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朗读对语文学习的作用


2019-03-22    来源:语文建设    作者:毕野

对于语文学习,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以《雨的四季》的教学为例,精心设计了四种朗读教学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朗读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在语言、情感、意境上的精美之处,继而让学生在朗读中将该文章的内容与理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实现自身与文章的融合。 
  一、朗读教学中的体味 
  1.对课文中春雨的朗读:注重对层次的把握,读出活力 
  在课文中,作者从乍绿还黄的柳树写起,撩起了读者对于春天的初步想象。紧接着,作者写到了春雨。然而,对于春雨的描写,作者并没有开门见山地直接描述,而是说:“被春雨洗礼后的事物,其颜色及其形态是超乎想象的。”之后,作者又对雨后的树叶、树枝等作了细致的描写,对空气的气味、小草的声音作了动人的描述,以此突出春雨的甜美、润泽。作者指出,春雨的到来真正终结了冬天的状态,让世界为之一新、焕发活力。在这一部分,作者用“这时……,真的……”样式的议论句将对春雨的整段描写内容连接起来,将春天循序渐进来临的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脉络、对课文内容有更为彻底的解读,笔者以课件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并对课文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树叶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开始展现出黄青的颜色,风中的叶苞随风飘舞,似乎还没有完全清除冬日里的昏黄。然而,历经春雨洗礼后,树叶的颜色、树叶的神态都是超乎想象的。 
  对于树而言,似乎每一个它们的眼睛都开始变得明亮起来,其树枝也开始变得柔软。春天中新发的嫩叶似是此起彼伏的波浪,放眼望去都是绿茵茵一片。雨珠从叶苞上往下滑落,胜似少女娇媚的眼泪。春雨后的天空被透明的水雾环绕,犹如丝帘。在阳光的照射下,又像是一面彩棱镜。 
  这时,整个世界都是美轮美奂的。 
  雨后的小草在春风中浮动,并发出唯有在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人们的呼吸也变得更加畅快,似乎空气中散漫着不计其数的香甜的果子,在不断诱惑着人们的唇和鼻子。 
  真的,是一场又一场的春雨不断驱逐了寒冷的冬日,是春雨使世界为之易容。 
  在课堂上,我先请一位同学对“这时……,真的……”这几段进行诵读,再找两位同学诵读第一、二、四、五段。在这样的朗读中,作者对春雨描写的层次感就自然显现出来。之后,笔者以“历经春雨洗礼后的世界是怎样的”为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强调朗读时要把握好副词“顿时”“特别”“简直”等,感受世界在春雨洗礼后焕发的活力。在读描写小草的段落时,我提醒学生要轻读,要用心感知小草雨后钻出地面的沙沙声。在读描写人们呼吸的段落时,我让学生带着欢快的心情与语调朗读,想象自己在空气中咀嚼着饱满多汁的小果子,甜蜜而温馨。最后,在朗读“这时……,真的……”一段时,我强调要用赞叹的语气,以此来切身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 
  2.对课文中夏雨的朗读:在比较中朗读,读出热烈 
  在描写夏雨的部分,作者从夏天写到夏雨。对突如其来的夏雨的描写,表现了夏雨粗犷的一面。而后,作者将夏雨与春雨进行了对比,展现了万物在夏雨洗礼后的蓬勃生命力。作者在该部分的最后三段使用了很多有表现力的词语,因而这三段也是这部分中最适合朗读的。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三段朗读好,就能引领他们感受夏雨的热烈以及夏雨中万物生长的热情。 
  一切都被敞开来,毫无遮掩。 
  这句揭示了夏雨是万物生长的开始。对于这句的朗读,我指导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要自信、大方、坦荡,尤其是在朗读“毫无遮掩”几个字的时候要大气。 
  夏雨后的花朵争先怒放,不计其数的杂草争先恐后地向上生长,犹如绿茵茵的鼓着的海绵,尽情吸收着夏日的暑气。 
  在这里,作者用“怒”表现夏雨后花朵的饱满,用“鼓着”强调夏雨后树叶颜色的绿,而借用海绵的吸收力是为了凸显夏雨对暑气的强大吸收力。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语调可以欢快些。 
  河面上满是等待夏雨的荷叶,雨点拍打在荷叶上的声音连同近处的蛙鸣和远处的蝉声共同演奏着交响乐。 
  在这里,作者用“铺满”道出了荷叶的多和紧凑,而近处的蛙鸣和远处的蝉声勾勒出夏雨交响乐的层次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在引导学生对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感受的时候,笔者选用了比较法。具体来说,我让学生抽出这些词进行朗读,并与课文原文进行比较。在对比朗读中,学生感受到这些词的使用价值。我借机引导学生剖析这些词语,感受夏雨的热烈。随后,我提醒学生在朗读最后三句时重点关注“怒放”“鼓着”“争先恐后”这类词,让学生对夏雨后万物强大的生命力有更为深刻的感悟。 
