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基于互联网+环境的高职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究


2018-05-28    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作者:沈坤

[摘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而其内部的科研成果实际上就是从另一个角度代表着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因此利用提升科研质量的手段来带动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有着绝对的切实作用。而目前,国家正处在实现互联网+的整体融合环境中,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在提升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联系“互联网+”的宏观思维,利用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双重提升,带动整个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成本精化输出、财务有效输出,直至完成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创新、实际、有价值的宏观目标。 
  [关键词]互联网+;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06-0018- 03 
  引 言 
  在高职院校中,科研管理是决定学校学术水平和科研价值的重要衡量内容,一般当高职院校内部的科研平台具有实际管理价值,同时有着充分完善的管理机制时,就说明该高职院校所开展的科研项目是具有深入研究和市场价值的。而目前在高职院校中的科研管理却明显呈现出管理失调”的现象。对此,相关教研管理人员认为,适当将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与“互联网+”环境融合,能够通过信息化、高效化的管理方式,有效提升整个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系统结构的实际质量和速率。因此下文就将以“互联网+”作为内在环境,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简单探究。 
  一、“互联网+”环境为高职科研管理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互联网+”环境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提出了创新提升的要求 
  1.应转变管理方式,破除现有单一管理形态 
  “互联网+”属于一种文化交互形式的表现体,相比于“合作”的定位解释,“互联网+”的行为模式更加贴合“融合”。因此当互联网+模式被应用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内容中时,其机制结构的特殊性就会带动科研管理的固有形态。传统的高职科研管理就是单纯的以稳抓学术质量为主,但在互联网+环境下,学术虽然仍旧占据科研管理的中心位置,但若要发挥互联网+的实际作用,高职院校管理方就必然要将经济价值、教师能力、发展态势等各种必要层面均加入到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结构中,如此才能够在市场中和内在学术方向,都能够保有其实际的价值意义。 
  2.可促进提升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有效性 
  科研管理虽然比较注重于对外和对内的稳定发展,但在发展和市场操作的过程中,科研管理也同样需要与大量的信息内容作以接触和传输。而互联网+环境下,各个节点对于信息输送的效率和质量都有着极高的速率要求。因此为了配合互联网+环境的宏观需求,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团队就必然要针对技术储备、人才储备、资料储备的方面不断进行量化和高效信息化的处理,如此才能够将外置的信息化处理方法真正做到与内部资源量数吻合,达到切实条件下的“有效”应用。 
  3.要求科研管理必须“走出”校园 
  “互联网+”的实际意义在于融合,因此高职院校在将科研管理信息化加以建设的过程中,就不能够继续照本宣科,要明确“互联网+”所代表的融合意义。要不断将自身带入到外部环境中,与社会融合、与市场融合、与其他高职院校的科研结果和管理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利用增加社会资源载体的方式,为本校科研成果和发展路途建设出更加广阔和更具前瞻性的发展之路。 
  (二)“互联网+”环境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带来的发展机遇 
  1.“互联网+”环境能够有效扩大科研管理的外部交流渠道 
  “互联网+”结构中优势最为明显的就是沟通渠道的扩大。首先互联网时代,各个科研场所和官方进行交流沟通的环境都不再受到直观的限制,因此当高职院校有意对自身资源加以有效运作时,联络外部整合渠道的方式就必然要比传统渠道多。而互联网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大量的可用信息资源,当高职院校科研方向的研究人员有意采集外部信息加以对比时,也能够通过互联网精准的获取更加丰富的研究资源,进而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科学性价值。 
  2.“互聯网+”环境可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加智能化的管理技术 
  “互联网+”实际上更像是一个技术层面的整合交流平台,而其智能化的特殊交流形态,使其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实际内容有效结合后,能够有效减缓人力技术对科研管理造成的效率落后、质量落后等现象。但同时“互联网+”又并不代表着完全使用互联网技术代替人工行动。因此其实际的优势作用就是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团队的人工力量加以稳定和高质量的智能管理技术辅助。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意义分析 
