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核心期刊论文:《网络谜踪》:互联网语境下的“桌面电影”


2019-05-15    来源:电影评介    作者:袁徐庆;刘江波

作为导演阿尼什·查甘蒂的第一部长篇处女作,《网络谜踪》表现尤为不俗,上映后一举拿下了圣丹斯电影节两项重量级大奖,也收获了令人满意的票房和口碑。影片将互联网对人的深远影响,通过屏幕录制的形式进行了视听语言转译,让影像通过一种更接近现代生活经验的方式进行传达,由此引发人的深思。因此,《网络谜踪》可能成为此类“桌面电影”的标杆之作,因而值得多角度解读。本文从文化承载与视听创新两个角度分析了《网络谜踪》的互联网主题表达以及“桌面”表现形式。 
  一、 家庭关系与符号化:“桌面电影”的文化承载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屏幕化成为了日常生活的常态,人类的情感表达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社交平台上的电子虚拟信息。科技思想家凯文·凯利曾经用了一个动词“屏读(Screening)”,预言我们即将进入“屏读时代”。他在书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在不远的未来,屏幕将会成为寻找答案、寻找朋友、寻找新闻、寻找意义、寻找我们自己是谁以及能够成为谁的首选目标[1]。现在,如我们所见,“屏读时代”已然到来,新兴技术正在持续坚定并且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文化。以电脑桌面为代表的屏幕也开始完美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甚至成为了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影响着家庭关系、符号表现。“桌面电影”中将互联网媒介科技影响下的人类生活,以最能代表这种文化的桌面录制的方式进行表现,使得这部电影更加具备新时代的文化认同感,能够让在互联网中成长的观众自然地产生移情、代入感以及沉浸感。 
  (一)互联网时代的家庭关系谜思 
  《网络谜踪》将影片立意指向被网络科技影响的家庭关系,其悬疑外壳下有更贴近生活的论述主题,故事围绕网络和家庭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思辨的表达。媒介研究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有过这样的论述:任何媒介(即任何延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任何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产生的[2]。这说明,媒介不单纯地只是传播信息的渠道,同时也是一种环境。在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电子化符号构成了人际交往,同时,人们的生活也被这种媒介环境所影响、改变。依靠电子符号间的输入、输出构成的现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主体性被消解,因此,由电子符号拼凑成的碎片化信息,会导致交往情感的淡漠,致使人际交往中的情感、特征等丧失。其中,影响最为直接的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电影中女儿玛戈的生活场景正是现代生活的缩影,网络让社会个体构建出自己的小环境,让人们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转移到网络中,也直接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疏离。 
  通过网络对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关系的描绘,影片表达了对互联网影响社会关系变更的反思,但也没有一昧地传达这种影响的负面作用,從而否定它的积极正面性,而是将这种影响的两面性直接进行表现,供观众思考。影片中的父亲,通过网络信息证据的层层搜索找到女儿表达的领域,最终也依靠这些线索成功找到了失踪的女儿,经过重新审视,父女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和解。网络也能成为一种紧密的相互联结的纽带,延伸人类的表达领域,起到促进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因此,影片最终,互联网变成了父女沟通的桥梁。这说明,互联网文化既对传统的现实人际关系产生了冲击,但是同时也丰富了其内容。网络既是导致女孩失踪的直接因素,也是找寻她的重要途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与之相处并且合理地利用。影片中使用了正反两面观点的互文,造就了一种对互联网影响家庭关系的思辨表达,让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 
  (二)生活证据的网络符号化 
