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洛阳学研究状况及研究走向


2018-05-21    来源:中州学刊    作者:薛瑞泽

摘 要:洛阳学是研究洛阳城市发展的一个学科,在长达十年时间内,以河洛学或洛阳学为名开始被学术界所论述,国内学术界以河洛学为名主要是以洛阳历史文化、现在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战略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国内外以洛阳学为名主要是以洛阳历史文化的研究为研究重点,两者之间关注点不同。洛阳学研究既要关注学术热点,也要与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 
  关键词:河洛学;洛阳学;洛阳历史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8)03-0126-04 
  地方文化研究,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既有原来的以某一地域命名的文化现象研究,如燕赵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等,也有以某某学为名的文化现象研究,如北京学、上海学、长安学等。地方文化研究多元化趋势的形成,既是学术研究的进步使然,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体到洛阳的历史与现实联系研究上,长期以来,学术界多将注意力集中在河洛文化研究方面,这主要是指传统历史文化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为了适应洛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对历史文化有所了解,还需要对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加以综合研究,这就需要在此前河洛文化研究的基础之上,展开洛阳学的研究,以便为洛阳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文化的支撑。 
  一、河洛学与洛阳学研究的现状 
  洛阳学或者说河洛学成为学界关注的对象是近十年的事情。2007年9月7日,洛陽市10多位专家学者首次提出开展“河洛学”研究,服务洛阳发展。①2009年6月10日,洛阳市成立洛阳河洛学与民族圣地研究会,计划研讨洛阳、河洛学与民族圣地;系统整理出版河洛学研究成果,逐步完善河洛文化体系。②随着河洛学概念的提出以及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河洛学研究的起步。 
  对于河洛学概念的定义,学者指出:“河洛学应该是以洛阳历史文化、现在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战略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和系统工程。”这一理念应当是符合河洛学文化内涵的,其研究领域为:“一、洛阳的古代历史文化,包括洛阳的考古发现和对河洛文化的研究。二、洛阳现代城市建设,不是仅指现代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而是泛指现代洛阳经济和文化的整体建设。三、洛阳未来的发展战略。要在鉴古知今的基础上,为洛阳城市发展作出科学性、前瞻性的战略规划等。”③这一清晰的阐释为河洛学研究的开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此后,学术界关于河洛学的相关研究和观点逐渐多了起来。郑贞富认为:“河洛学是研究河洛文化及其价值与意义的一门综合性学科。”④他进一步申述道:“具体而言,(河洛学)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政治、社会、经济、思想、艺术、科技、工艺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探索其理念及价值和精神的一门综合性学科。”⑤这一观点的可称之处在于其全面的文化视域,不足之处在于没有从发展的视野加以深入的审视。蔡运章曾有多篇论文论及河洛学,他认为:“河洛学就是以洛阳历史文化、现代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战略作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一个融古贯今、展望未来的系统工程。”⑥这一观点是蔡运章先生近年反复思考而得出的结论,他认为传统的文化虽然有其深远的文化价值,但如果不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不能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历史的启迪,那么这种文化就是一种与现实脱节的文化,亦无法为未来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亦有学者认为河洛学研究尚且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崔灿认为:“至于‘河洛学’能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这要看我们的资料积累是否丰富,研究成果的质与量是否能够达到标准,研究人员的数量与素质如何?是否构建了一个科学理论体系。难度较大,不能速成。”⑦我们认为,一个新的学术概念提出需要审慎的学术态度,这需要经过相当多的学人共同努力,才能够逐步完善学术概念、学术体系,被学界所接受。崔灿先生的态度,对于我们构建河洛学(或称洛阳学)的学术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到了2010年11月27—28日,在日本明治大学召开的首届洛阳学国际研讨会上,相关学者提出设立“洛阳学”学科,会后出版了《洛阳学国际研讨会报告论文集——洛阳在东亚的地位》(明治大学东洋史资料丛刊8,汲古书院,2011年3月)。气贺泽保规教授《洛阳学序论》一文中指出,“中国历史的中心很长一段时间是在长安(西安)、洛阳及其周边地区。