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采用保单范式研究环境亮度对谎言识别问题的影响。实验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分析收集到的40名被试的文字材料,对比得出真假两组在情绪表达和物品信息细节上存在差异;第二部分在黑暗和光亮两种环境下要求60名被试判断文字信息真假,发现亮度对谎言识别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由此再次验证了大部分个体在识别谎言的能力上并没有太大差异。
关键词:谎言识别;亮度;可验证性细节
中图分类号:B8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4-0165-04
一、谎言及谎言识别的意义
谎言是说谎的主体内容,说谎是人们有意把自认为虚假的信息传递给他人的言语行为和交际策略[1]。随着对谎言和说谎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如何鉴别谎言和预防说谎上,并认为识别谎言是一种可以被测量的能力[2]。对于谎言识别的研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与刑侦学,作为普通人,在网络信息爆炸的今天也要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
对谎言识别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动机、信息量、警觉程度、人格特质等都会对个体的谎言识别产生影响。在实验情境中,判断者拥有较多信息时有助于其参考和检验谎言信息中有悖于常识的细节信息[3];在判断者与说谎者人格特质相似的前提下,谎言被识破的可能将大大增高。但实验情景不同于真实社会环境,在以准确性为依据的谎言识别能力研究中极少会提及环境对判断的影响。但作为对谎言识别能力的探讨,剥离环境因素的影响显然是不現实的。此外,近些年大部分谎言识别实验采用的是刑侦类的模拟犯罪测试范式[4],被试的动机和感受不同于真实情景,忽视了说谎者被迫说谎与主动说谎的差异,降低了此类实验的效度。另一方面,环境因素中亮度对于认知与人格的影响在具身认知领域已有了证实。在对黑暗人格特质的研究中,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型人格、精神病特质三类典型的人格特质与谎言识别准确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高度的理解与共情也是影响谎言识别的准确率的因素之一[5]。在认知风格实验中,黑暗的环境会促使个体表现出更加鲜明的互依型人格特质,认知抽象加工水平与理解能力显著提升,个体会更倾向于选择合作策略;被试更加容易信任实验中的其他实验者,相信其他人会采用相同的合作策略[6]。由此推测在不同的亮度环境中,被试的谎言识别能力应当是受理解水平、合作策略等因素的影响,在识谎实验中表现出准确性较低水平。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出发,有人认为黑暗代表的总是未知、恐惧、不安,黑暗会提绳人的警觉性,这可能与人类依旧保留着夜伏昼出的自然习性有关。由于黑暗环境中人的警觉性提高,判断真话会更加严格,会更加严谨地审视合作策略带来的结果,更加努力地去解读和理解信息中包含的真假内容,从中找出可供判断的线索。
二、实验过程
本文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使用保险单(insurance claims)范式,即收取分为真假信息两组各20份关于某一类事件的文字信息,交付被试进行真假判断。所有的“保单”都是关于当事人损坏、被盗、被骗、意外丢失1000元以上财物,保单内容包括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经过、结果、目击者、物品等可验证性的细节信息以及情绪表达的不可验证信息。对材料进行标准化处理后,保证字体大小、行间距、展示位置等无关变量不会影响实验结果。该范式不同于以往的谎言判断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如果被试没有损失财物则不是强制性要求提供谎话,而是对类似场景进行想象,减少了被动强制性提供假证的负罪感。同时还降低了判断者对真实事件与说谎事件不熟悉的情况,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外部效度。
实验一:被试40人,年龄为20-26岁之间,31名女性,9名男性。依据“是否在近两年之内丢失、损坏、被盗、被骗1000元以上的财物”分为两组,一组为“有此类经历”的真实组,一组为“没有此类经历”的虚假组,两组男女比例相近。真实组按照要求回忆,并将事情的经过写成不少于150字的文字材料;虚假组按照要求想象自己遇到该类情况,并将想象内容同样写成不少于150字的文字材料。两组被试都被告知所写内容会被他人评判,需要尽可能多地提供细节信息以便获取奖励。将信息标准化处理之后,要求一名心理学专业人士接受初步培训并依据时间、地点、物品、人物四类可验证性细节和情绪五个维度评判、归类、计数材料中的信息。对信息数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实验数据表明,两组被试在字数上没有显著差异,不符合假设;物品信息和情绪表达存在明显的数量差异,但可验证性细节总数却不存在差异,部分符合实验假设。通过对信息数量的分析发现,虚假组的被试提供物品信息更少,在情绪表达方面更多。
实验二(实验假设在两种亮度不同的环境,被试在无反馈的前提下判断谎言的准确性有明显的差异):被试60人分为光亮组与黑暗组,男12人、女48人,年龄在19-23岁之间,均无眼盲症、幽闭恐惧症,非法律与心理学相关专业。每组各30人,两组之间男女人数相等,要求被试在两种环境下对实验一中的文字材料进行真假判断。光亮组光照条件保持在190Lux以上,黑暗组光照条件保持在5Lux以下。对施测时间不进行强制性要求。控制和平衡呈现方式、屏幕亮度、显示顺序、字体大小等无关变量。统计被试的击中率、虚报率,并计算辨别力与似然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测定四项数值的差异性。
在两组比较中,击中率和虚报率sig(双侧)>0.05,说明在无反馈的不同亮度环境条件下,两组被试对谎言的识别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环境亮度在谎言识别过程中的干涉作用并没有达到影响判断的程度。两组的辨别力指数d’和似然比β同样无显著差异〔sig(双侧)<0.05〕,说明两组被试的感受性和做出选择时的趋向相似。在环境因素差异不显著之后,对被试辨别力、似然比进行整体分析,从频率直方图可以看出,被试的似然比β频率分布图总体呈现接近正态分布,多数人似然比在1左右,反应标准适度,峰度偏向>1的部分,判断标准较为严格,被试趋向于判断为假。辨别力指数d’集中在-0.25至1之间,感受性水平一般。
