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中国急需构建精英教育体系


2018-05-22    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作者:刘道玉

摘要: 教育学和心理学界一致认为,人的智力是有差异的,始终存在极少數的智力超常儿童或天才式的人物,这是实施精英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精英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各个领域里的精英人才。他们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对发展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和艺术将起着核心的作用。本文扼要地介绍了精英理论、古今教育概况和实施精英教育的模式。同时,笔者指出我国当今缺失精英教育,急需构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体系。 
  关键词:精英教育;精英理论;精英教育体系;精英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8)02-0004-05 
  收稿日期:2018-01-08 
  作者简介:刘道玉(1933-),男,湖北枣阳人,当代有担当的教育家、杰出的大学校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精英”一词在我国古来有之,最早在三国魏·刘劭《人物志》和唐·杜牧《阿房宫赋》中都有记载。但是,比较接近现代意义上的“精英”一词,还是宋·苏轼在《乞校正奏议札子》中所写的:“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在西方国家,“精英(elite)”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的法国,最初是用来形容精美的商品,后来才被延用于表示地位优越的社会集团或人物。另外,据《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精英”一词在英语中出现始于1823年。当时,该词已经被用来表示社会集团。但直到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30年代,这个词才广泛出现于英美的有关著作中。 
  一、精英理论 
  关于精英思想,早在古希腊柏拉图时代就萌芽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主张“哲学王”来治理国家。他所说的“哲学王”无疑就是精英人才。事实上,精英人才在各个时代都是存在的,正是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精英人才的发现、鉴别和使用的规律,遂形成了精英理论。精英理论有萌芽期、早期和当代之分。萌芽期是指中世纪。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N.Machiavelli,1946-1527),于1513年出版了《君主论》一书,被美国《纽约时报》评为千百年以来具有永恒价值的三本智慧书之一,是一本阐述精英理论最早的著作。它详细地阐述了精英统治者权力的获得和统治技巧。这本书也成为马基雅维利最重要的思想遗产[1]。 
  在学术界,人们把早期精英理论的起源认定在19世纪20到50年代,初步确定了精英理论的本质、框架和方法。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三个,他们是: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加塔诺·莫斯卡(Gaetano Mosca,1858~1941)、罗伯特·米歇尔斯(Robert Michels,1876~1936)。意大利的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其代表作是《思想与社会》。他给“精英”下了一个一般的定义:“我们假定在人类行为的所有领域中,每个人都有一个作为他的能力标志的指数……我们把那些在各自活动领域获得最高指数的人确定为一个阶级,并将之命名为精英阶级。”[2]他进一步完善了“精英流动理论”,认为精英的兴衰和精英与非精英之间的流动是必然的。这种流动是保持社会平衡的基本因素,没有正常的流动,就会造成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加塔诺·莫斯卡是意大利的另一位社会学家,他的代表作是《统治阶级》。他认为一切社会都存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社会文明随精英的变动而变动,并着重研究了政治精英的本质、地位和获得权力的方式。罗伯特·米歇尔斯是瑞士裔德国社会学家,他的代表作是《政党论》。其独到见解是提出了“寡头政治铁律,认为政党或人类其他一切组织,都避免不了寡头政治的倾向”。 
  20世纪50年代以后,当代精英理论在美国发展起来,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D.Lasswell,1902~1978)、社会学家米尔斯(C.W.Mills,1916~1962)和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pere,1883~1950)。当代精英理论的主要观点与早期精英理论基本是一致的,但他们既重视政治精英也关注其他社会精英,这些精英既可以产生于上层,也能够从下层产生[3]。显而易见,当代精英理论较之于早期精英理论更为开明,走出了早期专注政治精英的局限。 
  英国汤姆·巴特摩尔(Tom Bottomore,1920-1992)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他的代表作是出版于1964年的《精英与社会》(Elite and Society)。我国于1998年出版了中文译本,译者将书名翻译为《平等还是精英》[4],但学术界并不赞成这个译名。在书中,他系统地论述了每一个社会都必然存在精英群体,认为精英阶层包括三个部分:知识分子、官僚和管理者。而知识分子是产生精英的主要来源,因为他们始终是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先导。一个国家正确的政策应该是,不是消灭精英,而是要为精英的成长营造更宽松的环境。一个国家的科学、教育、文化的兴旺,需要大智大勇的精英人才。为此,国家必须发展各级精英教育,而精英理论正是实施精英教育的理论基础。我们应当继续清除教育领域中的左倾思想,不能把精英与平等对立起来,也不能以大众代替精英。他们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两种力量。 
  二、古今精英教育的概况 