但是相比之下,长安及关中一带更为引人注目,洛阳常常稍逊一筹”。这是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洛阳对推动历史前进、在东西交通中的地位、城市发展、战略地位等方面均不如长安,再加上陈寅恪提出的关陇集团与关中本位政策,强化了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心地位。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重新确立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就显得尤为必要。气贺泽保规教授论述了从夏代以来到隋唐时期,“洛阳作为历史中心的时间要比长安更长”。在历史时期,曾有多位帝王以洛阳为都或准备选择洛阳为都,“洛阳在统治者心目中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即使从遣隋使到遣唐使,东亚地区历代王朝的立都,“就应该意识到洛阳是要地”,“聚焦洛阳”,对中国历史进行重新评估,“将可能呈现出与以往所建构的历史不同的情况”,因此构建洛阳学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⑧罗炤也在《“洛阳学”之我见》中提出设立洛阳学的必要性。妹尾达彦《“洛阳学”的可能性》认为,“洛阳作为水之都,与长安、北京的历史地位不同,强调应当注意北宋以后的变化,从与国际关系和军事、财政、行政变迁的相互关系角度来研究洛阳史。”⑨ 
  2015年12月23日,第二届洛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进一步就洛阳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在“国内外地方学兴起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新趋势下,洛阳应把对河洛文化的研究提升到地方学的高度来认识,全面、深入地开展河洛文化研究,以洛阳历史文化、现代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战略为主要研究对象,内容包括城市学、社会学、建筑学、旅游学、生态学及城市产业发展等诸多学科,古为今用,为当代洛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⑩。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教授《中国中古洛阳与洛阳学的意义》从洛阳与长安的比较视角,认为洛阳之所以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与学人的关注不够有关,他认为应当由海内外学者共同推进洛阳学研究。杜文玉教授从长安学与洛阳学的关系入手,认为两者之间在研究的领域、内涵、方法与理论等方面均有相同之处,他建议两市的学者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洛阳学与长安学研究的共同进步。B112015年10月13日在台北举行的第十三届河洛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也有的学者提出了洛阳学或者河洛学的概念。B12《中州学刊》2016年第12期,开辟“洛阳学研究专题”分别刊载张占仓和唐金培《千年帝都洛阳人文地理环境变迁与洛阳学研究》、张新斌《河洛文化与洛阳学》、陈建魁《洛阳学与地方学研究》、张佐良《洛阳学研究的文献基础与思路》等系列文章,倡导学术界关注、研究洛阳学,可以说是洛阳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综观几年来的洛阳学研究,可以用稚嫩来形容。首先,表现在仅仅有概念的提出,而缺乏深层次的论述。就概念来讲,就有河洛学与洛阳学两种不同的说法。具体到每一个概念而言,相关表述也有很大差异,从学者对河洛学的定义来看,即有多种不同的表述。洛阳学的定义也是如此,日本学者以气贺泽保规为代表,其所倡導的洛阳学是鉴于洛阳历史为学术界所疏略而提出的,还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而中国学者关于洛阳学概念的提出则是兼顾到了古今和未来。所以,对于洛阳学的研究还要继续展开讨论,以便取得新的共识。 
  二、洛阳学研究对象的差异 
  从学术界关于洛阳学的研究动态来看,目前洛阳学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学界的呼声甚高,但尚未有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建构,因此,深入探索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依托传统史学研究的理念,结合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和构建洛阳学框架及其学术内涵,应是当务之急。 
  对洛阳学文化内涵的探索,需要在充分认识洛阳历史的基础上来实现。虽然学术界对洛阳历史的研究已经倾注了相当多的精力,但相对于其他城市的历史比如长安历史来讲,还是呈现出薄弱的样式。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对于洛阳历史地位长期得不到学术界重视的描述,虽然有些偏颇,但也不是没有道理,整体而言,从事洛阳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力量较之于从事长安学研究的学术群体要小得多,学术成果相对较少,学术影响有限。对于洛阳历史地位的评价也欠公允,没有充分认识到洛阳在中国历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一社会现象对于洛阳学的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需要我们做出努力。 
