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探寻更为高效可行的研究生招生模式


2018-12-27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姜家宗

【摘要】研究生招生工作既关系到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模,又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社会需求的多元化、研究生教育在大学地位的转变以及研究生管理体制的不断变革,研究生招生制度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从机制创新、动态调整招生单位指标等方面,对目前已有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加以改进,探寻更为高效、可行的招生模式已变得非常必要。

【关键词】研究生招生 人才培养质量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研究生教育站在高等教育的最高端,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招生处于招生、培养、学位授予这一链条的首端,招生质量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质量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人才的选拔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随着社会对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人才培养的选拔机制,尤其是研究生招生制度,必然发生变革。

研究生招生现状及问题分析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优质的研究生生源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而能否录取到优质的研究生生源就需要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双一流”建设不仅要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大师,还要有一流的生源。由于“双一流”建设的紧迫性、示范性和竞争性,各大学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引发各种资源竞争,尤其是优势学科竞争,学生在报考选择时,也会首选优势学科所在学校。这样会导致优者更优,而其他学科发展则更为缓慢。因此,需要根据地域、大学、学科等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计划,提高招生考试选拔水平,积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我国博士研究生选拔,主要有直接攻博、硕博连读、普通招考、申请-考核、申请-审核等方式。不同方式各有优劣。直接攻博的优点是学生就读期间不会受到干扰,可以更加集中精力学习。目前我国只有极少数高校享有直接攻博的政策,如果能把政策适度放开,不仅可以激励更多优秀学生攻读博士学位,也可以改变这些学校在优质生源竞争中的劣势地位。硕博连读指招生单位从本单位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成绩优秀且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读硕士生中择优遴选博士生的招生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导师在研究生攻读硕士期间可以充分考察其科研潜质,从而弥补博士研究生普通招考短时间内很难全面考察考生科研素养和能力的缺点。而部分高校如清华大学,开始试行的“申请-考核”或“申请-审核”制,在申请、考核、导师组集体决策及导师自主权、考核内容的科学性等方面还存在或多或少的欠缺。

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两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但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前者倾向于培养理论和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后者则是为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现阶段,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尽快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体现对招生中初试的命题、复试环节对专业和整个学科的设计、综合评价等各个环节不同培养类型的特点和要求,比如探索加入对研究生职业特征的考察等,都是亟需破解的难题。

实行推荐免试研究生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优质生源向更高层次转移,显著提高了硕士研究生质量。近几年,随着推荐免试资格的高校增多,推免生占硕士招生总数的比例快速增长,但推免生名额分配高度集中在“211工程”高校,其他普通高校名额分配过少。同时,招收推免生较多的“985”高校,生源流动性不高,所以,这些大学近亲繁殖现象比较严重。而受地缘的影响,发达城市的高校接收推免生数量和质量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生源流动过于单一。中西部高校优质生源流失严重,甚至有高校部分专业几乎全部招收推免生,导致了高校间的不公平竞争,打击了参加全国统考考生的积极性,对考试公平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研究生招生改革创新路径思考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研究生招生改革已经进入发展关键期。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在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从2017年开始,我国已经实现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的统一管理,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宏观管理,逐步建立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

坚持正确教育方向,培养合格人才。高等学校的核心工作是育人。所以,育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育对社会具有高度责任感之人,育学识渊博勇于创新之人,育品德高尚品质优良之人。做好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守门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把德放在选拔培养的第一位,把好研究生招生工作这一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第一道“关隘”。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深化研究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切入点和关键点,采取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招生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招生中重知识能力考察、轻思想品德修养的弊端,减少或消除一考定终身、一卷定终身的弊端。

适应培养目标,创新招生机制。招生改革要注重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优化类型结构,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招生选拔制度”是深化研究生招生改革的总体要求之一。优化初试、强化复试,形成更加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考核选拔机制,达成高质量招生目标。在未来的初试环节,更加重视基础共性能力的考核,复试环节则要更加强调对于学生能力潜质、职业素养的考查。探索多元录取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最重要任务。在博士生选拔方面,给予各招生单位完全的自主权,允许各招生单位结合学科特点,给予导师(或导师组)充分的招生权利。在硕士分类选拔方面,主要改进并完善考试办法。在推免生机制上,主要处理好优质生源流向比较单一和地缘结构带来的优质生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对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等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地区,投放更多的推荐免试指标,提高地方教育和科研水平,提高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能力。

推行质量弹性制度,动态分配招生指标。改革招生指标分配模式,根据各招生单位的学科、科研、人才等因素,对各招生单位的招生计划基准规模进行测算,逐步建立指标分配模型,科学分配研究生招生指标。招生指标初步可以设为两个级别,“双一流”建设学科数量、博士点规模、科研经费、科研平台、人才队伍、效益指标等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再分二级指标:博士授权点、科技经费、社科经费、国家及省部级实验室和工程中心、重点学科、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千人计划、万人计划、973首席、论文发表、百篇优博、科研获奖等。其中,人才队伍的头衔涉及的项目已经结题,则不再计入。既有招生单位按一定比例切割,分为调整部分和不调整部分。调整部分纳入全国范围进行统一调整,由此形成一个较为科学的指标动态分配模型,并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指标分配体系。充分发挥招生指标在学科导向中的导向性作用,向优势学科、基础学科、科技前沿学科、新兴学科以及国家社会急需的学科倾斜。

总之,对目前已有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加以改进,探寻更为高效、可行的招生模式非常必要。随着学位改革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也必将逐步完善。

(作者为华北电力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

【参考文献】

①吴开俊、黎亭亭、毛蕾:《我国硕士生招生推荐免试制度探析》,《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8期。

②曾庆芳、李觉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对策探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39期。


上一篇:未成年人电子阅读的利与弊 下一篇:合力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
相关文章推荐

  •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探讨
  • 基于空时编码的高效星地数据传输技术
  • 自主发展与学校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
  • 从《妖猫传》探寻历史与人生的孰“真”孰“幻
  •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 新课改背景下高效课堂新常态探讨
  • 德育活动的行动品性与育德空间的探寻
  • 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差异性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