  科研管理信息化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各种信息资源,使信息的发布、资料的下载、项目的申报和审核等环节网络化、公开化、透明化。将管理业务标准化、报表文件统一化、数据资料完整化,简化了办事程序,加速了管理信息的交流,减少了工作量,节约了时间,节省了人力物力,更可以方便地实现科学研究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之间的互动,也可将科研管理T作者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可以把主要精神放在对管理信息的科学统计分析、项目的申报、管理、成果的转化等科研决策上来,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效率和层次。 
  三、高职院校内部科研管理现存的运行问题 
  (一)高职院校内的科研资源管理任务繁重、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共享 
  目前可能因管理观念或其他方面的因素,使得高职院校内部的科研管理仍旧在依靠以人T管理作为核心的管理方法。而人力管理虽然在灵活度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考虑到目前高职院校内部科研方向和资源的日益增多的状况,单纯依靠人力资源进行持续管理明显不利于高职院校内部科研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目前高职院校内部多数的科研资源资料也都是在以实体的书面资源作为主形式进行交流,这便更加突出了人力管理在行为限度和实际效果方面的弱项现状。在这类现象长期发展的状况下,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之间很难做到高效的、精准的科研以及学术交流。且高职院校内科研相关的资料越多,相关的未解决管理工作也就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多。当处理效率不断下降时,高职院校内部可共用的科研管理资源也就失去了高效共享的正确途径。
(二)科研管理信息的利用率并未达到应需水平 
  在当今时代,多数高职院校都已經将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到了常规工作中,但从其应用的区域范围来看,多数教研人员都还将计算机技术作为辅助日常工作的简单工具。只将计算机和互联网T具应用到处理资料、编辑资料和网络查询等工作内容中。而在高职院校的科研部门中,应用属于部门和学校内部的科研管理系统或平台,才能正确应用“互联网+”思维的方式。因此对于多数的高职科研管理部门来说,有无先进的计算机设备都不会对其现有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产生过多的影响。同时,传统的科研管理工作方式也并未得到充分的信息化构建加持,总体而言,高职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实现程度明显并未达到“互联网+”思维和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水平中。 
  (三)高职院校内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较低 
  科研管理虽然不涉及到长期的教学活动,但考虑到科研质量能够对整个高职院校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科研管理的主要工作团队仍然需要高质量的人才作为支撑。但目前因高职院校的业务重点多为培养学生,因此校方在编排教职人员时,就会有意的将高技能、高素质的人员编配到教学部门中。而在编排科研管理相关的人才配置时,就常常会认为科研管理的业务内容属于二级重点内容,不注重对其管理团队的专业性选拔与核查。故多数现存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团队中的人员,几乎有30%的比重都为非科研管理相关专业的人员。而这些人在整个的科研管理活动中,基本无法有效对应行政工作,只能负责简单的文件传递等小型工作,且工作质量上的不协调也突生了许多人员波动的现象。因此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团队综合专业性低、人员结构变动强度大,就是其现存的重要运行问题。 
  四、基于“互联网+”环境的高职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以健全体制结构为入手点,强化“互联网+”融合思维的安全管理特征 
  信息化的建设需要相关管理人员通过建立完善健全的管理体制作为基础辅助。尤其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有着一定的学术性特征,一旦管理过程中疏于对价值性学术资源的管理,就极易在互联网的复杂环境中产生负面的作用。因此在完成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充分结合互联网+的融合思维,充分将管理工作的既定程序、管理业务的标准结构和文件资料的管理习惯等重要内容,融合到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体制结构中。通过层层密切监管,有效规避整个高职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性和安全性特征。 
  在完善整体的科研管理体制后,管理团队的信息化负责人要高度利用科研管理的现有信息系统,有效将核心的管理内容进行分类和标正。尤其对于一些具有年代性和历史性价值特征的科研资料,相关管理人员就必须要将这类资料及其实际内容也添加到管理体制的内容结构中。要在建设信息化管理全套装置的前提下,通过条文规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管理方式、管理尺度、备份方式、备份时间、骇客防范、蠕虫病毒防范等内容。一定要保证能够在体制内部将所有的管理内容尽数完善,在结合互联网思维的同时也能充分保护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特征。 
  (二)以构建信息化平台系统为核心,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信息化技术的构建中,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可以从两个角度中人手。 