  何谓精英教育?英国德·朗特里主编的《西方教育词典》的解释是:“精英教育(elitist education),是针对社会中极少数人集团,通常称为尖子集团,应该得到与他们人数极不相称的庞大教育经费——既因为他们具有更大的内在价值,又因为通过对这些特殊的尖子的培养,领导和探索创新,能期望他们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5] 
  人的智力是有差异的。因此,智力超常儿童或成人中的精英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心理学家们的测试与统计,智力超常儿童在儿童群体中大约占1%~3%,仅北京市就有1.88万智力超常儿童[6]。我们承认人的智力差别,这正是实施精英教育的基础。在我国古代,汉代的官学就是精英教育,是为极少数统治集团服务的。到了春秋时代,孔子开创了办私学之先河,他是倡导“有教无类”的,但从中也培养出了不少的精英人才。所谓的“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七十二人就是精英人才(他们只占2.4%)。在古希腊时代,由柏拉图创办的“柏拉图学园”就是一所精英教育学校。学园门口有一条告示:“不懂几何学不得入内”。这就是他的办学理念,以培养治国的“哲学王”为目的,这些都体现了他实施的是精英教育。在办学的900年间,这里曾经培养出了发现日心说的伟大天文学家哥白尼、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和几何之父、大数学家欧几里得。他们不是一般的精英,而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百科全书式的伟大科学家。
英国的精英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创办于597年的肯特伯雷国王公学(The King’s School,Canterbury),是世界上真正的第一所中学,被誉为精英的摇篮。英国亨利六世于1440年创办的伊顿公学(Eton College),是一所古老的私立贵族学校,以精英教育、绅士文化和骑士精神为特色,声誉和水平排名世界第一。该校每年只毕业250名学生,从中出现了20位英国首相,以及著名的诗人雪莱和经济学泰斗凯恩斯,对英国文化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人才的成长来看,精英教育是贯彻于从蒙育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这个体系在英国早已形成。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被称为英国高等精英教育“双子星”。仅以牛津大学为例,自1167年创建至今的851年中,为8个国家培养了12个国王(其中英国6位),输送了27个英国首相、64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为19个国家输送了53位总统(或首相),培养了12位圣人、86位大主教、18位红衣主教。此外,还培养出了一批科学巨匠、思想家和艺术大师等。由此看出,精英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她有力地推动了英国的思想、学术、艺术的发展,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法国巴黎的高等师范学校,在追求“高大全”的中国人眼里,简直是不屑一顾。在20世纪70年代末,这所师范学校来到中国寻求建立姊妹学校。当时北京的一所知名大学不客气地告诉对方:你们是一所专科学校,最好还是找一所与你们级别相当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结果,闹出了“坐井观天”的大笑话。巴黎高等师范学校(Ecile Normale Superieure)创建于1794年,是一所几乎与法兰西共和国同龄的小规模的精英学校,每年只招收200名学生,却是诞生政治和学术精英的摇篮。迄今为止,该校有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数学菲尔兹奖(相当于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沃尔夫奖和1位阿尔贝奖获得者。面对这些骄人的成就,我国那些热衷于升格为大学的师范专科学校,难道不感到羞愧吗?他们应当深刻反省自己的虚荣心,重新回归到实事求是的办学理念上来。 
  美国是教育大国,也是教育强国,拥有世界上最多、最好的顶尖研究型大学。美国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多元化,既有巨型大学,也有微型大学;既有精英学校,又有大众化的大学;既有公益型大学,也有盈利型大学。美国精英阶层有一个共识:留给子女的不是金钱,而是让他们接受精英教育。因此,美国上流社会人士,纷纷送子女到私立精英学校上学,继而接受高等精英教育。美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精英教育体系,既有精英中小学,又有精英大学;既有培养领袖人物的短期培训的奇点大学,又有颠覆传统教育模式的密涅瓦大学。 
  在精英基础教育方面,美国常春藤精英教育(IEE,Ivy Elite Education)集团独领风骚。它是最大的精英教育集团,旗下创办了180所私立中学,使之成为精英教育的典范。常春藤大学联盟(Ivy League)的8所私立大学,就是属于精英型的大学。最典型的为普林斯顿大学,是一所规模小、学科不全的精英大学。此外,还有新常春藤联盟(New Ivies)和小常春藤联盟(Little Ivies)。在美国西海岸,私立斯坦福大学、私立加州理工学院和公立的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并称为“西部学术重镇”,也是精英人才荟萃之地。正因为美国拥有最多的精英教育资源,所以精英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这是美国成为科学技术大国、经济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基础,其经验值得借鉴。 
