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努力突破农业科技创新瓶颈


2018-11-14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李晓乐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新农村建设,为改变农村发展滞后的战略部署指明了方向。当前,农村发展建设遇到诸多难题,利用农业创新科技有助于全面改变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振兴乡村经济,能有效突破农业发展瓶颈,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业科技创新  现实困境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党的十九大提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战略决策。如何做好乡村经济中的农业科技创新,改变农村发展滞后现状,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

当前农村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瓶颈

创新与管理缺乏统一性。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协同管理机制欠缺,导致农业科技创新不能完全发力,效果不突出。主要存在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效益转换衔接不当,多数农业科技创新缺乏实践转化和成果运用,导致农业科技成果与现实需求间缺乏契合度,科技链与产业链衔接不匹配。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认识不足,创新成果利用率低,没有形成有效的转化机制。从目前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与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有关,直接的后果是农业科技在农村基层难以有效推广,经济效益不显著,农业科技产业供需双方形不成有效沟通机制。农业科技协同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组织混乱,很难发挥科技创新合力,科技资源浪费严重。

资金和人才问题阻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科技发展需要资金、人才支持,近年来,我国虽然逐年加大了对农村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但从投入比重和效果上看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导致社会资金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缺乏兴趣,再加之金融机构对农业支持力度不足,资金短缺成为农业科技创新难以转化的现实问题。同时,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和科技资源不合理配置也严重阻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进程。另外,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结构也发生改变,大量农村青壮年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口减少,使老、幼年龄段比重上升。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人才结构性短缺更趋明显,农村人才整体素质不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量农业科技人才离开农村转行、青年人对农业科技缺乏兴趣、创新人才培养不足、基层技术人员缺乏对农业创新技术知识体系认知、工作性不强以及知识理念陈旧老化等,都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

缺乏交流意识和产权保护。科技创新离不开国际同行业间的技术推广交流,通过交流吸纳最新科技动态,是快速提升自身科技实力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主要是通过引进相关技术后进行二次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足。因此,积极与国外先进机构进行合作交流是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科技短板的有效途径。但现实中从农业科技引进项目最终效果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项目重复引进,资金利用率低;对农业科技引进技术缺乏了解,缺乏引进高科技核心技术,引进项目多以机械设备为主;对农业科技引入管控能力不足,缺乏权威性。

注重农业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是农业现代化事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国民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显著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农业科技知识产权法,同时现有的农业产权保护法规与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间存在法规制定和运行机制不符,交互不对称现象比较突出,严重阻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对中国农业科技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竞争不利。二是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内容亟待全面升级,当前我国针对农业制定的法律法规内容偏重对动植物或珍稀品种的保护,忽视了对农业科技创新或产业加工的有效保护。三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相关产权问题执法力度不足,对农业科技创新技术保护能力差,科研成果很容易被盗取剽窃使用。四是农业科技工作者自身缺乏维权意识,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科技专利尚未形成有效回报机制,科研人员不能及时通过专利获得物质收益,导致其维权积极性、主动性不强。

农业科技创新的突破路径

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深化制度改革推动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创新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在深化制度改革中取得突破。首先,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协调政府与市场间的角色关系。政府要深化简政放权,加强宏观管理和顶层设计能力,做好农业科技创新环境营造、政策、资金保障等服务性工作。进一步扶持保障涉农企业创新地位,从税改、金融、保险补偿等方面推动人、财、物向涉农企业倾斜,有效调动农业科技资源。其次,要完善科技创新需要的农业供给机制,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间的契合点,通过技术推广转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从根本上解决科研经费和经济效益间的沟通难题。再次,要打破农业科技各部门区域间界限,落实创新一体化建设部署,尽早消除体制中的障碍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进程。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科技创新多元化。当前农业科研人才培养需要对农业科研人才与新型技术农民两类主体进行培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建设战略,优化人才结构布局,扩大农业科技人才总量,在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中注重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同时加大吸引海外人才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优化科研成果权益分配调动科研工作者积极性。全面开展创新文化建设,鼓励人才勇于创新研发,营造宽松民主的学术氛围,将农业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激发人才活力。加大对基层农村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和劳动技能培训教育,提高农民认识运用农业新科技成果能力,积极开发农业人力资源,全面提升农民技能素质,使他们成为懂科学、会技术的科技新农民。

组建由政府牵头,企业、社会机构有效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加强投入力度。首先,要由政府牵头,构建完善财政支持机制,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同时有计划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其次,要根据农业科技创新产品特点,促进建立投资市场化服务机制,拓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注入来源以市场化调动企业、社会、个人力量对农村科技创新产业投入力度,形成社会资金与政府投资互补局面。再次,政府要加快制定农村金融立法,增加农村金融支农力度,从而有效降低成本,实现适合农民多种形式的抵押贷款,让更多金融资本流向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优化科研经费,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用在“刀刃上”。

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倡导国际间交流合作,使本国相关农业知识产权法要与国际公约协调一致,让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自主技术在海外受到侵权时可依据国际公约进行维权,以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不受侵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不但要立足国内搞好农村产业建设,还要以开放的理念,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不断引进最新科技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掌握竞争主动权,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知识产权保护是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政府机构要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明确法律责权归属和科研成果利益分配,同时要完善奖励机制和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各行政部门协同工作效能,提高有关行政部门办事效率,有效激发科研人员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工作,提高人们维权意识,营造良好产权保护环境。

(作者为中共邢台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讲师)

【参考文献】

①张琳、吴家强、卢兵友:《我国传统农业科技创新思维的特点与启示》,《农业科技管理》,2018年第4期。

②刘振滨、郑逸芳:《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动力要素体系及运行模式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8年第2期。

③刘忠宇、赵桂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对外经贸》,2018年第4期。


上一篇:倡导人文服务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下一篇: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怎么补更合理
相关文章推荐

  • 美日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经验及启示
  • 高等农业院校人才精准化培养模式对大学生就业
  • 中西部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对策
  • 创新实践 教育为本 努力践行“寓教于演 以演
  •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努力方向
  • 河北省主要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 农业供给侧改革现状及策略
  • 人性在突破规范中创造
  •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失衡与调适
  • 战后诗评范式重建的努力—论《文艺复兴》的新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东北乡村振兴的基
  • 突破扶贫政策的执行瓶颈
  • 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怎么建
  • 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现实启迪
  • 突破绿色就业的瓶颈
  • 以“互联网+”突破政府治理创新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