  其一是面向直面管理的网页版部门网站。一般而言网页和网站形态的信息化技术建设成本较低,维修成本和修补成本也同样处在比较容易调度的状态中。但部门网站因其实际的存在特征,使其基本只能够做一些宣发类、申报类的简单流动型信息T作。例如,当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建立属于校内管理部门的宣发网站后,就能通过网站对科研信息和校内科学研究动态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分析。同时就目前网站的可选资源来看,科研管理团队也可以利用网站来做到一些简单的文件下载和政策法规的宣布。在必要的时间阶段内,科研网站也要能够支持线上交流和线上发报,为相关人员提供项目申报、网上管理、结题管理、成果分析、成果鉴定等重要行为内容。 
  其二是面向高职院校内部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内部需要能够供给资源存放和资源调取的专用板块。同时为了保证高职院校内部科研资源的唯一性和安全性特征,也要求信息管理系统内部包含身份验证和权力验证的安全鉴定类别功能。对于内部核心资料,应该限定只有具有高级管理者身份或项目主负责人身份才能准予进入。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内部也应该置有两个板块,一是可供辅助常规科研管理工作的辅助板块。二是能够负责监督网上申报流程和进度的外网板块。如此一来,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就能够做到联系内外的功能内容,真正实现“互联网+”环境下的科研管理“走出去”效果。 
  (三)以提升管理团队专业素质为辅助,全方位提升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用度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科研管理团队也要意识到重塑信息化建设实际上仍然是为了提升科研管理的服务效果。因此相关团队在建设信息化的过程中,就要对管理团队的内部人员结构进行充分的筛选。首先,管理团队的成员需要具有实际的科研管理专业经验。其次,团队内部成员必须具有熟练的计算机管理技术。对于整个团队计算机技术皆处在被动条件的情况中,校方需要组织专门的计算机操作和基本技能学习班,对整个科研管理团队进行计算机基础性的培训。不要求整体拥有编程、创建等高强度能力,整体基本学会编辑网站、管理网站即可。最后,要注重将信息化科研管理系统和网站切实宣传到教师层面中去,要迅速的辅助教师提升自身科研信息化水平,争取以整体为主,将全数教师人员均融入到“互联网+”的科研思维中去。 
  同时除了基本的信息化管理和技能外,高职院校若要在“互联网+”环境下完善整个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质量,也应该从丰富团队人员的科研相关管理办法的层面加以维系。例如一些有关科研科技的法律政策、科研项目经费的来源和释出、项目成果招标等内容,就需要科研管理团队人员不断以互联网作为媒介,对现有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知识进行充分更新。同时为了保证整个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和实用度作用,还需要校方在保证科研管理团队计算机使用效果的基础上,也对计算机专业人员进行有质量的招募,务必要使用提升自身科技力度水平的方式,减少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网站中产生的病毒、骇客入侵、管理不当等事件的发生概率。 
  结语 
  在互联网+环境下,几乎所有的行业都能够充分借助互联网的特殊属性,对自身业务发展做出相应的推动举措。因此建立在互联网和计算机基础上的高职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同样能够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方式,充分调动校内科研资源的可用性特征,同时也能利用计算机技术的有效性来以正面角度完善核心资料的安全性特征。因此综上文所述,基于互联网+环境的高职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绝对的价值属性。 
  参考文献: 
  [1]董晨妍.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6,25(5). 
  [2]梅恺.基于数字化校园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2). 
  [3]曹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思考[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2). 
  [4]蒋学.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职教通讯,2015(5):35 -38.
上一篇:刍议精准帮扶视野下大学生基层就业指导 下一篇: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与实践
相关文章推荐

  •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明交流互鉴—基于数字时代
  • 什么是农民眼中的美好生活 ——基于乡村振兴
  • 侗族传统手工艺在地方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应用现
  • 大学生压力应对特征研究—基于“雨中人”绘画
  • 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 关于“以马克思主义为业”的几点思考—基于一
  • 基于设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
  • “互联网+”:让思政理论课活起来
  •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基于自媒体网络环境
  • 基于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分析
  • 医疗合同违约责任中非财产责任的适用
  • 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研究
  • 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谈民商法与经济法的价值取
  • “互联网+”模式下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 “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