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为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这进一步明确了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部门采取切实措施,扎实推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大环境来看,我国农村地区的实用人才占比依然不高,人才紧缺现象依然明显。
首先,农村人才“失血”的形势依然严峻。户籍、土地流转、宅基地租赁等一系列政策障碍,导致我国一些地区的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单向地由农村流入城市,使农村发展出现“失血”“贫血”问题。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农业产业日益凋敝、人口“空心化”严重。即便是在一些相对富裕的地区,乡村与城市在享受公共服务和文化生活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吸引、留住优秀人才。没有人才的回流、扎根,仅依靠国家的政策,乡村振兴是难以开展的,持续性也并不强。
其次,农村“输血”的举措有待全面加强。引导各类优秀人才回归乡村,是乡村振兴实现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我国乡村人才回流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人才政策尚不完善,制度化、规范化设计不足,存在临时性、碎片化问题,使得各类人才想回回不来、回来留不住、留下留不长。加之农村工作繁重、待遇偏低、升迁缓慢,导致一些优秀人才不愿意前往农村工作。还有一些人才到农村后,工作积极性不高,无法安心扎根基层,使得农村的“输血”机制无法有效建立。
最后,农村“造血”功能的实现还需要系统规划。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我国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经不起市场经济的冲击,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育才机制以及科学的发展平台,农村人才管理存在空白,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等“新鲜血液”流向城市,农村的“造血”机能弱化,难以形成人才、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事实上,乡村是一片广阔无垠的乐土,它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其中,并为之奋斗。然而当前我国乡村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制度,却把许多优秀人才挡在门外,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对此,我们应予以重视、加以改善。
首先,要抓住“创新机制”这个根本。机制顺,则人才聚。农村人才发展机制的创新,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释放人才红利的重要引擎。因此,要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构建外来人才分享乡村振兴红利的机制和渠道。要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健全农村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机制,以机制创新推动人才振兴,以人才振兴带动产业兴旺,以产业兴旺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其次,要抓好“建强队伍”这个关键。人才兴,则乡村兴。乡村振兴,既需要吸引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也需要培养一些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统筹好“广聚英才”与“本土育才”两种资源。一方面,要主动对接乡贤能人,通过“基地式、基金式、项目式”结对帮扶,实现资金、智力、技术、人脉的集聚,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要重视挖掘乡土人才,既要把有文化、有能力、有技术、有贡献、有创新的乡土人才选拔出来,又要组织开展好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培训,不断增强乡土人才的发展能力、致富本领,以乡村人才队伍的壮大为乡村振兴蓄势加油。
最后,要抓实“优化环境”这个保障。环境好,则事业旺。引才、育才是壮大乡村人才资源总量的重要手段,而优化环境则是留住人才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优势,吸引现代服务业、休闲产业、养老产业以及文创产业向乡村集聚。要通过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发展前景来吸引各界人才下乡创业。要着力构建积极开放的政策环境、支持创新创业的工作环境、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环境,以人才的吸引聚集,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为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路南街道方林村党总支书记)
上一篇:打好“后扶贫时代”脱贫攻坚战 下一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