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来西亚华人普遍具有使用多种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有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本文主要对这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由此探讨马来西亚华人多语能力的养成对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启示。
[关键词]多种语言能力;国家教育政策;家庭语言环境;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TT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06- 0120- 03
凡是到过马来西亚的人,想必都会对当地华人的语言‘能力印象深刻。笔者在马来西亚T作了近两年,这期间也往往折服于当地华人在交谈过程中多种语言使用之间的无缝连接。对大多数当地华人而言,华语、英语、马来语是必备语种。除此之外,他们也能用广东话、福建话、潮州话、客家话,甚至是海南话等地方方言与人交流,有些人还能够听懂淡米尔语。而与华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国土上的马来西亚其他种族的人在这方面却逊色很多。占人口大多说的马来人除了会说马来语外,很多人甚至都不能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交谈。当地华人是天生具有超常的语言天赋还是环境使然呢?每每与当地华人谈及此话题,他们表现出来的往往不是自豪,而是有些许无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马来西亚华人的多种语言能力呢?
一、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多种语言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在全国的30多个种族中,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是人口最多的三个种族。其中,马来人约占67%,华人约占24%,印度人约占7%。马来人的母语为马来语,华人的母语为华语(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汉语标准语被称为华语),印度人的母语为淡米尔语。而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马来语为国语,是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由于其曾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原因,所以在马来西亚英语是各种族之间的通用语言,而华语是当地华人沟通的共同语,淡米尔语则主要用于印度裔人群之间的交流。
为了推行马来语,马来西亚政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尤其是在教育上致力于实现“单元化”语言目标,强化马来语的地位。
在小学阶段,占主体的国民小学(简称“国小”)以马来语为教学语言,即使是在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型华文小学(简称“华小”),马来文也是必修课,而且学时不能低于政府要求的时间。华小的学生如果马来文科目不及格,则不能升人中学。通常,华小的学生在完成6年的学业后,需要再学习一年的马来文才能升入国中。因此,虽然高达90%的华裔子弟在华小就读,但他们同时必须掌握马来语。另外,英语也是华小学生必修的第二语言。在三语并用的情况下,经过华小的六年教育,绝大多数华人子弟都掌握了华语、英語和马来语,并打下了用三语进行交流的基础。
马来西亚的中学教育以公立的国民中学(简称“国中”)为主,以半公立半私立的国民型中学为辅。国中以马来人学生为主,使用的教学语言为马来语;国民型中学以华人和印度人学生为主,马来语为主要教学语言,英语为必修的第二语言,华语和淡米尔语为选修课。除国中、国民型中学和一些国际学校及普通私立学校外,马来西亚目前有60所华文独立中学(简称“独中”)。独中以华语为主要教学语言,但马来语和英语为学生的必修科目,学生必须同时掌握这三种语文基础。虽然这增加了独中学生的课业负担,但也强化了学生们的三语能力。
在高等教育阶段,目前马来西亚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以华语为主要媒介语的大学。即使是在由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创办的三所最有影响力的大学(南方大学学院、新纪元学院和韩江学院)当中,也多以英语授课,而马来语也是必修课。
在政府大力推行马来语同时又不放弃英语,而且允许各民族保留自己语言的多元教育制度下,马来西亚华人在学校教育中就已经打下了华语、英语和马来语三种语言的坚实基础。
二、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
一个人使用的语言及所使用的语言数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大。如果家庭交流中有多语存在,则家庭成员掌握多种语言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马来西亚华人是指白明清至民国数百年间从中国迁徙到马来西亚的移民后代。他们的祖籍主要是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南方省份。
明朝时,郑和多次下西洋并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停留。一些华人便逐渐开始在马六甲定居,并与当地人通婚,从而受到了马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支新的民族——峇峇娘惹。他们的家庭语言主要是华语、英语和由华人方言(主要是闽南话)慢慢转变而来的夹杂着方言和马来语的峇峇娘惹语。
大量的华人迁移到马来西亚则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那时的华人到马来西亚主要是充当廉价劳工,做苦力,从事采矿或种植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华侨妇女也大量移民到马来西亚,并在此繁衍下来,形成了又一个新的群体——土生华人。
