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网络时代的必然要求。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具有积极地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06-0067- 02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期,新事物不断涌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刻影响,而网络的普及更使这种影响得以无限放大。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把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已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伦理基础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通过规范化教育手段,利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网络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网络道德教育主客体,网络道德教育环境,网络道德教育载体等。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素养。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第一,网络的快速发展及信息参与的大众化。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iNIC)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7. 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 7%,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手机网民规模达7. 24亿。手机上网主导地位强化,上网更加方便,形式更加多样。全新的信息传播交流平台逐渐兴起,其中以QQ、微博、微信为核心的信息平台发展势头最为强劲。媒介内容通过报纸、手机、网站等不同的媒介形态得以迅速传播。新媒体环境打破了传统的信息表达方式,信息传播模式由单向传播变成了双向传播,人们通过手机就可以相互传播信息。普通人既是出版发行人,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互动,不受时空局限。
第二、适应大学生自身特点的需要。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对是非的分辨能力较弱。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导致了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各种不健康信息充斥网络,容易导致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失范。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容易导致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降低、行为缺乏责任感,网络道德意识减弱,从而做出有悖伦理道德的行为。同时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西方反华势力不断通过网络传播各种蛊惑信息,侵蚀大学生的思想,企图通过向大学生灌输西方价值理念,来取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对这些情况,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伦理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来教育引导大学生,使其正确认识道德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坚定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素养。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具有其鲜明的特征,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认为:(1)道德具有客观性。道德产生于人的道德实践,全部道德理论只能从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中、从人和人之间的现实关系中获得。“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2)道德具有阶级性。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强调,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都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3)道德具有历史性。任何道德都是历史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超时代的,道德是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范畴,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根据经济基础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4)道德具有能动性。道德虽然由经济基础决定,但并不是简单的随经济基础而变化,它会超前或者落后于经济基础,并对经济基础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我们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伦理基。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
网络时代,使得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网络拓宽了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是丰富的信息资源。但也使传统的德育方式受到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信息主导地位下降,网络的开放性和隐蔽性,导致大学生网络言行缺乏相应的约束。
(一)传统的道育方式受到冲击。网络具有隐蔽性、开放性、价值多元性的特点,特别是手机网络的广泛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实现了瞬时传播,这种特征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多渠道的。那种想单方面通过消除不良信息,宣传正面信息以达到德育教育目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实需要。有时开展了很长时间的德育工作才使大学生树立的正确观念,一个网络消极信息就可能使其归为零。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信息主导地位下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思政工作者掌握信息主动权,处于信息优势的地位。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知识和个人魅力容易获得学生的好感,从而树立起威信,得到学生的尊重,使得思政工作能按照既定目标开展。但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拓宽了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课堂宣讲已不是大学生获得信息的唯一渠道;与此同时,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完备的网络知识,对网络信息的把控和引导往往缺乏有效手段。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存在失范现象。大学生正处于價值观的重要形成期,求知欲强烈,但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凭借他们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价值分析能力不足以对通过网络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正确梳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隐蔽性,导致大学生网络言行缺乏相应的约束,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能力降低,道德意识淡薄;网络具有的虚拟性,使得一部分学生沉浸其中,对现实的人际交往和关系缺乏兴趣,产生了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情感错位,久而久之会导致其人格的缺陷和网络行为的失控。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式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出现是因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网络相关伦理不能很好适应这一发展导致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在网络道德领域的具体体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指导,积极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已显得尤为重要。
(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模式。道德产生于人的道德实践,全部道德理论只能从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中、从人和人之间的现实关系中获得,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在传统的网络道德教育模式中,以教育者单方面理论灌输为主,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广泛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寓理论于实践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才能使教育效果更加明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网络道德教育模式首先倡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指导地位,广泛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国革命道德教育等道德理论教育,使大学生在理论上对道德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对道德的本质、功能与作用有更全面的理解。其次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活动,通過开展道德模范进校园活动,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各类以网络道德为主题的征文、研讨会、辩论赛等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道德教育的学习实践中,使网络道德规范真正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行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模式。道德具有能动性。它会超前或者落后于经济基础,并对经济基础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观点看,道德的滞后性有着深刻的心理原因。人的心理和人格同具体行为密切相关,人格是人的心理特质,并通过人的行为举止等习惯表现出来,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对人的行为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往往更加关注外在的道德教育和行为管理,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的培养这一内部因素。行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就是要把“外部”教育与“内部”教育结合起来。该模式首先要注重道德教育和行为管理,通过道德理论宣讲使网络道德被广泛认知,通过道德实践活动使道德理论得以践行、通过改变教育方法使网络道德教育更加适应实际需要,通过加强网络监管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性。其次要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的培养,帮助大学生养成阳光的心理和树立完善的人格。通过培养谦敬礼让、克骄防矜、言行一致、恪守诚信的品质,引导大学生不断克服骄傲,冲动等不良行为习惯,锤炼坚强意志和受挫耐能力,正确对待逆境与顺境。
(三)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相结合的模式。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总是和科学技术密切联系的,正如恩格斯所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次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态”。道德具有历史性,是具体的,是根据经济基础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内容,应根据时代的需要而调整,在高校“两课”体系中添加网络道德教育内容或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并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积极利用新媒体,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把课堂上的网络道德教育教学与课下利用网络开展教育引导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课堂教育的延伸。要创办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思政T作者要通过校园网、QQ、微信、微博等网络载体开展网上网络道德教育,进行网上师生互动式讨论与交流,及时解答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校园网络管理部门应实时加强网络监管,加强网络舆情监督,对违反网络道德的不良行为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95后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下一篇:基于大数据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研究
相关文章推荐
主页 > 论文欣赏 >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研究
2018-05-29 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作者:刘磊
Copyright© 2011 - 2019 雅诗论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13941号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