  我国在古代有精英教育,民国时期也有精英教育,然而,进入到现当代的中国却没有了精英教育,这的确是令人不解的问题。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依我之见,主要是两个问题:首先是唯意识形态思想造成的。在相当长的阶级斗争年代里,我国总是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观点来判断问题的是非,错误地把精英教育(天才教育)和贵族教育混为一谈,似乎精英教育是不符合大众利益的,因而是必须反对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虽然实现了由阶级斗争向现代化转变,但是清除左倾思想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人们对精英教育依然讳莫如深。其次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解有偏差性。马丁·特罗(Martin Trow,1926~2007)是美国教育社会学家。他于1973年6月在巴黎的一次教育讨论会上,发表了《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的问题》一文[7],首次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精英(Elite)阶段,大学生毛入学率在15%以下;大众化(Mass)阶段,大学生毛入学率在15%到50%之间;超过50%即进入到普及(Universal)阶段。马丁·特罗的分类,在国际教育界获得了共识,各国依此制定自己的教育发展规划。但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的“三段论”,仅仅是从数量上来划分的,并没有涉及到高等学校或大学的形态和功能。所谓大学的功能,是指大学有各种类型,既有大众化的大学,也有精英类型的大学,他们各有各的功能定位,各司其职,既不能相互代替,也不能彼此串位。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时,即使是精英型的大学,它们也承担了大众化或普及化的份额,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必須强调的是,即使在高等教育极大地普及以后,精英型的大学依然是存在的,肩负着为各个国家和人类输送领袖级和学术大师级精英人才的重任。 
  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自1970~1989年大学入学率一直很低,大学毛入学率大约在5%以下。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进入到高等教育大扩招时期,急于实现大众化,结果导致了“冒进”的错误。同时,在扩招时又犯了“一刀切”的错误,无论是负责提高或是普及的大学一律大扩招,包括重中之重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这就说明,在我国教育领导当局的眼里,根本就没有精英教育的概念。但是,唯一的例外是中国科技大学。在朱清时任校长的十年扩招期,该校每年招生的人数均是1 860人,坚持不扩招一个学生。自信地坚持了精英大学的范儿,这正是朱校长备受人们尊敬的原因之一。 
  三、精英教育的模式
无论是基础精英教育还是高等精英教育,都必须坚持“小而精”的模式。也就是说,以小为特,以质取胜。这个模式就是:小规模,精心培养。“一对一”的教学,精心指导,宁缺毋滥,这是世界各国精英教育基本的范式。我们只要看一看,英国的肯特伯雷国王公学和伊顿公学,都是很小的规模,所以他们培养出了许多精英人才。在高等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如法国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洛克斐勒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奇点大学和小常春藤的文理学院等,都是规模很小的精英大学。这是造就精英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大扩招以后,几乎所有的大学规模都达到万人以上,其中四川大学和吉林大学的规模已经达到6万人以上,而研究生的数量也在万人以上。如此大的规模,不用说教师不认识本科生,甚至指导教师连研究生也不认识,根本不可能“因材施教”,学生完全变成流水线上的规格相同的“产品”。虽然有时也能够出现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但他们并不是精英人才。 
  华裔美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先生,于1957年因发现在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无疑他们堪为精英人才。因此,李政道先生是最懂得精英教育的。他曾经指出: “我一直认为,要培养出善于创新的人才,需要‘一对一’的精英教育。钱学森先生当年在美国留学时,就经常接受他的老师冯·卡门教授‘一对一’教育。我所谓‘一对一’,并不是一个老师只教一个学生,而是说一个老师可以教多个学生,但必须抽出时间进行‘一对一’的教育。”[8] 
  我为什么说,民国时期有精英教育,原因是民国时大学规模都非常之小,有时一个系只有几个最多几十个学生,往往数学系与物理系的学生合班上课,或者学生在教授家里上课,耳濡目染。教授对学生了如指掌,不仅教授知识,而且还身教言教;不仅释疑,而且还指导选择专业。例如,在四川乐山时期的武汉大学,有一个叫齐邦媛的东北女生,她考取了哲学系,朱光潜先生是教务长兼英文系主任。他十分关注齐邦媛的学习,查看了她的试卷,找到齐邦媛说:“我查看了你的国文考试,你多愁善感,不适合学习哲学。再说,现在抗战时期,有些哲学课程开不出来。因此,我建议你转到英文系来,我可以指导你的学习。”齐邦媛接受了朱光潜先生的建议,转到英文系学习后如鱼得水,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她毕业后到美国留学,后被聘为台湾大学文学系教授,是将西方文学介绍到台湾的第一人,也是把台湾文学介绍到西方的第一人。 
  又如,张资拱教授本是武汉大学化学系的教授,曾经获得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解放前,他在厦门大学任教,讲授普通化学,当时数学系学生卢嘉锡选修他的普通化学。张先生了解了卢嘉锡的学习情况后对他说:“你不是不可学数学,但我认为你学化学今后更有前途。我建议你转到化学系来。”卢嘉锡接受了张教授的建议,转到化学系学习,后来获得了英国伦敦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他于1972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物质结构研究所,率先开展生物固氮结构的研究,提出福州网兜Ⅰ和Ⅱ模型,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和认同。他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和多个国家的外籍院士,获得众多的荣誉,是一位备受崇敬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显然,如果没有当初张资拱先生慧眼识才,兴许就没有卢嘉锡先生后来的成就,这就是精英教育的结果。 
