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的有机统一。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立足点,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創新。其理论价值体现在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上层建筑的视角去思考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认识。
【关键词】 习近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深化与发展
为了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实践为基本立足点,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基础之上,不断深化理论认识,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创造性的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进而阐释了什么是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理论思考。
马克思构想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特征的共产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社会形态。也就是说“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自由人联合体”的出现是以社会的充分发展为条件的。对于经济社会落后的国家而言,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以实现共产主义的问题,马克思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落后国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之后,首要任务就是要寻找核心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答案。在这一答案的回答过程中,即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不断思考和深化发展的过程。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入思考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反复思考和论证的一个根本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弄清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总结了世界历史经验教训和国内实际,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在共产国际中,早期马克思主义探索者和苏联模式缔造者都没有系统论说过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对社会主义认识问题上也曾遇到迷雾。建国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始终坚持从生产关系角度去定义社会主义。于是,整个社会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极大的排斥,将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决定性标准,否认市场机制,限制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贫困依然无法摆脱。事实证明,单方面利用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反而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无所助益的。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存在乃至发展的一般条件,生产力不仅成为最终的决定力量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更成为评判一个社会形态先进与否的根本依据。通过对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的思考,“三个有利于”成为邓小平的回答,即能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判断标准,[2]回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去思考社会主义。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还要改变束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通过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如何建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邓小平纠正了我党一直以来对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的误解,提出了计划与市场都应作为手段而存在,而非本质。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
发展生产、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基本原则,其内涵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4]这两个基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都重视社会生产力发展,但在发展目标上存在着明显差异。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描述为资本家对于劳动者劳动价值的占有,资本家可以“昂然前行”而劳动者只能“尾随其后”。[5]劳动力占有者生产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不断积累,逐渐形成贫富两极分化。因此,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在于资本积累,维护既得利益者的最高利益。社会主义将“共同富裕”视为价值取向,以发展生产力为手段,本质目的在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共同富裕”中的两个关键点,即“富裕”强调生产力高度,“共同”强调生产力覆盖的广度。所以,社会主义本质在于既要坚决反对贫穷落后的平均主义,又要通过市场经济体制,允许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促进生产力的高效良好发展,然后先富帮后富,进而形成共同富裕的局面。
二、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准确把握
时代是思想之母,理论是实践之源。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概念,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一时代精神,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提出了“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基本方略”,前者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后者则指明了新时代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和途径。其中,“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6]这一“明确”不仅是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更在实践层面上是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并进而指出这一本质特征来源于其内在的制度优势,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党应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需要将政治建设置于党的建设工作环节中的重要中心地位。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被纳入宪法总纲第一条第二款,从法律层面为坚持党的领导提供有力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关系,深化了时代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理解,拓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建党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视角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当代的时代命题,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有力论断,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谈及:“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保证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团结人民力量,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的”这个词在德语语境中是“人民当权的”,[8]而中国语境中即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概念。对人民民主意愿和权益的满足,構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维度。没有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必然丧失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必毁于一旦。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实现必然诉求稳固的政治保障,党的领导对于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障,是由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趋势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9]近代以来,在历史视角的审视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跨越了时代与历史的鸿沟,实现了摆脱剥削的民族解放,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于政治逻辑的推演中,根本政治制度的稳固确立,和基本政治制度的扎实推行,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意愿。这一人民民主实现过程充满曲折,而贯穿始终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时期,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领导地位,以总览全局的气魄统筹全局,以协调各方的智慧促进发展,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介质,确保有益于人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力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经过曲折摸索和艰苦奋斗,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党和国家此刻正处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立足自身发展条件,结合国内外复杂形势,对新时代中国也是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战略安排: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和社会主义强国目标的达成。这一“战略安排”自2020年直至2050年,经历了两个十五年的时间跨度,相辅相成,描绘了由全面小康跨向幸福中国的宏伟蓝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阶段性目标的体现。[10]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个战略目标来看,清晰指明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努力方向。古语有云:令之不行,政之不立。国家良性发展离不开执政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思想,需要完成知、行、意三者的有机统一,并通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得以彻底贯彻落实。[11]我们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以制度优势、理论优势、实践优势将人民群众牢牢凝聚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实践证明,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国各项事业才保持良好有序发展,在内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感,向外不断提高国力树立民族自信,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三、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奠基,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的有机统一。习近平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完善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创造性地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代内涵。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理论认识。从语义学的角度考察,“本质”被认为是对事物性质和内在的属性规定,并能决定事物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及未来发展方向。“特征”指作为人或事物的特点的标志,可以分为基本特征和本质特征。基本特征是反映事物所具有普遍的共有的特性。本质特征是反映事物本质,区别其他事物的基本特点。本质特征具有独特个性并对事物有支配性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本质特征,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本质特征”实质上也是区别于其他一切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国家的显著特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有特性。从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由弱到强,由压迫到反抗,由天朝上国的东亚病夫到社会主义的东方雄狮,而今依然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种“普照的光”。综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角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就蕴含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
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角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这见诸于马克思对于社会发展合力作用的理论。他指出所谓的生产关系,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关系,其特征是必然的、不以他人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也即“有法律的和政治上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2]社会发展必然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合力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从人的内在本质思考:生产力,即人本身,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马克思并不认同经济决定论。历史唯物史观被单纯理解为经济决定论是完全错误的。经济决定论忽视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造成与生产关系的难以调适性,这即是矛盾的根源。此时,由生产关系构建的经济结构也必然产生变更趋势,这亦带来了上层建筑从根基上的动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不断的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市场中出现许多弊端。在效率优先和趋利本能的影响下,社会主义市场存在着一些诸如恶性竞争的弊端,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贪污腐败等问题不断涌现。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一样,整个社会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乃至精神生活都受制于社会的物质生活生产方式基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13]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确立党的领导地位,才能实现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坚持党的领导,破除一切阻碍市场发展的不利因素,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塑造良好有序竞争机制,推动财富合理分配,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无论任何国家的任何政体,政党都会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进行宏观调控。因此,成熟稳定的政党已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成为现代国家的显著特征。
【参考文献】
[1][5][8][12][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53.205.443.14.591.
[2][3][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327.373.172.
[6][10]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7.20.
[7]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9][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8.21.
【作者简介】
方 宁(1989—)男,汉族,山西太原人,法学硕士,西北政法大学辅导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上一篇:马克思的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择业的启示
下一篇:略谈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新发展
相关文章推荐
主页 > 论文欣赏 >
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2019-05-07 来源:新西部 作者:方宁
Copyright© 2011 - 2019 雅诗论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13941号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