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历代小学类著述与《山海经》研究平议


2018-05-24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作者:袁艳秋

摘 要:历代小学类著述在论述文字之际,对《山海经》及郭璞注文多有征引及讨论,将这一部分资料汇集起来,对《山海经》的文本完善及名物训释等方面皆有所助益,今试以《说文解字注》、《广雅疏证》等九部著作为例,对此略加说明。 
  关键词:小学类著述 山海经 校勘 训诂 
  《山海经》名物众多,其同时代及其后的小学著述在创作之时,往往对其有所参照;而郭璞注简约近古,后世小学类著述对该注也多有征引。因此,将历代小学类著述中所存的相关资料集中起来,合理利用,对《山海经》研究特别是《山海经》之校勘、注释大有裨益。今就《说文解字注》[1]《广雅疏证》[2]《尔雅义疏》[3]《方言笺疏》[4]《小尔雅集释》[5]《大广益会玉篇》[6]《广韵》[7]《韵补》[8]《经传释词》[9]九部小学类著述对《山海经》①及相关郭注的引述次数统计为下表②: 
  而据上表数据,表中各类小学类著述引述《山海经》及郭注(记其重复)约有595 次,其中保存的文本资料,正可与今本《山海经》互为对照,而其中的相关阐释,又可供《山海经》名物训释之资。 
  一、历代小学类著述与《山海经》文本勘正 
  文献经传抄、刻印、排印等都会出现错误,而《山海经》久经流传,更是谬误极多。通过对小学类著述中所存《山海经》及郭注引文以及小学家相关论述的考察,对《山海经》文本的讹、脱、衍、倒等问题,都能有所勘正。兹略举几例于此。 
  1.臷戜 
  《海外南经》云:“臷国在其(三苗国)东。”郝懿行疏云:“臷疑当为,见《说文》(十)。《玉篇》作戜,云:‘戜,国名也,在三苗东。’本此。”[10]236 
  按:《广韵》云:“戜,国名,在三苗国东,出《山海经》。”[7]473《说文·戈部》有“戜”字,段玉裁注云:“《山海经》‘戜国’、‘戜民国’今讹作‘臷’。”[1]631故,“臷”疑为“戜”字之误。 
  2.《大荒西经》云:“(夏后)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仭,开焉得始歌《九招》。”[10]473 
  按:王引之《经传释词》引《山海经》为“开焉始得歌《九招》。”其注曰:“今本始字在得字下,亦后人不晓文义而妄乙之。”又云:“言于是始得歌《九招》也。”[9]22据王氏之意,“焉始”在古书中多连用,意为“于是始”。其说颇有理据,“得”、“始”或为倒文。 
  3.《中山经》云:“渠猪之水”,“多豪鱼”,“赤喙尾赤羽”。[10]142 
  按:此文义不通。《广韵》引《山海经》云:“渠猪之山,多豪鱼,赤尾赤喙有羽。”[7]135《广韵》引文文义通顺,依据《广韵》则“尾赤”应作“赤尾”,顺序颠倒且羽之前脱“有”字。袁珂注录有《太平御览》引文之异文,与此小异。[10]143 
  4.《大荒南经》之“宋山”,“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10]430 
  按:《广韵》云:“《山海经》曰:黄帝杀蚩尤,弃其桎梏变为枫,木脂入地,千年化为虎魄。”[7]6《山海经》之叙述重复累赘,文气不顺。疑“枫木”、“是为枫木”其一为衍文;而“木脂入地,千年化为虎魄”则可能为《山海经》之脱文。 
  二、历代小学类著述与《山海经》异文、逸文摭拾 
  上文主要论及小学类著述所存《山海经》引文及其阐释对今本《山海经》疑误之处的勘正作用。此外,部分小学类著述中所存《山海经》引文虽今本《山海经》相异,未能论断是非,但存其异文,也有益于对《山海经》古本的认识。如以下两例: 
  1.《北山经》云:“于毋逢之山,其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10]119 
  按:《说文》云:“劦,同力也,从三力。《山海经》曰:‘惟号之山,其风若劦。’”段玉裁注引《山海经》与及郭注与今本同,其下按语云:“郭本与许所据不同。”[1]701《玉篇》亦云:“劦,同力也。《山海经》云:‘惟号之山,其风若劦急也。’”[6]38《玉篇》、《说文》引文同,《玉篇》或以《说文》为據;或《说文》、《玉篇》所据《山海经》底本同,而与郭璞所见《山海经》异,未知孰是孰非,可两存之。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已注明此条异文。 
  2.《东山经》之“太山”“有兽焉”,“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10]139 
  按:《广韵》引《山海经》作“见则有兵役”[7]340,与今本异,可为今本之补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也有注明此条异文。 
  小学类著述中所载《山海经》引文有部分条目已不见于今本《山海经》,疑为古《山海经》之逸文。将这部分资料辑录起来,也可促进《山海经》全貌的恢复。兹略举几条逸文于此: 
  1.《广韵》云:“獛,獛铅,南极之夷,尾长数寸,巢居山林。出《山海经》。” [7] 432 
