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宫泽贤治在多部文学作品中表达了他的济世思想,这种思想最初产生于他服务“国柱会”时期,而后又在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宫泽贤治主张建立一个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样富足的理想世界。要实现这个理想世界,需要倡导忍辱和牺牲,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他还认为,科学技术应当被正确使用。这些产生于近百年前的具有前瞻性的思想吸引着人们重新认识宫泽贤治的文学。
关键词:宫泽贤治;文学;济世思想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4-0107-03
宫泽贤治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济世救人的思想贯穿了他文学创作的全过程。宫泽贤的济世思想,简单而言,就是用自己不懈的努力甚至是牺牲,实现全人类的幸福。本文将从宫泽贤治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出发,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解读其济世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过程,分析济世思想的独特之处,发掘其中的先见性。
一、文学中的济世思想
日本大正时期,受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国内矛盾尖锐,社会动荡,民主主义和理想主义思想盛行。当时青年人思想活跃,尤其是“白桦派”作家,纷纷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宫泽贤治的文学也是如此。在《龙和诗人》中,年轻诗人苏尔达塔希望建立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新世界”;在《卜多力的一生》中,卜多力通过努力,把伊哈托布变成了一个安静祥和、人们生活幸福的地方;在《银河铁道之夜》中,小男孩乔万尼表达了他不想去天堂的愿望:“要把这里建得比天堂还好。”[1]宫泽贤治的文学作品充分反映他的济世救人思想,其产生与所处时代密切相关。
二、济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在短暂的37年的生命中,宫泽贤治经历数次人生角色的转变,从一个涉世不深的富家子弟变成一位饱经沧桑的求道者。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济世思想从最初的简单设想,逐渐变得具体、丰富。
(一)“国柱会”时期的济世思想
宫泽贤治济世思想最初产生于贤治服务“国柱会”时期。1914年,18岁的贤治拜读了岛地大等编的日莲宗经典《和汉对照妙法莲华经》,并深受感动,之后的数年间由于对原生家庭的嫌恶,逐渐改变了原先的净土宗信仰。1921年因信仰分歧前往东京,并开始为日莲宗团体“国柱会”效力,同时开始法华文学创作,《龙和诗人》就是这一期间的法华文学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他初步表达了要建立人间乐土的理想。文中,诗人苏尔达塔希望根据自己的设想来设计大地、星辰等,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在新世界中,“风唱云和”,自然环境优美宜人,还具备“真诚”和“美”的特质。而这种理想源自贤治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体验。贤治的青少年时期在家乡岩手县位于日本东北地区,气候寒冷,自然灾害频发,常常发生饥荒。农民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去典当行等地方变卖家当,在和商人讨价还价时,弱势的农民常遭受欺压和剥削。所以,在加入日莲宗团体“国柱会”后,受日莲宗出世思想的感召,贤治立志要改变家乡,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在《龙和诗人》中,设想了一个没有灾害和饥馑、没有欺骗和剥削的美好新世界。但文中并未详述如何实现这样的新世界。
(二)指导农业生产时期的济世思想
