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贫困地区如何开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2019-04-05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罗清郁

【摘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扶贫工作的关键内容之一。开展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有助于加快转变贫困文化、促进贫困地区数字文化创新、推动贫困地区数字文化均等化。新时期的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方略,应做到落实要点、精准实施、创新推动,全方位齐头并进、内外联动,强力辅助脱贫攻坚工作。

【关键词】贫困地区 公共数字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现实必要性:贫困地区发展要求强化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加快贫困文化转变速度。贫困文化具有一定的代际传递、福利依赖的特征,成为影响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截至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的主要形态呈现出“差序格局”的特点。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述:“乡土中国是由亲缘和地缘关系构成的‘差序格局’,以私人道德维系,并以自我为中心铺开。”尽管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发展,但是新型的文化样态依然没有全面形成。而公共数字文化作为公共性与技术性交融的形态,不仅能打破封闭的格局,营造科学的技术环境,优化农村文化资源,还能降低获取信息的门槛,减少消费成本,从精神需求与文化诉求方面解决受困局面。

促进贫困地区数字文化创新。根据国家数字文化网公布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名单,2018年度地方资源建设项目多达214项,涵盖北京、天津、辽宁、江苏等28个省市自治区。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有助于加快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整合数字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成果转化成文化产品。从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可以看出,充分发挥传统优秀文化数字化传播的价值,除了要继承发扬,还应该灵活运用现代数据平台,达到共享文化资源的目的。这对贫困地区数字资源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渠道,利用教育活动、文化宣传可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成果。

推动贫困地区数字文化均等化。数字文化均等化是公平获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保障公平得到数字文化服务的机会和权利。通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消除信息鸿沟,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促使民众获得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均等化。数字文化均等化分解了公共服务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乡、地区与阶层失衡等问题,进一步缩小区域文化的差异化。另外,公共数字文化源于国家规划以及顶层设计,享有法律与政策双重保障,所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必然趋势,也是开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必然结果。

落实要点:搭建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载体

加强公共数字文化云平台建设。早在2012年,我国就提出了建设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来大力加强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项目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云平台建设,首先,要推进大数据采集工作。根据实际情况,从资源共享系统、本地网站、文化应用系统、网络电视、电子阅览室、文化服务店采集本地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对接国家核心数据。其次,统一并优化数字资源云目录。根据已有平台提供的标准和数字资源,转换格式并加工,实现数字资源共享,与国家平台对接成统一的云目录,推进应用服务对接。

打造贫困地区智慧家庭图书馆项目。智慧家庭图书馆为服务公共文化提供了保障,有助于改造民生,优化数字文化服务品牌。利用电信平台,拓展图书馆新媒体服务力度,让图书馆服务延伸到每一个家庭,形成虚拟书房,居民打开电视就能享受图书馆服务,使得图书馆服务能够平民化、普及化,由此构建绿色、发展、共享、开放、服务的智慧家庭图书馆。鉴于此,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发展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灵活应用智能平台,实现高校资源、专业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共享。通过手机、电视阅读图书的形式,促进全民阅读,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框架,从而在扶贫道路上有效提高居民的文化水平。

加快建设公共数字文化基层服务点。面对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居住分散、文化服务落后等状况,加快建设公共数字文化基层服务点是有效的解决途径。首先,应增加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基层服务项目。建设文化交流服务品牌,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优化布局,减少盲点,结合共享工程已有网点,提高数字文化的终端配置,拓展服务项目。其次,应利用数字平台,推出具有特色的文化交流应用,进行“一站式”集成服务;最后,应结合文化要求,挖掘资源本土特色,开创具有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

精准实施: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精准识别定位与统筹规划。精准识别定位,是获取现阶段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均等化现状的关键要求,也是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统筹规划的重要前提。通过精准识别定位,进一步明确当前贫困地区民众的文化需要内容,比如阅读需要、本地特色文化应用需要、电商平台应用需要等。通过对“需要”的充分了解,有针对性地制定问题解决的统筹规划。通过科学的统筹规划,推动国家数字文化均衡发展,结合文化机构内部服务与资源,实现良好的监管,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实际服务。

盘活文化市场,激发内生动力。一直以来,由于农村扶贫门槛偏高、投资环境不理想,社会力量在扶贫工作中得不到有效发挥,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市场建设。将精准扶贫贯彻到公共数字文化中,不仅能够盘活文化扶贫外部环境,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如设备采购、文化产品生产、基础设备建设等。精准扶贫的推进,政府构建相应的基金平台,吸引企业参与,有效激发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合理配置资源,建设优质品牌。通过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的精准实施,解决了传统的公益性数字文化的经济性问题、资源开发性问题,使得新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文化资源开发程度加深。通过公共数字文化的发展,能最大程度地带动文化生产与品牌输出,增强经济文化的品牌效应,提升文化感召力和附加值,从而激发本土其他行业的经济建设,大大促进本地文化优质品牌。当然这也是基于精准扶贫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又一目标。

创新推动:激活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发展活力

革新服务内容,实现动态供需对接管理。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需要有效的创新推动,革新服务内容是第一步。首先,根据贫困对象的具体情况,确定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指引数字资源更有指导性、应用性与方向性。其次,根据农业用户生产要求,落实信息宣传,这样精准扶贫才能逐步成为联系贫困户与政府的纽带,第一时间向贫困居民发放科技信息、政策文件;再次,结合终端普及情况,开发和农业技能、生产培训相关的视频终端,帮助贫困对象摆脱经济困难与精神贫困。

运用新媒体,丰富线上线下共享模式。构建线上线下共享模式,带动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提升。利用综合文化室、文化活动中心,加快线下线上的服务互动,同时提供良好的上网设备;借助移动终端接收并应用数字资源,感受数字服务的便捷。另外,还可以通过新媒体整合、存储、查找、共享文化资源,充分运用网络中介,增强贫困地区服务与交流力度。发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推广功能,利用移动终端深入贫困群体,实时推送农业信息,增强信息交流,方便反馈贫困群体信息需求。

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内化。当下,贫困地区的民众都存在信息搜集水平低、信息识别不到位等问题,所以基于信息识别的素养教育对数字文化教育有着很强的实践价值。因此,在纸质文献资源上,可以利用横幅、宣传册等方式向偏远山区输送与农民生产、农林牧副渔相关的资源;在输送数字资源时,以农家书屋、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对常态化数字资源进行输送,并且定期维护与反馈,为贫困农民提高实际的帮助。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高密度、系统化的复杂工作,在输送信息时,重视贫困特点,便于输送对应的信息资源。

(作者为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李宏:《公共数字文化体系建设与服务》,《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7年第1期。

②肖希明、唐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动力机制研究》,《图书馆建设》,2017年第7期。


上一篇:乡村振兴中的文化生态建设 下一篇:新华书店:如何将体制性资源转化为经营优势
相关文章推荐

  • 网络多元化价值观下如何塑造高中生的国家认同
  • 大学生如何创立及运营摄影工作室
  • 浅谈大学辅导员如何开展思政工作
  • 新课标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评
  • 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的党建工作
  • 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 如何有效实施真实应用驱动下的教学模式改革
  • “续理论”视域下如何提高应用型高校外教口语
  •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
  • 论文发表参考:浅谈高职院校如何将科研融入教
  • 如何加强基层企业党的思想建设工作
  • 浅谈如何发挥好团组织在企业生产中的助力作用
  • 如何上好一堂党课
  • 高校思政教育如何提升亲和力
  • 如何全面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
  • 金融乱象如何依法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