  3.对课文中秋雨的朗读:择句组合,读出诗意 
  相对于春雨的柔软、夏雨的粗犷,秋雨是沉静而端庄的,正如人们在春播夏种之后,在秋天丰收时的沉思。此时的秋雨与收获的人们是匹配的。秋雨让秋收的人们内心更加宁静。在该部分,作者描绘秋雨所使用的词语是华丽的,讲述秋雨的情感是深沉的。在这样的描述中,读者常常能够置身于宁静的氛围,对视自己的内心与灵魂。对于秋雨,我主要指导同学们朗读了以下句子: 
  这是雨,是让人动情、让人静谧、让人怀想的秋雨啊! 
  作者用这样的一个抒情意味浓烈的句子彰显了自己对秋雨的挚爱。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富有情感,尝试感同身受。 
  秋雨中的天空灰暗,却闪着金光;秋雨中的田野寂静,但雨在倾诉衷肠。 
  作者在这里使用了明与暗、无声与有声的双对比,为读者展现了一场形象鲜明的秋雨。 
  雨更轻、更深情了。 
  学生在朗读这里的时候应该重读“更轻”“更深情”,以凸显对秋雨的喜爱之情。 
  课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对这些句子的分析与解读,有助于学生在朗读中深刻体会秋雨的诗意和作者对秋雨的深情。 
  4.对课文中冬雨的朗读:个体诵读,读出韵味 
  在描写冬雨的部分,作者提到了雪,但更多的还是对冬雨的描写。在作者看来,冬雨是温暖的。然而,如何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到冬雨的温暖呢?正如人们能够感受的,冬天的天空是灰暗的、空气是苦涩的、风是刺骨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冬雨却滋润着大地,给人们带来希望与美好。对于这部分内容,最好是个体朗读,而非齐读。在个体朗读的时候,可以为学生配以低沉的音乐,使其在音乐声中讲述冬雨的故事。朗读的语调,应是舒缓的;朗读的语言,应是简洁明快的,以此在平静中感受冬雨的韵味与从容。该部分的最后两句话用词很美,在柔情与甜蜜中,读者感受着覆盖大地的纯净的雪白。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如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能够理智地理解所读的内容,能够与作者感同身受于相同的内容,那么,在无形当中所朗读的这些内容就会化为读者内在的东西,而这样的朗读也无疑是最高境界的朗读了。”对于《雨的四季》来说,它就是这样一篇适合朗读的文章,只有深情地朗读才能够领会其字里行间的韵味与情感。 
  二、《雨的四季》朗读教学再思考 
  在对学生进行了《雨的四季》的课堂教学后,面对窗外下得正酣的秋雨,我不禁问自己对其是否钟爱,如果换作是我,能否写出像课文这样对雨的赞歌。诚然,内心告诉我,于我个人来说,是不喜欢雨的。不论是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还是电闪雷鸣中的暴雨,我都没有多少感觉。那么,我会因为这篇雨的赞歌而爱上雨吗?于是我做了如下尝试。我翻开《雨的四季》这篇课文,开始了精细的阅读。在反复的阅读之后,我越发觉得,作者对于雨的爱恋并不能完全涵盖所有人对雨的态度。诚然,闷热的夏天来一场雨,能给我们带来欣喜,但并不是所有的雨的到来都是期待中的,都是让人欢欣鼓舞的。对于西北部缺雨水地区的孩子来说,这样的美好的雨应是其渴望的。于他们而言,从花苞上滑落的春雨、粗犷热烈的夏雨都是美好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切都与他们身处的干旱的西北地区的现实不相符。所以,如能選取符合地方实情的文章是最好的。
上一篇:核心期刊:都德《最后一课》教学案例及思考 下一篇:核心期刊:科普类文章教学思维建构
相关文章推荐

  • 核心期刊论文: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对审计质量的
  • 核心期刊论文:大数据背景下动态审计预警体系
  • 核心期刊论文:地方政府审计治理效果的实证检
  • 核心期刊论文:高校廉政体系中的内部审计治理
  • 核心期刊论文:审计师个人特征对内部控制审计
  • 核心期刊论文: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的最新修订分
  • 核心期刊论文: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治理创新:
  • 核心期刊论文:智媒时代我国媒体融合创新发展
  • 核心期刊论文:媒介功能的融合:一个新的视角
  • 核心期刊论文:媒介融合的逻辑起点、实质及可
  • 核心期刊论文:媒体融合与广告公共服务型转向
  • 核心期刊论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
  • 核心期刊论文:技术、生态、规范:媒体融合的
  • 核心期刊论文:媒介拓展抑或跨媒介合作?
  • 核心期刊论文: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与
  • 核心期刊论文:新时代文化自信理论的形成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