  如要有长期规划,对洛阳学研究做出整体规划。相关管理机构应当针对目前洛阳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梳理出哪些是需要尽快研究的问题,哪些是可以缓期研究,引导学术界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分不同的时期进行研究。要防止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水平不高的科研成果面世。须知学术研究需按部就班实现,绝不可以一蹴而就。同时,学者要有敬畏学术的心态,根据自己的研究计划,潜心从事学术研究,才能够保证高水平的学术成果问世,也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推动洛阳学研究深入开展。 
  学术界关于洛阳学研究的范围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如中国学者认为洛阳学研究包含洛阳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即通过历史研究为现实洛阳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并对未来洛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宏观的预测。正如史索所云“近年来专题研究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形成了一些直接从研究专题扩展而来的特殊‘学科’,如故宫学、长安学、洛阳学”等,并进而指出:“其共同点是直接以具体研究对象来命名,也就意味着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故其内涵远非史学所可概括,其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显然存在着相通之处,对其学科性质及其发展前景,也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议。”可以说历史学界已经认识到包括洛阳学在内的“新学科”其实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就需要用新的理论与方法,实现新的突破。对于此类学科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史索指出:“诸如此类‘学科’的纷纷涌现,反映的正是各种具体而微的扎实研究成果,仍然需要有所统属,尤其需要在理论、方法上有所归约,在有关‘规律’和‘规范’探讨上取得进展。”B13也即需要在理论层面加以深入探索,才能够使这类新的“学科”继续向前发展。这种扎根于古代,立足于现代,着眼于未来的综合性学问,不仅需要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倾注精力,还需要从事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学者参与进来,方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学科融合,才能够具备高瞻远瞩的学术视野,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决策性的服务。 
  日本学者提倡的洛阳学的研究主要应是洛阳的历史文化,因为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洛阳的历史地位关注不够,造成外界有洛阳地位被人轻视的现象。气贺泽保规《洛阳学序论》认为从唐到宋的迁移不是从长安,而是从洛阳到开封。文章促使我们要重新认识洛阳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盐泽裕仁《洛阳河南的历史地理和文物状况》介绍了洛阳的现状,唤起了我们对其历史意义与研究保护的关切。肥田路美《龙门石窟奉先寺洞大佛与优填王像》认为洛阳是由中国皇帝最早传播佛教的地方,具有权威性,且是拥有正统性的皇都,因此建造了体现其统治理念的卢舍那佛及优填王像。B14日本学术界从微观层面对洛阳史的关注其实正是一种努力和示范,目的是想扭转洛阳史研究在学术界薄弱的局面。究其实国内学术界所强调的洛阳学与日本学术界所关注的洛阳学是有差异的,其中国内学术界所强调的洛阳学是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学,虽然关注城市的历史,但更主要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服务的学问。而日本学术界所强调的洛阳学则是针对学术界对洛阳历史地位的不恰当评价而提出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只是关注点不同罢了。两者之间关于洛阳历史文化的研究,无论哪一种认识,洛阳学的研究都应当以扎实的学术态度予以对待。 
  三、洛阳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作为新兴的学科,其研究的关注点决定了该学科未来发展的走向,是否能够在提出相关概念之后,紧紧抓住学术热点问题,快速拿出新的学术成果,对于洛阳学学科建设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何为洛阳学研究的热点?学术界可以说是见仁见智,我以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量。 
  首先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这里所谓的热点问题应当是学术界关注的有关洛阳的研究,这其中既有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也有国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如前文我们提到的日本学术界关于洛阳都城的课题,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广阔的学术眼光,能够与国际学术界互动,共同推进洛阳学研究的进步。 
