升非常看重,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新闻伦理和专业主义精神。而在对人才培养内容和格局进行大规模更新和改造的同时,仍然不能放弃新闻专业主义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责任心,可以激发社会责任感和对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技能等的学习热情,进而使学生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

培养具有媒介素养的普通公民。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虽然往往是为了满足社会的职业性需求,但也不能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随着传播技术门槛的降低,普通公众借助于新媒体参与新闻信息的发布、制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因而也要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合格媒体公民。

因此,面向社会大众培养对传媒信息的选择、理解、创造和制作的能力,已经成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而面向社会,培养信息社会中的未来媒体公民也成为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18]

培养融合型知识结构的新闻传播人才

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培养和打造全媒型、专家型新闻舆论工作者是时代的要求。成为全媒型人才,不仅要求掌握各项技能,还要求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固有局限,树立全新的传播理念、新闻思维和报道视角。而成为专家型人才,则要求在某一领域深入研究。当前,一方面,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不再限于采集和发布新闻信息,还需要通过对各种内容产品进行整合和深度挖掘,提升其品质和价值。另一方面,媒体的细化、受众需求的多元化与分众化已成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新模式。[19]

如何能够将“小新闻”转变为“大传播”,进一步扩展到知识与服务领域成为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传播的新要求。这就对新闻传播人才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融合型知识结构的全媒型、专家型新闻人才将为媒介融合时代所急需。因而,在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中使其具有融合型知识结构成为时代所赋予的重要使命。

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具有融合型知识结构的新闻传播人才。长期以来,由于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与传媒业态和技术发展密切相关,新闻传播的课程体系往往会受到媒体介质的局限,专业化区分性较强。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面对培养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需要,就必须要实现课程融合。要培养会使用“十八般兵器”的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就必须要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课程体系,用动态模式的课程设置去应对媒介社会形态的迅猛发展。[20]破除既有的学科内课程壁垒,实现课程内容的相互渗透,实现采、写、编、评、策划、播等课程的整体性运作,淡化专业间区隔。

同时也需要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及时融入技术变革新趋势、媒体融合新动向和行业发展新动态,综合运用文图声光电多种形式,采取案例式、现场式、任务型等多样化教学手段,促进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横向交叉融合。这也要求在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专业局限,以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融合知识结构去贯穿教学理念,让新闻传播人才在媒介融合语境下更具创新力。

要立足学科交叉,培养具有融合型知识结构的新闻传播人才。新媒介语态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必须要在立足新闻传播学科知识以外,导入其他学科专业的知识,提升学科交叉的复合程度,即在继续强调新闻基础能力、提升基本素养的前提下,引入其他学科体系。这也意味着必须要打破各专业间的鸿沟与壁垒,培养能够适应多元环境的专业人才,不断加强学科的交叉、渗透、联系与拓展。

从全球视野看,努力在多学科集成与交叉的环境机制下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是全球新闻传播教育培养的大趋势。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就通过与该校其他学院共同开设包括新闻学-商学、新闻学-计算机科学等双硕士学位专业的方式进行跨学科交叉培养。[21]以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为代表,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采用了大类培养模式,淡化了专业的分割,强调了宽口径的学科内融合。而复旦大学则通过“2+2”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了其他学科的基础教育体系,实现了新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直接融合。[22]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融合型知识结构的新闻传播人才。新闻传播学科是一门具有高度应用性的学科,因而对实践的要求也非常高。长期以来,“纸上谈兵”一直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短板,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对于实践性的要求也更高,需要与相关的岗位及所需要的技能进行对位。这一方面就需要调整教学体系内部的结构,增加实践类课程以及在传统课程中增加实践比例,比如在传统的新闻写作、编辑等课程中,增加新媒体写作、网络策划以及人工智能分析等学时;而另一方面,也需要打通实践环节中的校内外渠道,为学生搭建校内平台,利用校内实验室进行实战演练。同时,让学生走向社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新闻传播人才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与之相比,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和在国际舆论场的话语权仍然较弱。在全球化时代,传统的以“自塑”为主导的灌输式新闻传播框架已经无法满足全球化趋势。同时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全球传播,也使得世界变为一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中所提到的要“联结中外,沟通世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成为新闻传播工作的重要任务,需要新闻工作者广泛、开放地接受多元文化,理解各国间不同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国际传播的格局、环境都发生新变化,这也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其核心便在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

将国情世情教育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全过程。目前对“国情教育”的设置非常充分,但对“世情教育”的设置还显不足。世界局势风云变幻,这对未来从事国际新闻采写工作的记者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进行“世情教育”与“国情教育”同等重要。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通过拓展课程模块,如增加国际新闻前沿讲座、中西文化比较、国际关系与政治等,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将国情世情教育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同时,尝试逐步建立本科阶段的新闻与外语双学位学习机制,逐步增加双语课程的开设比例、引入外文教材和聘用外籍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和国际化视野,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新闻传播人才。

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媒介融合是整体信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同时全球化的冲击也要求新闻传播教育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新闻传播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一方面,要提高新闻传播教育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可以从引进具有海外新闻传播教育背景的高水平人才和派送现有教师到海外高水平新闻传播院系访学研究入手,使新闻传播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以适应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化的需要。[23]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互换、学分互认机制为学生提供机会到国外学习、实地考察和了解国际社会,从而培养国际视野。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互联网传播形态与中国传播能力建设”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分别为:14AXW001、17JJD860003;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孙志鹏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1][3]习近平:《近平总书记党的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辅导材料》,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年。

[2][17]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7号)。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

[5]胡德才:《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理念与路径》,《新闻大学》,2015年第5期。

[6]钟克勋:《全民记者语境下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根基与视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期。

[7]《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讲话》,新华网,2018年8月23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8-08/23/c_129938245.htm。

[8]高晓虹:《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9][16]《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

[10][15]高晓虹、赵希婧:《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坚守与创新》,《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1期。

[11]周鹍鹏:《媒介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2期。

[12][美]霍华德·芬博格、劳瑞恩·克林格:《未来新闻业的核心技能》,《新闻记者》,2014年第11期。

[13]李明海:《媒体融合语境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18]魏曦英:《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向及实现路径》,《新闻界》,2017年第20期。

[19]雷跃捷:《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成就和问题》,《现代传播》,2013年第3期。

[20]王哲平:《“三跨”“四向”:移动互联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新向度》,《中国出版》,2018年第8期。

[22]贺明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系统模式探析》,《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10期。

[21]戴佳、史安斌:《“国际新闻”与“全球新闻”概念之辩——兼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23]张恒军:《全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传媒》,2017年第6期。


上一篇:核心期刊论文:技术、生态、规范:媒体融合的关键要素 下一篇:核心期刊论文:媒体融合与广告公共服务型转向研究
相关文章推荐

  • 核心期刊论文: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对审计质量的
  • 核心期刊论文:大数据背景下动态审计预警体系
  • 核心期刊论文:地方政府审计治理效果的实证检
  • 核心期刊论文:高校廉政体系中的内部审计治理
  • 核心期刊论文:审计师个人特征对内部控制审计
  • 核心期刊论文: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的最新修订分
  • 论文发表参考: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信息素质教育
  • 论文发表参考:自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关
  • 论文发表参考:高校网络育人的价值探索与路径
  • 论文发表参考: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述论
  • 论文发表参考: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当代
  • 论文发表参考:室内结构组成对建筑节能的作用
  • 论文发表参考:企业管理中的经营杠杆效应浅探
  • 论文发表参考:财政支持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
  • 论文发表参考:浅议军工科研单位采购活动内部
  • 论文发表参考: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