由于最初的华人移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使用标准华语的能力有限,而英语和马来语在当时只是通过学校教授,在中上层社会使用,所以他们之间主要用方言进行沟通。为了便于交流和相互帮助,相同籍贯、说相同方言的移民大多聚居在一起,从而逐渐形成了福建、广东、客家、潮州和海南五大方言群体。与这种生活方式相适应,早期华人移民的教育也在各聚居区内以各自的方言作为教学用语,主要在私塾和同乡会馆中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华人移民从事商业活动的越来越多,人口流动也不断增加,不同籍贯、不同方言区的男女通婚也随之越来越频繁,同一家庭中由此出现了不同的方言。另外,由于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新式学校的建立,接受正规教育的华人越来越多,华人移民在学校学到的语言也由方言转为华语、英语和马来语。因此,掌握华语和英语甚至是马来语的华人越来越多。受此影响,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交流中,华人所使用的语言种类增多,家庭用语的选择也日趋复杂。
以近三代华人家庭为例,祖父母辈大多出生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父母辈大多出生于六、七十年代,子女辈大多JH{生于八、九十年代。祖父母辈之间普遍使用方言进行交流,父母辈与祖父母辈进行交流时也主要采用祖父母辈的方言。父母辈如果来自同一个方言群体,他们之间通常也会用方言交流,如果来自不同的方言群体,则有可能一方采用另一方的方言或采用各自的方言;如果双方不具备对方的方言能力,则采用双方都掌握的方言或直接用华语或英语交流。父母辈兄弟姐妹之间的交流通常会采用祖父母辈的方言或华语。父母辈与子女辈之间进行交流时采用方言的比例会大大减少,更倾向于采用华语,甚至有些父母会有意识的采用英语以培养子女的英语应用能力。而子女辈与祖父母辈交流时会尽量使用祖父母辈的方言,有时夹杂华语。但与父母辈交流时,如果父母辈来自同一个方言群体,则会采用父母辈的方言,也会使用华语,有时也会夹杂着英语。如果父母辈来自不同的方言群体,子女辈与父母辈交流时则会更多地采用华语,有时也会采用父亲或母亲的方言,有时也会采用英语。与之不同的是,子女辈兄弟姐妹之间交流时会更多地采用华语或英语,如果用方言交流则更有可能采用当地的强势方言,如在吉隆坡和怡保,年轻人更倾向于喜欢用广东话,在槟城和马六甲,年轻人则更倾向于用福建话。
另外,由于现在很多城市华人家庭会雇佣说马来语的女佣帮忙做家务和带孩子,所以一些华人从小就会说马来语。
因此,家庭多语环境的熏陶为华人多语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练习的机会。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马来西亚,华人只用一种语言交流是行不通也是不可能的。
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前,华人的多语能力并不突出,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受家庭环境影响主要以方言和华语为主。当代华人的多语能力除了应该归功于马来西亚的语言教育政策之外,还应该归功于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马来西亚,虽然英语为通用语言,政府也允许各种族保留和使用本民族的语言,但由于马来语为国语,是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它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工作场合与华语和其他语言的地位是不同的。加之马来人在马来西亚的优势地位,马来人占据了政府的大部分职位,所以在政府部门,工作语言以马来语为主。即使是在其他工作场所,由于20世纪末期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的要求,企业必须雇佣一定比例的马来族职员,所以在同一个单位中既有华人员工又有马来人员工,也会有其他种族的员工。在多种族共同参与的工作场合,大家会尽可能的选用英语,但马来人更愿意选择马来语。为了交流的顺畅,华人在与马来人交流时也尽量选用马来语。另外,由于呈交给政府的所有文件必须以馬来文书写,单位的规章制度也要有马来文的版本,所以在T作场所,使用马来语是华人必备的一种语言技能。
以华文小学为例,虽然其教学媒介语为华语,华人老师和学生也占绝大多数,但华小在马来西亚的教育体制中属公立学校,政府会派完全不懂华语的人员充当华小的行政管理人员,而且学校的马来文老师也几乎甚至完全不懂华语。因此,在华小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华人老师之间相互交流时基本上用华语,非常熟悉的同事之间也会用方言;但与马来人老师交流时用马来语,有时夹杂着英语;有马来人老师参加的会议用语通常也是马来语。为了应对政府的检查,华小的教学材料基本上也是用马来文书写。
在工作场所,华人与马来人和华人交流时会选用不同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亦是如此:华人与马来人交流时多用马来语,即使是在马来餐馆点菜时也通常选用马来语,有时夹杂着英语;华人与华人交流时则视交流对象的籍贯或教育背景而选择使用方言、华语或英语。但华人与华人在选用方言交流时,并不一定采用双方或对方的方言,有时会选用本地区的强势方言。
所谓的强势方言也是社会环境所造就的。在马来西亚,福建籍贯的华人移民最多,从而形成了最大的方言群体,福建话也自然就成为了强势方言,特别是在福建人聚居的槟城和巴生。所以,一些在槟城的其他籍贯的华人也只说福建话,而不说自己的方言。
但在马来西亚,最强势的方言当属广东话。虽然广东人不是最大的方言群体,但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以广东话为媒介语的香港电影、电视和音乐风靡马来西亚,掀起了华人学说广东话的热潮,人们一时以说广东话为时尚。一直到现在,马来西亚很多电视台的节目仍然以广东话播出,这大大推动了广东话的普及。在首都吉隆坡,广东话的使用极为广泛,不是广东籍贯的华人大多也会说广东话。
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对人们在语言的习得和选择上也有很大的影响。
四、马来西亚华人多语能力养成的启示
马来西亚华人的多语能力经常为很多其他国家的人所羡慕,尤其是中国人。众所周知,欧洲国家的很多人能比较容易地掌握几种语言。比如,一个英国人在短时间内可以掌握法语、德语、荷兰语甚至是意大利语等。但对他们来说,学习汉语却是难于上青天。因此,汉语被欧美国家的语言达人们称作“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外国学生的表现也充分证明了他们的语言天赋很难在汉语上展现。造成这种现象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英语和大多数欧美国家的语言同属印欧语系( Indo - European Languages),它们之间无论是在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甚至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让他们在学习当中可以融会贯通,母语的负迁移作用相对较小。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Sino - Tibetan Langua-ges),它与印欧语系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印欧语系中使用最广泛的英语为例,构成一个英语单词的字母既表音又表意,而汉语表音的拼音系统和表意的汉字系统在欧美国家的人看来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系统。另外,汉语中的四个基本声调和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的现象以及纷繁复杂的量词已让他们头疼不已,更不用说以虚词和语序作为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的语法了。汉语与英语的巨大差别造成了他们学习汉语的最大障碍。