  其次是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洛阳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许多问题不仅需要历史学的眼光,有的还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才能够为现实提供服务。随着洛阳城市不断扩大,城市周边传统的农村已经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占地以及农民市民化,从过去的村庄变为小区的集中居住,必然带来许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失地的农民虽然获得了失去土地的补偿,但因为身份的转变,无地可耕成为现实,一些传统的技艺已经无用武之地,又没有一技之长,今后的生存问题如何解决,转换成城市户口的青年人如何融入城市,这些都需要统筹解决。从事洛阳学的综合研究将为洛阳社会发展提供解决问题的路径,必将产生久远的社会文化影响。
最后,个人的学术兴趣是洛阳学研究进一步推进的内在因素。洛阳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来备受关注,从事与洛阳有关的学术研究是一大批学人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将个人的学术兴趣与学术发展的趋势紧密联系起来,紧跟热点问题从事学术研究,必将会促进洛阳学学术研究更上一层楼。 
  洛阳学作为学术界新兴的学科,除了构建新的学科体系,还要加大成果的宣传力度,使学术界更多的人认识到洛阳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将其运用到学术研究上去。此外,还要注意吸收和培养新的学术人才,使学术研究薪火相传。 
  注释 
  ①③张亚武:《研究河洛学 服务洛阳发展》,《洛阳日报》2007年9月8日。 
  ②杨玉璞:《洛阳河洛学与民族圣地研究会成立》,《河南日报》2009年6月15日。 
  ④姜丽君:《解读河洛文化与河洛学》,《洛阳晚报》2007年9月15日。 
  ⑤郑贞富:《河洛学与河洛文化浅论》,《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⑥蔡运章:《略论河洛文化与河洛学研究》,《“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蔡运章、赵金昭、董延寿:《河洛学导论》,《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蔡運章、郭引强:《河洛文化与河洛学》,《文史知识》2010年第6期。 
  ⑦崔灿:《关于河洛文化与“河洛学”》,《河洛史志》2006年第1期。 
  ⑧气贺泽保规(陈涛译):《“洛阳学”在日本诞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2月22日。藤野月子:《2011年日本的隋唐史研究》,黄正建编译,《中国史研究动态》2013年第3期。关于日本学术界提出洛阳学研究的人,韩昇先生认为:“已故的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史研究权威岸俊男在晚年曾提出一个看法:日本的平城京(今奈良)在建设时受到的影响可能不是来自长安,而是洛阳,所以他在日本提出了‘洛阳学’的概念,而且他认为日本的许多文化可能是从洛阳传过去的。但由于研究交流不够,国内外学术界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一直把这个源头直接接到长安。”张亚武:《吸引更多专家参与“洛阳学”研究——访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韩昇》,《洛阳日报》2008年4月24日。 
  ⑨安部聪一郎:《2011年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杨振红编译,《中国史研究动态》2013年第6期。 
  ⑩常书香:《洛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洛阳日报》2015年12月25日。 
  B11洛阳师范学院编:《洛阳学国际研讨会资料集》(内部资料),2015年。 
  B12张忠:《第十三届河洛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B13史索:《2013年度中国古代史学科发展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14年第5期。 
  B14藤野月子:《2011年日本的隋唐史研究》,黄正建编译,《中国史研究动态》2013年第3期。 
上一篇:洛阳学初论 下一篇:近代灾荒与河南移民东北述论
相关文章推荐

  • 户外自主性角色游戏促进幼儿情绪表达能力策略
  •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服务一体化操作模式研究
  • 侗族传统手工艺在地方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应用现
  • 中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策略研究
  • 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 古诗文对农村小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策略研究
  • 终身学习理念下的家庭代际学习研究
  • 大学生压力应对特征研究—基于“雨中人”绘画
  • 大数据背景下西班牙语翻译教学研究
  • 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的
  • 混合式学习视域下的网络核心课程学习空间研究
  • 儿童母语习得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问题情境研究
  • 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台工作中的作用与路径研究
  • 基于设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
  • 虚拟化技术在实训室应用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