  符号是人类生命经验的抽象化。符号学大师麦茨曾说过:在任何艺术中,单独的一部“作品”的潜在表意总是与一个总体所指和一个总体能指的这种“相钩”有关[3]。而今,互联网作为一种由能指和所指结合而成的社会符号,成为了堆栈人类生活证据的强大语言。互联网界面设计的前提或者基础就是体验主体的人类用户的生活经验,《网络谜踪》之所以能够这么迅速地吸引人们的眼球,不仅仅是因为它传送的互联网故事,而且还有一种能够激发观众强烈认同感的符号感受。电影从一开始,利用类似《飞屋环游记》开头的高密度的信息“快闪”式的剪辑,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让观众适应在这种符号化的表现手法中描绘故事情节的内在肌理。仅仅在这个开头独立的叙事小单元,导演使用视频、日历、照片、网站等电子化符号交代清楚了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塑造出了人物各自的性格,传递了丰富的信息量,为接下来围绕这些留有生活证据的符号展开剧情进行了铺垫。 
  这些符号具有很强的生活经验联想,可以说,整部影片有一半都是靠调起观众大脑活动进行联想来讲述剧情的。这种生活证据符号的堆栈并不容易,需要导演对互联网使用上有丰富的经验以及观察入微的感受力。《网络谜踪》通篇藉由符号化的表现形式,唤起了我们生活证据被符号化意识,其实是在传达一种对网络生活的反思:数字化、新媒体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种符号表达。现实的符号开始消解,网络的符号开始构成人们生活的证据,对这些符号的堆栈竟然已经能够到表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组成电影故事的程度了。这说明,现代社会人的互联网符号化倾向愈趋明显。导演设计隐喻于形式表象中,对互联网符号对人的异化以及人的最高本质及真实存在发出了自己的思考。 
  二、 叙事空间与符号情感:从传统视听到屏幕语言 
  “桌面电影”提供了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屏幕主体塑造方式和故事讲述方法。从叙事结构来看,《网络谜踪》是一部扎实的本格派推理的叙事作品,其剧情也属于中规中矩的悬疑电影范畴。但有意思的是,将这种经典叙事结合影射屏幕的新形式之后,多了打动人心的“穿透力”。通过对屏幕活动空间的利用替代传统场景调度,运用屏幕的符号、节奏、交互取代作为电影的主体的“人”来进行情感表达,将电脑屏幕变成了最特别的舞台,让互联网交互界面中的示能和意符成为了舞台中最具天赋的演员,成为电影意涵的赋值系统。由此,《网络谜踪》将传统的视听语言转译成屏幕视听,成就了其独特的观感。 
  (一)屏幕叙事空间的运用 
  电影的空间表现往往依靠场景更替,现代科技背景下的电影空间拓展已经从物性空间、精神空间,直至超现实心灵电影空间[4]。“桌面电影”通过屏幕中的界面等元素构建出了一个虚拟的赛博空间。《网络谜踪》用扁平化的界面来推进时间线的变化和环境场景的改变,让我们看到了赛博时空调度的实现成为了可能。电影中,一个长时间的跨度利用互联网中的Window和Mac系统迭代的生活规律进行。影片开始,故事围绕WindowsXP的系统界面展开,交代了妻子健在时一家三口的幸福时期,后面剧情则是通过Mac系统推进,在这个系统界面中讲述女儿失踪、父亲找寻的全过程。依靠这种互联网的使用经验,将叙事的场景从“彼时”过渡到了“此时”,实现了时间的调度。屏幕叙事空间的运用还体现在信息的分层,影片通过各类软件以及各种网址的前后关系还原了玛戈一段时间的生活轨迹,通过各个互联网窗口的叠放、切换,构建出了整个推理过程。
同样巧妙的屏幕空间叙事的运用,还体现在对于这些跨终端的运用,影片没有局限于电脑屏幕视角,而是使用了新闻和监控视频、手机等设备的优势进行了剧情补充,這在几次大的场景调度转移中能一窥究竟。第一次大的空间转移发生在父亲找寻线索去了女儿经常去的湖边,这时影片设计以手机视频通话的形式让父亲与女警官进行了对话。在这里,影片通过具有空间移动特征的手机,实现了主角位置的空间调度。同时,在去往的路上通过手机地图界面的图示,同样体现了场景的转移时态的正在进行。第二次转移,则发生在父亲因为怀疑自己兄弟与女儿的消失有关联、去兴师问罪的时候。通过监控视频画面,将场景从家里过渡到了叔叔家里,从而推进故事的正常进行,这也是影片中设置的一个小高潮悬念。影片后几次的转移,都依靠了诸多生活中的终端设备。比如,通过殡仪馆的直播页面,我们看到父亲终于找到了最后的元凶;通过无人机、新闻等画面,我们也看到了警察缉拿凶手、解救玛戈的过程,由此影片的情绪也被推向了最高潮。 
  (二)屏幕符号、交互节奏的情感表现 
  相较于传统的影像能指元素,《网络谜踪》结合了屏幕符号、节奏、交互等诸如此类与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的电影语言表达,这利用了人的历史性积淀的视觉经验优势[5]。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演员出现的画面占比相较传统影片大大减少,但是故事的精彩程度没有减少,反倒因为这种人物主体的缺失让个人想象得以介入,从而使影片内容更加丰富。屏幕上出现的一切都成为了情绪和个性的编织手段,因此观众只要通过观察每次鼠标的挪动、网页的切换,就能在心中重构出人物的表情、心理等属性,这比以往任何的类型片都需要发挥观众的“脑补”,所以我们也能感受到这部电影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去做复杂的镜头符号元素、节奏以及交互的设计以便能够有效地顺利“触发”观众想象。 
  电脑屏幕符号在这种想象的表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包括氛围的渲染、符号本身的象征意向以及符号信息量,这些都成了表情达意的有力方式。比如女儿消失的当天晚上,父亲电脑上的动态屏保便渲染了诡异的气氛,在突然流动的画面中出现了电话和FaceTime的呼叫界面,伴随着急促的铃声,让观众预想到女儿发生了意外。同样,影片中的电脑背景图片也成为了表达的意象,通过墙纸这个符号我们能看到女儿情感上的转变,之前的屏保是与母亲的合影,在影片的最后换成了与父亲的合照,通过对这种有强烈私密性表达倾向的屏幕符号的改变,能感知到女儿情感上的变化以及父女之间的相互和解。同时,屏幕信息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其本身的含义表达上面,其信息量也会影响情感的表现。开始父亲的桌面干净简洁,随着剧情的推进,父亲电脑桌面上的信息越来越多,暗示着父亲情绪的变化。 
