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乡村振兴中的文化生态建设


2019-04-05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赵 羲

【摘要】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任务,是营造绿水青山的宜居环境、打造乡风淳朴的人文之地、建设现代农业新格局的必经之路。当前,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必须巩固基层思想阵地,提高文化甄别能力;建立长期扶助制度,保证政策和资金支持的连续性;推动城市反哺农村,形成城乡文化互动格局;坚持走差异化道路,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宣传建设成果。

【关键词】文化生态 乡村振兴 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中国城乡关系变化、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不仅注重经济和产业建设,而且强调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繁荣乡村文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列为乡村振兴的基本任务。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是挖掘中国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弘扬乡村人文之美,重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关系的重要过程。

文化生态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文化生态建设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思想活力。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以及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仍有部分地区存在发展模式单一、文化资源开发过度、文化建设效果欠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发展观念落后,难以有效发掘和传承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只有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将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生态建设能够凝聚乡村振兴合力。文化生态建设不仅能够提升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能够改善村民的精神风貌。文化生态建设能够引导村民从充满乡愁乡情的美丽新农村中获得家园认同。重塑文化生态能够在书写历史记忆、文化记忆和集体记忆的过程中,增强人民群众对家乡的热爱,提高乡村文化的影响力,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以及文化自豪感,凝聚各方力量,建设美丽家园。

文化生态建设能够为乡村振兴培育优秀人才。文化生态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也能够在挖掘民俗文化的同时培育本土优秀人才。文化生态建设能够吸引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研发、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不断提高民间艺术的知名度,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创业就业。

乡村文化生态建设需巩固基层思想阵地,建立长期扶助制度,形成城乡文化互动格局

巩固基层思想阵地,提高文化甄别能力。建设文化生态的首要任务是从思想上正本清源,推动基层党组织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民俗表演、展览、观影、体育活动等,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由于各地区、各年龄层的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不一,我们应结合村民的现实需求以及困难,有针对性地调整乡村文明建设标准,避免“一刀切”和“空中阁楼”式的泛化宣传,提高村民的甄别能力。

建立长期扶助制度,保证政策和资金支持的连续性。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参与各方难以在短期内获得直接回报。因此,各地需要建立完善的长期扶助制度。首先,当地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问责制度、管理制度、审查制度以及联合执法机制,保证抢救性工作有法可依。其次,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就文化产品开发、乡村布局设计、传统建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问题,公开征集优秀方案,并邀请专家、文化工作者等进行评审,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作活力,使更多的优秀作品涌现。再次,应对优秀方案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审核的方案可以进入实践阶段,由政府为其提供相应的政策优惠以及资金支持。最后,项目完工后,应根据其文化、经济、生态等方面的效益进行综合考估,对有效恢复乡村文化生态、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地区以及相关人员给予表彰,使之更好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城市反哺农村,形成城乡文化互动格局。当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与质量提升阶段,乡村振兴与城镇化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两驾马车”,并行不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不能闭门造车、孤立发展,而应优化城市和乡村资源配置,实现城乡联动,以城市拉动农村发展。城市反哺农村要建立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长效机制,引入高端设备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保护与开发历史古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名村等。同时,应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要注重保留村庄原有的风貌以及自然田园风光,形成独特的乡村文化生态布局,吸引更多城市居民到乡村体验生活,在城乡文化交流中增进了解,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乡村文化生态建设需坚持走差异化道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坚持走差异化道路,形成产业集群效应。2017年以来,文化部先后批准设立了闽南、徽州、热贡等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民俗特色小镇、历史文化古镇的开发保护获得了成功。一方面,这为文化生态建设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方案,比如注重文化生态整体性的湘西模式、强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热贡模式等;另一方面,民俗特色小镇、历史文化古镇等的开发保护也出现了个别地区急于求成、生搬硬套等情况。对此,《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应“紧密结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原创性,只有找到适合的发展道路,才能留住丰富多彩的乡村记忆。

首先,相邻地区固然拥有相似的文化,但每个村民对文化符号、历史轨迹的解读不尽相同。因此,应将乡村静态的历史遗迹与动态的现实生活相结合,鼓励人民讲述、书写自己的故事。其次,并非所有村庄都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应着力打造地方品牌,可以与制造业、旅游业、物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形成特色的产业集群以及乡村文化综合体,减少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再次,应抢救性和生产性工作并举,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重塑文化生态不仅要开展保护和建设工作,而且要平衡资金投入和效益产出,为文化生态建设成果寻找消费市场,使村民获得实惠。抢救性工作是生产性工作的基础,以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适当开发,能够赋予其现代价值。比如,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在保护制墨手工艺的同时,开发文房四宝市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商品销售、旅游业三者结合,发掘了徽州文化的时代价值。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宣传建设成果。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视听、全景摄影、AI技术等领域的发展拉近了各地的距离,为宣传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成果提供了便捷的渠道。首先,可以建立数字展览馆,将地区文物、艺术品等通过矩阵全景、虚拟游览等方式展出,增强观赏效果,扩大乡村知名度。其次,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对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节日等进行宣传。可以邀请知名人士游览古镇,增强人们的关注度。最后,可以建立自媒体公众号,聘请富有网络宣传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策划推广,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后)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新华网,2018年9月26日。

②刘彦:《文化生态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山西日报》,2018年11月20日。


上一篇: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 下一篇:贫困地区如何开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相关文章推荐

  • 什么是农民眼中的美好生活 ——基于乡村振兴
  • 大学历史教学中的整体性与思想性之构建
  • 翻转课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案例教学法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教学中的
  • 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台工作中的作用与路径研究
  • 虚拟化技术在实训室应用中的研究
  •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 云盘服务商对盗版视频传播的侵权问题探究
  • 共享单车使用中的消费者权益实现与完善
  • 信赖利益制度在行政法中的作用研究
  • 美国侵权法过失理论初探
  • 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 “互联网+”模式下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 中国人物画教学创作中的速写运用
  • 可视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 浅析数学思维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