  在分析了我国古代、民国时期和西方国家的精英教育之后发现,我国当今缺失各级精英教育是无疑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是根据李政道先生建议创办的,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虽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但它不是精英教育,充其量是培养少年大学生的模式,让一批聪明的少年提前上大学而已。在我国民间,也有一些教育机构打出精英教育的牌子,其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坦率地说,他们没有雄厚的资源,包括高水平的教师和资金,所以在公立教育独霸的一统天下的体制中,他们是很难立足的。即使能够立足,这些机构也很难长大,即使长大了,也没有政策保证让它们走得更远。 
  因此,惟有国家教育当局端正对精英教育的认识,严肃认真地整顿各级教育,对初级和高级精英学校给予准确的功能定位,以构建我国各级精英教育体系。国家为长远计,必须把精英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事业的规划,给以人力、财力和政策的保障,让本来存在的精英人才茁壮成长,充分发挥他们在我国各个事业领域里的先导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炎黄子孙们祖祖辈辈的梦想。我们一定要站在这个高度来看待精英教育,否则,我们将会犯历史性的错误。切不可以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呀! 
  参考文献 
  [1] 聂文聪.马基雅维利的思想遗产[N].光明日报, 2011-02-27(5). 
  [2] [意]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精英的兴衰[M],刘北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1. 
  [3] [美]哈罗德·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怎样得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 
  [4] [英]汤姆·巴特摩尔.平等还是精英[M].尤卫军,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0.
  [5] [英]德·朗德里.西方教育词典[Z].陈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85. 
  [6] 王丽云.中科院心理所:北京约有1.88万名超常儿童[N].北京日报,2009-06-03(3). 
  [7] [美]马丁·特罗:“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3. 
  [8] 李政道.创新人才需“一对一”培养[N].人民日报,2010-11-03(12). 
  An Urgent Need to Establish an Elite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LIU Dao-yu 
  Abstract: In the fields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scholars believe that men are different in terms of intelligence and therefore there have always been a few talents with rather high intelligence, which provides a basis for elite education. The elite education is constructed to cultivate talents in all kinds of fields, who become pillars of the country and play an essential ro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olitics, military, economy, science, culture and arts. In this paper, the elite theory, the elite education mode, 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present and past education are briefly introduced.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China lacks elite education, so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establish an elite education system from elementary education to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elite education; the elite theory; the elite education system; the elite education mode 
上一篇:新闻机构的网络舆论风险与应急管理 下一篇: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理论反思
相关文章推荐

  • 大学历史教学中的整体性与思想性之构建
  • “乔哈里窗”视域下高校学生宿舍共同愿景构建
  • 案例教学法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教学中的
  • 新常态下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人才培养
  • 基于设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
  • 关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文献简述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探析
  • 新时期中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研究
  • 浅谈中国古代“礼法合一,无为并蓄”的法律思
  • 中国人物画教学创作中的速写运用
  •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构建
  • 以统一决策推进我党执纪执法工作机制的构建
  • 核心期刊论文:大数据背景下动态审计预警体系
  • 核心期刊论文: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社会教育事
  • 核心期刊论文: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刑事风险剖析
  • 论文发表参考:我国公民环境教育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