  2.《广韵》云:“,木名。《山海经》云:‘煮其汁味甘可为酒’。” [7] 309 
  3.《广韵》云:“ ,鸟名。似枭人面,山居,所经国国必亡。出《山海经》。” [7] 334 
  4.《玉篇》云:“鲎,胡遘切。《山海经》云:形如车,文青黑色,十二足,长五六尺,似蟹,雌常负雄,渔者取之必得其双,子如麻子,南人为酱。”[6] 116《广韵》引为“郭璞注《山海经》云” [7]417 ,未注音,其余皆与《玉篇》同。 
  5.《说文解字注》引《论衡》所引《山海经》曰:“度朔山二神,主阅领万鬼。鬼之恶害人者,执以苇索,而用飤虎。” [7] 617 
  以上五条保存于小学类著述中的《山海经》引文,不见于今本《山海经》,其或为古本《山海经》遗文。《尔雅·释地》载有“南至于濮铅” [3] 844之文,郝懿行疏释该句时引用到上述第一条引文,并出校语曰:“今《经》无。” [3]845其又引用《逸周书·王会篇》之文:“伊尹《四方令》:正南,百濮。”并判断“‘濮铅’亦可单言‘濮’也。”[3]845据《广韵》知“獛铅”为南夷,此正与《尔雅》及郝注相符,“獛铅”应该属于“濮”族。然而,郝懿行之时《山海经》已不载“獛铅”之文,他也未能判断《广韵》引文出自何本《山海经》。
三、历代小学类著述与《山海经》名物训释 
  《山海经》名物众多,颇难阅读,而小学类著述对《山海经》名物的相关讨论,可以为《山海经》名物训释提供参考。今主要通过论述小学类著述在纠正郭注错谬及补充郭注不足两方面的意义,借以发明其对《山海经》文本注释的意义,以求举一隅而反三隅。兹亦略为列举: 
  1.瘅 
  《西山经·翼望之山》有兽名讙,“服之已瘅”[10] 67,郭璞云:“(瘅),黄瘅病也;音旦。”[10] 68 
  按:《说文》云:“瘅,劳病也。” [1] 351 “疸,黄病也。”[1]351段玉裁注“瘅”字云:“《大雅》‘下民卒瘅’,《释诂》、《毛传》皆云:‘瘅,病也。’《小雅》‘哀我瘅人’,《释诂》、《毛传》曰:‘瘅,劳也。’许合云劳病……瘅与疸音同而义别。如郭注《山海经》,师古注《汉书》皆云‘瘅,黄病。’王砅注《素问》‘黄疸’云:‘疸,劳也。’则二字互相假而淆惑矣。” [1]351段玉裁注“疸”字云:“《素问》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黄疸。’” [1]351据段玉裁注,则《西山经》之“瘅”应释为“劳病”,郭注误。郝氏《笺疏》将并存《说文》、郭注,而袁珂《校注》只存郭注。然而,段玉裁之辨正较有理据,或应依《说文》,释“瘅”为“劳病”。 
  2.鹖 
  《中次二经》之“煇诸之山”,“其鸟多鶡。”郭璞注云:“似雉而大青色,有毛,勇,健斗,死乃止;音曷,出上党也。” [11] 159 
  按:《说文》云:“鹖,似雉,出上党。” [1] 155其后又云:“,雀也,似鹖而青,出羌中。”[1] 156未点明“鹖”的颜色。段玉裁注“鹖”字云:“鹖者,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又云:“徐广曰:‘鹖似黑雉,出于上党。’”[1] 156而其注“”时,引《颜氏家训》云:“鹖出上党,数曾见之,色并黄黑。”又引颜师古言:“鹖者,色黑,出上党。”[1] 156依据段玉裁引文,“鹖”为黑色。郭璞或误将“鹖”、“”混而为一,郝懿行《笺疏》及袁珂《校注》皆承郭璞原注之误。 
  3.猛豹、 
  《西山经》“南山”,“兽多猛豹”,郭璞云:“猛豹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能食蛇,食铜铁,出蜀中。豹或作虎。” [10] 32 
  《中山经》之“崃山”,郭注有云:“卭来山”,“出,似熊而黒白驳,亦食铜铁也。” [11]208 
  按:《说文》云:“貘,似熊而黄黑色,出蜀中。”段注曰:“即诸书所谓食铁之兽也,见《尔雅》、《上林赋》、《蜀都赋注》、《后汉书》。《尔雅》谓之‘白豹’,《山海经》谓之‘猛豹’。今四川川东有此兽 。”[1]4 57《尔雅》云:“貘,白豹”,郭璞注云:“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能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皮辟湿。”[3] 1277郝疏云:“《释文》引《字林》云‘似熊而白黄,出蜀郡’……《后汉书·西南夷传》:‘哀劳夷出貊兽。’李贤注引《南中八郡志》云:‘貊大如驴,状颇似熊,多力,食铁,所触无不拉。’郭璞注《中山经·崃山》云:‘卭来山,出,似熊而黒白驳,亦食铜铁。’然则与貊、与貘、与獏并字异而音同,声转为猛……此则‘猛豹’即‘貘豹’。而云‘出蜀中’,南山、崃山皆蜀地也。”[3]1277郝氏《笺疏》主要依据《说文》、《尔雅》及其他文献资料判断“猛豹”及“”。而根据郝《疏》、段《注》的討论推断,蜀地之“猛豹”、“”或即为今之大熊猫。 
  4.川 
  《北山经》之“伦山”,“有兽焉,其状如麋,其川在尾上。”郭璞注云:“川,窍也。”[10]117-118 