整体分析60人的击中率与正确否认概率,发现击中率明显要高于正确否认概率,被试对谎话的辨别较好,但对真话的辨别较差。
三、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一)根据实验一得到结果
(1)虚假组与真实组的字数没有差异。一方面,说谎者需要提供更多的细节信息来增加自己的真实可靠性;另一方面,说谎者也要防止出现纰漏。对比国外同类实验结果发现在两个研究中个体都采取了相似的说谎策略——部分信息说谎。完全虚假的信息需要有足够的可验证性和内在关联性,说谎者要面临极高的风险,也意味着说谎者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处理大量的信息内容;部分说谎策略不同于完全说谎策略,认知加工数量减少了,说谎者只需在一定时间内协调好真信息和假信息之间的数量、时空以及逻辑关系,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真信息获得信任,躲过对假信息的质询。这种部分说谎的策略也体现了说谎者对于听者可能采取的识别策略的预测。(2)物品信息数量的差异说明说谎者对信息进行说谎处理通常采用的策略是“隐瞒”。隐瞒不仅可以减少说谎的负罪感,也降低了被揭露的风险。(3)在情感表达方面,真实组的被试提供信息方面更倾向于忽略情感信息,侧重于详细地描述与事件密切相关的物品细节内容。真实组的情绪情感表达较少可能是因为他们只选择提供那些被认为是“必要”的信息,也有可能是因为事件与负性情绪相关,回忆内容被抑制。而虚假组需要不可驗证的细节信息填充事件内容,借此提升可信度。由于描述的是过去发生的情绪反应,没有实际依据可以辅助辨别,所以情绪信息很大程度上属于不可验证的信息,同时情绪表达会产生共情降低判断准确性。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真正的体验负性情绪,并不会引发避而不谈的主观感受。
(二)根据实验二得到的结果
(1)从数据结果来看,在平衡性别因素影响后,个体对谎言的识别不会因为亮度变化而产生差异,说明环境因素并没有强到直接影响个体对谎言的认知判断,个体是以经验和逻辑作为基点判断信息真假的。(2)在对谎言识别的过程中,个体之间并不存在太大差异。绝大部分被试谎言识别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个别被试判断准确性较好是属于极少数的“专家型”群体。所以大部分人的成绩在未反馈正误的判断中并不会有太大差异,符合DPaulo,B.M(1992)的研究结论。(3)分析结果中似然比β峰度偏向于>1,被试表现出较为严格的判断标准,从之后的击中率和正确否认率的结果来看,被试展现出多做“信息为假”判断。这可能是因为在实验开始时就已经表明实验内容为谎言判断任务,被试有了先设条件。
四、对未来谎言识别的建议
第一,本文采用新的实验范式,在无反馈的谎言判断实验中被试呈现出趋同的中庸的水平,验证了前人得到的结论——有无正误反馈会成为影响谎言识别成绩的因素之一。关于反馈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果作为学习条件,那么成绩提高是内隐学习的外在,在下一次面对相似内容的新材料时,无论是否有反馈,被试都将有更好的表现;如果作为改变策略的指标,那么即使没有习得能力依然会有较好成绩,但在无反馈前提下,谎言识别成绩会下降。第二,正确的正误反馈无疑会提高实验成绩,但这其中包含了自信和识别能力两重因素,所以在反馈实验中应当考虑被试的信心与判断能力之间的关系。在展示的内容方面,本文并没有直接提供者的性别、习惯、个人行为风格,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依据人格信息考证薄片理论(thin slice)在谎言识别中的跨文化适用性[10]。第三,环境因素可能与学习效率有关。黑暗环境更能够提升个体的抽象加工认知能力,可以提升学习和总结的速度,这些可以从侧面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谎言识别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羊芙葳.谎言的识别[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张亭玉,张雨青.说谎行为及其识别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651-660.
〔3〕张宁,张亭玉,张雨青,等.中国人对说谎行为和谎言识别的信念及其群体差异[J].人类工效学,2011,17(1):31-35.
〔4〕Lyons M, Croft A, Fairhurst S, et al. Seeing through crocodile tears? Sex-specific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Dark Triad traits and lie detection accuracy[J].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7, (113):1-4.
〔5〕Harvey A C, Vrij A, Nahari G, et al. Applying the Verifiability Approach to insurance claims settings: Exploring the effect of the information protocol[J]. Legal & Criminological Psychology, 2018, 22(1):47-59.
〔6〕傅根跃,马艳,丁晓攀.GKT原理的模拟犯罪测试范式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 16(5):481-484.
上一篇:师范类专业顶岗实习模式研究
下一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逻辑及其时代意义
相关文章推荐
主页 > 论文欣赏 >
黑暗环境中的谎言识别
2018-05-18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苏宁 陈中永
Copyright© 2011 - 2019 雅诗论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13941号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