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2018-11-27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赵 杨 李剑峰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容和精神品质既能够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提升,同时也能够塑造良好的人文和创新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实践活动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应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从而增强传统文化对人民思想与实践、个体与群体的影响力。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命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一项时代性的重大课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学习、研究、应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需要结合时代的背景和发展来循序渐进,保证文化转化结果的适用性和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内容,是对传统文化的新发展、新应用,其所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可想而知。因此,在探索转化的过程中除了要具备标新立异的魄力以外,还要有持续性的动力支撑,只有充分认识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性,才能够保证创造性转化路径开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实现长期发展的灵魂,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富强的重要精神来源。只有整个国家和民族树立了良好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才能够保证文化发展的持续性和优质性。虽然我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发展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功能还有待提高。因此,只有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通过科学的路径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使文化中的积极内容转变为理论发展与实践深化的重要资源,才能够确保文化所具有的发展价值和功能得以有效体现,进而强化主体对文化内容的自信,确保文化自信建设的稳步前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增强文化影响力的有效手段。长期的历史积淀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使其能够凝聚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向前发展。通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可以使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之中,并逐步转变为实践主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提升其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坚定文化发展的科学道路。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充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着一种相融相通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借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来提升其发展的时代感,使更多的实践主体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积极功能,从而对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感。

具体来说,在平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与践行活动开展过程中,要适当地将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入进来,借助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丰富素材来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源性的理解与把握,让更多的主体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坚定文化的自信心,并将文化内容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科学开展的重要指引,确保自身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例如,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过程中,为了强化群众对敬业这一价值观的理解,可以通过一系列彰显敬业精神的社会案例介绍直接展示,使群众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敬业的重要性和功能性,从而不断督促自己树立良好的敬业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自己日常行为规范中的关键性标准和原则。

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

要想高效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目标,首先,要让更多的人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这就需要借助有效的文化传播机制。就目前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有实践传播和媒体传播两种主要方式。其中,实践传播是人们在平时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将自己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加以传播,虽然这种传播方式的影响范围有限,但其具有深度传播的优势,能够让更多的人在短时间内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媒体传播则是效率快、范围广的一种传播方式,其主要借助诸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基于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新媒体作为传播介质。

基于两种主要传播路径的特点,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工作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传播内容来选择合适的路径。例如,对于创新精神等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可以借助实践传播的方式,通过有效的互动交流平台建设来让更多的实践主体参与到文化传播中,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中创新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对于系统性、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可以通过媒体传播的方式来进行深入细致的传播,使更多人能够科学、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内化于心,转化为强大的实践能力。当然,在具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可以将这两种传播方式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更深、更广泛的传播目标。例如,可以借助微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对那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过程中表现优秀的案例进行宣传介绍,让更多的人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态

文化形态是指文化内容所展现的形式,就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态来说,主要有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两种。其中,精神形态主要表现为人类的精神品质,是一种思想层面的内容,主要通过对人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作用进行间接地创造性转化,诸如舍生取义、精忠报国、扶危济困等均属于精神形态的范畴;物质形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通过一些实物性的内容来直观展现,人们通过对这些实物的观察,学习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中,最终转化为实践能力,诸如红旗渠、西柏坡、井冈山等均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精神形态的文化,还是物质形态的文化,其本质都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实践结晶,是能够对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文化元素,都具有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性。对于精神形态的文化,除了对其深层次的精神品质进行诠释以外,还可以借助一些时代性的案例来加以佐证。例如,可以借助一些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来增强人们对于舍生取义精神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多给予他人必要的帮助。对于物质形态的文化,可以通过深层次资源的挖掘来丰富其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在红旗渠博物馆内收藏有当时凿渠所使用的工具,让参观者可以较为直观地感受到当时条件的艰苦,进而联想到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并将这种精神延续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作者均为吉林师范大学讲师)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JJKH20180816SZ)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晏振宇、孙熙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的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6期。


上一篇:现代转换让传统文化更具活力 下一篇: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的变化与趋势探讨
相关文章推荐

  • 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台工作中的作用与路径研究
  • 从习近平用典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专科学校《思想道德
  • 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 以党建集群引领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 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党建的县域探索
  • 和文化: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渊源
  • 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
  • 高校共青团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探析
  • 我国粮业70年改革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
  • 加快传统文化复兴步伐
  • 道德建设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推动创新发展
  • 儒家诚信思想的精髓与启示
  • 提升青年群体的文化自信
  • 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更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