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试论文化自信的底气与根源


2018-11-09    来源:新西部    作者:陈迪

【摘 要】 本文论述了文化自信的底气与根源,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发展历史决定它是中国文化自信之根,红色革命文化吐故纳新的特质决定它是中国文化自信之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它是中国文化自信之魂。 
  【关键词】 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族灵魂 
  文化自信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和讲话中反复提及、使用频率极高的热词,同时文化自信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发展前景拥有高度信心,并期待其能够激励本民族、社会和国家不断前行的直观感受和理性认知的综合心态。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发展历史决定它是中国文化自信之根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上,儒家与法家、道家、墨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荡,形成了中国文化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观,丰富了各个历史朝代人们的精神世界。从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看,其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儒家思想与中国历史其他思想是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这些学说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其次,儒家思想和其他学说都随着中国的历史迁移都不断变化与顺应其发展,都是按照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而不断创新;最后,儒家思想注重启蒙个人的思想与社会治理相结合,既重视个人发展,也顺应社会进步。所以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及在此基础上创立的儒家文化,在中国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当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生命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它的核心内容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内生动力。这些是最基本、也是最强大的文化内生动力,是中华民族在治理国家、尊重人民、顺应时代变化、干事创业、建立功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标志。 
  二、红色革命文化吐故纳新的特质决定它是中国文化自信之脉 
  中国革命文化吸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统一起来并付诸实践的最好见证。革命文化所弘扬的共产主义者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继承下来,具有继承时代精神的功能。革命文化所凸显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革命意识,有利于深化红色革命精神,具有弘扬时代精神的政治教育价值。充分挖掘和发扬革命文化的价值功能,继承革命文化基因,有利于巩固当前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以伟大的抗战精神为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反法西斯斗争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历经百年沧桑的崛起,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面对外强侵略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斗争精神与坚强毅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抗战精神”的概括不仅仅是为了缅怀和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做出贡献的英雄们,更重要的是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战力同心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中国近代革命历程就是一部革命斗争史,就是一部反对不公、反对剥削压迫、反对强取豪夺,謀求人民解放,追求民族独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斗争史。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打破封建制度的统治,到五四运动对新文化的追求,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再到反对蒋家王朝的解放战争,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苦抉择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革命斗争史本身就是一部凝聚中华民族革命文化精髓的创业史。革命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等。逐渐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革命文化精神。在谋求人民大众幸福生活的过程中,汲取了“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民为贵、君为轻”“君舟民水”的传统民本思想,逐渐形成了“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价值观,为摆脱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局面注入了崭新的理论资源。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它是中国文化自信之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与力量源泉,体现了社会判断是与非的价值标准。古语常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一种美德。 这不仅是一种个人道德,也是一种社会公德,这是个人的道德和社会公德的统一体。如果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并且没有一个没有回归的共识,那么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就不能前进。今天所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就集中反映了对国家繁荣昌盛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期盼,对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生活期待,对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生活状态的急切渴望。在社会价值层面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对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向往,对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的努力,对社会公平和正义要通过法治建设来维护和保障自身根本利益,实现对个人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期待。从公民个人价值准则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内涵作出了高度凝练。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涵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评估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四、结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延绵不断的发展历史、博大精深的精髓和气势磅礴的海内外影响决定它是中国文化自信之根。红色革命文化的破旧立新特质、内在要素和影响决定它是中国文化自信之脉。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人民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多样性与开放性特征决定它是中国文化自信之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辩证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进程中。 
  【参考文献】 
  [1] 尹俊.对提升文化软实力途径的初探[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4). 
  [2] 徐剑雄.论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中的作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01). 
  [3] 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下)[J].红旗文稿,2010(17). 
  【作者简介】 
  陈 迪(1985.11—)女,蒙古族,吉林前郭人,硕士,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政治学.
上一篇:浅谈诉讼调解的功能与方法 下一篇: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视阈下城市形象构建与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相关文章推荐

  • 中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策略研究
  • 探索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 从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看“归化”与“异化”翻译
  • 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台工作中的作用与路径研究
  • 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路径研究
  • 从习近平用典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专科学校《思想道德
  • 试论人民观的当代价值
  • 陕南挑花绣传承与发展策略
  • 核心期刊论文:新时代文化自信理论的形成和意
  • 核心期刊论文:“韩流”效应:韩国影像跨文化
  •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跨文化传播途径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意义研究
  • 和文化: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渊源
  • 贫困地区如何开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 乡村振兴中的文化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