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中国人学习英语困难重重的原因了。
然而就是这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却是马来西亚华人掌握的最基本的两种语言,同时他们还掌握了属于另外一个语系——南岛语系的马来语。如前所述,并不是马来西亚华人具有超常的语言天赋,他们的多种语言能力是多语环境的产物,更重要的是,掌握多种语言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交往甚至是生存的必需。
反观中国的英语教育,虽然现在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英语就已经成为了必修课,但英语学习主要还是局限在课堂上。课堂之外,大家既没有使用英语的环境,也没有使用英语的必需。中国虽然地域广阔,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方言,但从1956年开始推广普通话以来,到现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大江南北的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基本上都可以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现在的年轻人能说自己家乡方言的已为数不多,更不用说英语了。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国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即便如此,人们对于英语的需求也是暂时性的。况且,对世界上很多国家来说,中国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市场,中国人是一个颇具潜力的消费群体,各国正在掀起“汉语热”,以满足中国游客的需要,从而使中国人在国外都有了宾至如归的亲切感,甚至还会油然而生一股说汉语的优越感。因此,是否掌握英语对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是没有多大影响的。
换句话说,大多数中国人,包括学生,并没有学习英语的迫切需要。很多学生学英语只是为考试而学,但求考试及格,其目的并不是真正掌握这门外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学习一门与自己的母语截然不同的语言更是一个既枯燥又艰难的挑战。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我们学习的最强推动力,但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培养一大批人对于不是真心喜欢的事情的兴趣需要更长的时间与耐心,并辅以科学的手段。因此,对于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在培養他们对英语的兴趣的同时,恐怕更重要的是尽可能的创设学习英语的环境,并要让他们意识到英语的实用价值,真正激发他们内心学习英语的动力和自我鞭策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尽量提高目的语的输入与输出,要以培养学生用英语沟通交流的能力为主,鼓励他们张开嘴巴多说,用课本上的单词、词组和句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加深理解,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老师讲解单词和语法知识或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上。在课外,除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多读、多听、多练习外,老师也要尽其所能提供充足的第一手视听资料,并进行相应的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从而使课外学习更有成效。
五、结语
总之,马来西亚特殊的语言教育政策,特殊的种族构成以及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其多语并存的语言环境,也造就了华人的多语能力。语言的习得有其方法和规律,它离不开环境的熏陶,更离不开社会需要这一主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洪丽芬.马来西亚华人和语言[J].八桂侨刊,2005(4):69 -73.
[2]胡春艳,周聿峨.马来西亚华人家庭语言的转变[J].东南亚纵横,2009(12):83 -86.
[3]洪丽芬.马来西亚华人家庭语言的转变[J].东南亚研究,2010(3):74 - 84.
[4]王焕芝,洪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政策的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91 -195.
[5]梁悦悦.华语电视在马来西亚:市场竞争与社会整合[J].东南亚研究,2014(4):93 -99.
[6]钱伟.变革中的马来西亚华人高等教育[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7(2):76 -81.
上一篇:“一带一路”视域下丹噶尔古城旅游资源开发SWOT分析
下一篇:西安市科技型特色小镇发展研究
相关文章推荐
主页 > 论文欣赏 >
马来西亚华人的多种语言能力探析及启示
2018-05-29 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作者:牟瑛;陈明辉
Copyright© 2011 - 2019 雅诗论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13941号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