  按:《尔雅·释兽》有云:“白州,驠。”郭注曰:“州,窍。”郝疏有云:“《北山经》云:伦山有兽如麋,‘其川在尾上’。郭注‘川,窍也。’是‘川’即‘州’字。”[3]1321《说文》曰:“驠,马白州也。”段注云:“《山海经》曰:乾山④有兽,‘其州在尾上’。今本伪作‘川’。”[1]463而《广雅》云:“臗、尻、州、?,臀也。”王念孙注有云:“‘《尔雅·释畜》:‘马白州,驠。’《北山经》:‘伦山有兽焉,其州在尾上。’郭注并云:‘州,窍也。’《内则》:‘鳖去醜’,郑注云:‘醜,谓鳖窍也。’醜与州声近而意同,豚与州声亦相近。”[2]205 
  据《说文解字注》、《尔雅义疏》等的相关论述,《山海经》“其川在尾上”之“川”为“州”字之误。以上关于“州”的释义,可分为“臀”(臀部)、“窍”(肛门)两种。联系《山海经》“其川(州)在尾上”之形容,则郭璞释为“窍”,比较恰当;至于“白州,驠”,则释为“臀”较为恰当。 
  上文主要就历代小学类著述对《山海经》文本完善及名物训释方面的意义进行了探讨,然而小学类著述对《山海经》研究的意义并不限于此。其所载对昆仑虚、霍山、并封、?等名物的相关论述亦可为《山海经》命名法研究提供资料。而其对泑泽、嶓冢的论述,则可为《山海经》之地理研究提供线索。由于篇幅所限,兹不赘述,今只稍述皮毛,期有抛砖引玉之效。 
  注释 
  ① 论文所引《山海经》及郭注相关文字,主要以巴蜀书社1993年版的《山海经校注》 为据,另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山海经笺疏补校》对《校注》未存的相关材料进行补充. 
  ② 表格统计数据仅针对文本中对引文出处有明确交代的部分》. 
  ③ 《韵补》一书中引用郭璞《山海经图赞》则有29次. 
  ④ 此处为伦山,段玉裁引文有误. 
  参考文献 
  [1]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 (清)王念孙,疏证.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3] (清)郝懿行.尔雅义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 (清)钱绎笺疏.方言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1. 
  [5] 迟铎.小尔雅集释[M]北京: 中华书局,2008. 
  [6] (梁)顾野王,撰.(宋)陈彭年,等,修订.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 (宋)陈彭年,等,修订.宋本广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2. 
  [8] (宋)吴棫.宋本韵补[M].北京:中华书局,1987. 
  [9]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10] 袁珂.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3. 
  [11] (清)郝懿行,笺疏.范祥雍,补校.山海经笺疏补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2] 王伟.历代小学类重要著述与《楚辞》研究平议[J].职大学报,2010(3).
上一篇:从《左传·桓公》看《左传》叙事特点 下一篇:从乐府诗看李白的人生理想与矛盾之处
相关文章推荐

  • 小学数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 古诗文对农村小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策略研究
  •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困境与治理
  • 小学数学教学巧用生活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关
  • 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现状与对策分析
  • 基于研学旅行前置课程的微课设计
  • 中小学家庭教育的缺失对本科教育的影响
  • 清代鸿胪寺述略
  • 小学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和“小问题”
  • 略论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 论“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 小学低年段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管理方式研究
  • 小学英语音标的渗透策略
  • 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策略研究
  •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 对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作业设计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