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山东省社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2018-09-20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    作者:孙立军、魏翠芬

[提要] 以山东省供销合作社为例,介绍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给出农业规模化服务模式、龙头企业产业拓展融合模式、合作社产业拓展模式等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介绍山东省供销合作社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实践的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到一条破解农业困局、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 
  关键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山东省供销合作社 
  项目来源:山东经贸职业学院2017年院级科研课题:“山东农业‘新六产’带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供销社为例”(项目编号:YJKT2017201)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7月9日

一、研究背景


  三次产业融合就是以农业为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进行集约优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政策导向,同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发布,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等战略高度。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可以看出,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新六产”带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扶持、发展三次产业融合的纲领性文件,有效推动了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二、山东省供销合作社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经营服务网络体系完整,产业类别和经营主体丰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众多,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优势得天独厚。 
  山东省供销合作社在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第一产业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方式和手段,第二产业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第三产业创新流通方式和业态,形成了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经验。在具体实践中,积极构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将服务功能拓展延伸到农业各产业环节;大力构建全省现代流通服务体系,推进连锁经营、农超对接、批发市场建设和电子商务发展,构建起全省一张网;全面推进系统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实施产业化经营;强化组织支撑,构建“三控三乘六加一”双线运行机制。2017年,全省供销系统土地托管3,106万亩,完成测土配方施肥和飞防面积分别达2,975万亩、2,781万亩,形成农产品、农资、日用品、再生资源等经营服务网络全面延伸覆盖,电商交易额289.8亿元,受惠农民450多万户,农民增收32亿元。

三、山东省供销合作社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模式


  (一)农业规模化服务模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提,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三次产业融合提供了载体。山东省供销合作社近年来与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开展联合合作,通过产业联动、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以土地托管服务为切入点,形成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于一体的农业产业链条式服务新模式,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有效解决生产能力不足、二产企业不经济的问题。 
  土地流转属于重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农业机械投入及土地流转费用开支巨大,很多企业很难支撑大规模的土地流转。而土地托管解决了土地谁来种、如何种的问题,但农民毕竟是土地的主人,具有根深蒂固的“戀地”情结,企业的一些新农机、新农艺需要照顾农民传统的种植习惯,规模化服务带来的红利很难充分发挥出来,企业受制于仅仅是打工者的身份,很难充分体现经营主体的效益。在这种背景下,土地股份制合作很好地解决了土地流转费用的开支,在土地托管中实现了以我为主。泗水县亨泰供销农业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土地股份制合作,不仅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为企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土地股份制合作由村委负责牵头成立,农户自愿加入,企业负责经营。农户入股后经三方约束,无论收成好坏,保证给予农民700元/亩保底收益,企业在农户入股的土地上开展耕、种、管、收一体化经营,各服务环节实行成本价收费,经营土地产生的效益三方按3∶3∶4分配。对于企业来讲,国家首先给予每亩补贴125元,通过成立合作社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后,地方又给予企业每亩100元的种粮大户补贴,虽然给予农民每亩700元的保底收益,但仅补贴就补助了225元,实际开支每亩只有475元。小麦、玉米均按亩产1,200斤计算,每亩收益1200斤×(1.18+0.82)元/斤=2400元,加上补贴225元,扣除农户保底费用700元、农资及农机费用500元、村委组织正常开支80元,实际每亩可实现分红1,345元,这1,345元按3:3:4进行再分配。 
  (二)龙头企业产业拓展融合模式。供销合作社以土地托管为依托,以产销对接为手段,通过与社会资本联合,着力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民增收。企业产业拓展融合型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密切了三者利益链接,开展优质农产品订单生产和深加工,实现了三次产业深度融合,一方面为加工企业解决了农产品质量问题,免去了收购分拣等成本;另一方面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
高密市供销合作社依托山东望乡食品有限公司在粮食深加工上的龙头优势,立足阚家镇粮食种植规模大的产业实际,从服务规模化入手,组建了高密市望乡优质小麦专业种植合作社,引导小麦标准化种植。合作社共托管小麦2,000亩,带动459户农民种植小麦,并配套先进的机械化种植和采收,与传统小麦种植模式相比,仅通过社会化服务一项每亩就可为农民增收节支100元。 
  (三)合作社产业拓展模式。强化合作社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等方式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加二次分红方式让农户分享产业化经营带来的利润,注重现代科技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开展高产良种研发、标准化种植到烘干收储的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将产品深加工推向市场,以科技示范引领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诸城市天益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现有入社成员126户,种植粮食3,106亩,带动周边社区农民从事粮食种植710户,商品年销售1,400多万元。合作社积极与各级农业部门对接,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粮食丰产工程、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和山东省农科院小麦“两深一浅”栽培技术实验基地等3个项目;与山东农科院开展合作,组建了山东省第一家小麦种植方面的专业性博士工作站,建立了2,000亩小麦试验示范基地,配套建设为农服务中心,对种植小麦实现从良种繁育推到烘干储存的全程托管;与此同时,完善粮食托管服务链条,与佳士博食品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对托管的高品质小麦进行深加工,生产面粉、挂面、馒头、面包、小麦胚芽粉等产品,提高了粮食附加值和利润空间,实现了农业发展“接二连三”。 
  合作社通过构建“合作社+农户”联结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分配机制,社员土地入股,采取“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并把财政资金折股量化的方式,增加社员股份,使社员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中分享利润,享受到红利。通过政策引导,激励合作社成员按照市场需求在合作社统一指导下,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彻底解决了一家一户土地经营零散、劳动力不足、社会化服务难等问题,畅通了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合作社与标准化生产基地融合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尊考,周颖颖,刘鲁嘉.生产要素跨界集约 产业联动促“三农”发展——山东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5(5). 
  [2]郭晓杰.现代农村视域下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路径分析[J].商业时代,2014(5). 
  [3]梁立華.农村地区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及实施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6(8). 
  [4]孙立军,魏翠芬.山东省土地托管适度规模经营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4).
上一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难点剖析 下一篇:全球城市指标体系应用对上海的重要启示
相关文章推荐

  • 我国医药产业共性技术发展研究
  • 消费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 以党建集群引领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 创新发展视阈下的产业集群党建新实践
  • 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党建的县域探索
  • 关于加强产业集群党建的几点思考
  • 产业集群党组织建设的难点与实践取向
  • 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与党建工作创新
  • 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哪些“政策红利”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
  • 区域文化产业何以出新出彩
  • 建设富有干劲、闯劲、钻劲的产业工人队伍
  • 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判
  •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障碍及对策
  • 文化产业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变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