  交互操作往往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而影片中不仅仅通过交互表现主角此时的状态,而且还通过控制交互操作的节奏表达情感。父亲从同学那里了解到女儿经常在汤不热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从进入主页之后快速的下滑画面也说明父亲的内心的焦躁和担心。以为玛戈离家出走,快速地敲击出文字,通过这种密集的符号输入的节奏,我们能感受父亲的对女儿的愤怒。随着父亲的心情缓和,父亲先是将感叹号变为句号,最后还是选择全选删除,换成了更加平和的言语发出,生动准确地传递了角色犹豫不决、欲言又止的内心独白。由此可见,在影片中线上的停顿、置空都是线下真实焦虑与急躁的映射,交互节奏很好地传递着这些情绪。 
  三、 案例与借鉴:主题表达与形式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形式和内容也在进行着自我的迭代。“桌面电影”的出现有着电影形态焕然一新的意义。对比同类型的“桌面电影”,《巢穴》《弹窗惊魂》《解除好友:暗网》都带有“桌面”形式,但都没有受到观众、市场的广泛认可。归其缘由,这几部电影作品更多的是讲述网络深处的暗黑故事,虽然现实中确实存在,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接触到,因此观众对这种主题缺乏共情的基础。反观《网络谜踪》,虽然对于主线流程的把握稍显薄弱,剧情的推动因为形式的限制,在某些节点上也显得稍有做作。但是,它以一种强感染力以及丰富的叙事表现手段将互联网上最熟悉真实的内容以及感受展现在观众眼前,其表达和受众联系在一起,因此使得电影的表达更加有说服力。 
  如今,人们对于互联网媒介的使用已然深入至日常生活习惯,互联网的原住民通过这种媒介的力量在自己的小环境中建构起了屏幕文化。慢慢地,这种小众文化也开始蔓延成主流,变成了一种虚拟的公共视野。互联网延伸到电影业,改变着电影的工业流程、观看方式等整个行业的整体面貌。这种改变,自然也包括镜头语言的革新创造所独有的叙事质感。“桌面电影”或许不会成为叙事的主流,但是不可否认这种形式的叙述张力。互联网思维为电影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正是与当下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思维或行动习惯紧密结合的电影语言表达,《网络谜踪》才能收获病毒式的广泛关注和口碑传播,也正是由于影片立足于新时代观众的情感触点和文化语境,才能如此地深入人心。回归电影艺术本身而言,人、文化还有影像的关系一直是最有意义的课题,《网络谜踪》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随着媒介的变化,电影的形式也会趋于多样化,形式只有紧跟时代的价值观变迁,才能打造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典。 
  参考文献: 
  [1](美)凯文·凯利.必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34. 
  [2](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 
  [3](澳)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52. 
  [4]林国淑.探析电影空间呈现的拓展[J].当代电影,2017(3):169-171. 
  [5]林军.视觉文化的出现及其原因略析——兼及图像与文字的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46(1):60-65.
上一篇:核心期刊论文:《滚拉拉的枪》中的贵州影像“寻根”母题透视 下一篇:核心期刊论文:日本电影《镰仓物语》中的治愈系风格评述
相关文章推荐

  • 核心期刊论文: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对审计质量的
  • 核心期刊论文:大数据背景下动态审计预警体系
  • 核心期刊论文:地方政府审计治理效果的实证检
  • 核心期刊论文:高校廉政体系中的内部审计治理
  • 核心期刊论文:审计师个人特征对内部控制审计
  • 核心期刊论文: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的最新修订分
  • 论文发表参考: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信息素质教育
  • 论文发表参考:自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关
  • 论文发表参考:高校网络育人的价值探索与路径
  • 论文发表参考: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述论
  • 论文发表参考: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当代
  • 论文发表参考:室内结构组成对建筑节能的作用
  • 论文发表参考:企业管理中的经营杠杆效应浅探
  • 论文发表参考:财政支持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
  • 论文发表参考:浅议军工科研单位采购活动内部
  • 论文发表参考: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