贤治在历经短暂的“国柱会”传教工作后,于1921年12月回到家乡,开始在稗贯农学校任教,于1926年辞去教职,创立“罗须地人协会”,全身心从事农业指导工作,力图通过努力把家乡改造成为他理想中的乐土。在《银河铁道之夜》中,贤治通过乔万尼说出了“要把这里建得比天堂还好”的决心。他在罗须地人协会开课,为农民讲授与农业相关的土壤学、肥料学等课程,还受聘为东北碎石工厂的技师,为促销石灰连日奔走。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使得贤治对如何实现理想中的乐土有了新的认识。他此时创作的童话《卜多力的一生》描写了伊哈托布的人们愉快地劳动以及“吃着热乎乎的食物,点燃明亮的柴火,一起愉快地过冬”的场景。与此前《龙和诗人》中的“新世界”相比,此时贤治理描述的乐土更接近实际。在“罗须地人协会”的经历让他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粮食充足,能够愉快度日的地方就是理想中的乐土。《卜多力的一生》中有着多处运用科学技术抗击自然灾害的描写,如,用木灰和盐巴防治水稻病、建立潮汐发电站等,对科技工作者古博教授和老技师潘内也着墨颇多。可见,贤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力量,表明宫泽贤治这时的思想转变,要实现理想中的乐土,就要利用科学技术,以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换来饱暖安居。在为他人的幸福奋斗过程中,贤治并不求回报,这与他的济世思想一脉相承。同时期的诗歌《不畏风雨》中也塑造了一位忘我工作、不求回报的“我”的形象。“我”奔忙于各种需要帮助的人们中间,“东边有孩子生病/就去看护照顾/西边有母亲劳累/就去帮她扛起稻束/南边有人垂危/就去告诉他莫要怕/北边有争吵或冲突/就去说这很无聊请停止”[2],我为人们减轻劳累,带去安慰,自己却只是“一日食玄米半升/以及味噌和少许蔬菜”,“无欲无求”,遇到任何事“绝不发怒/总是平静微笑”[2]。在指导农业生产期间,贤治终日为讲授农业知识、设计肥料四处奔忙,却因为设计的肥料对作物增产无效,被农民要求补偿损失。面对这样的挫折,贤治没有轻言放弃,仍像卜多力和《不畏风雨》中的“我”一样,不计个人得失,继续为农村事业做贡献。
前后比较可以发现,贤治的济世思想经历了由简单到具体的发展过程,起初贤治根据年少时的经历,构想了一个没有灾害、没有欺骗和压迫的美好“新世界”,后来在指导农业实践中,他把乐土具体地定义为一个人们饱暖安居的地方。此外,在农村实践过程中,他还认识到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虽然宫泽贤治的济世思想前后有了些许变化,但济世救人需要有忍辱负重、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点始终没有改变。
三、济世思想中的佛教和科学思想
佛教对贤治的成长产生过重要影响。宫泽贤治14岁时于北山愿教寺聆听岛地大等讲学,从此与日莲宗结下不解之缘。在他不知如何选择未来道路时,岛地大等编的《妙法莲华经》给了他极大鼓励。日本佛学家梅原猛曾评价道:“自从贤治自从阅读《法华经》后,大乘佛教,尤其是《法华经》,对他而言,已不再单纯是一种知识,而成为他的灵魂。”[3]在佛教三乘中,“大乘”又称“菩萨乘”,主张众生皆可成佛,需要修行者发大愿,也就是立下宏大的目标,并为之付出不懈努力。《法华经》的思想成为宫泽贤治济世救人的精神动力。所以他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很多为实现他人的幸福而忍辱负重、积极奔走、不言放弃的人物形象。此外,大乘佛教的中的涅槃、舍身思想也对宫泽贤治产生了深刻影响。所以作品中,那些帮助他人实现幸福的人们,其结局都是死亡。在《卜多力的一生》中,卜多力主动请愿去完成引爆火山的任务,最终牺牲;《银河铁道之夜》中,康帕内拉为了救助落水小伙伴扎内利,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这种死亡并无消极意义,意味着通过修行实现了涅槃。所以贤治没有赋予死亡以痛苦和悲哀,而以平静、隐晦的笔触叙述。因为在贤治看来,为实现他人的幸福,是可以做出自我犧牲的。
同时,科学思想也是贤治济世思想中一个亮点。宫泽贤治青年时代就读于盛岗高等农林学校,学习与农业相关的科学知识,还曾去日本各地进行地质调查,他对科学有着浓厚兴趣。回到家乡投身农业指导农民耕作时,宫泽贤治为农民讲授农业知识,配置肥料改善土壤质量,这使他的济世思想增加了很多科学元素。如在《卜多力的一生》中就涉及大量地质学、气候学、农业科学知识;在《银河铁道之夜》中也有很多考古发掘、植物和矿石的描写。更难能可贵的是,贤治并没有一味地迷信科学技术。于长敏、王新新指出,宫泽贤治“一方面积极吸收新知识、新文明的成果,并把它应用到实践中去,但同时又对这些新东西持有怀疑态度”[4]。日本在经历明治维新之后,迅速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大正时期,造船、炼钢、化学工业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也被战争狂热分子用来制造武器,发动对外战争,给日本民众带来深重灾难。所以他在《农民艺术概论》中感叹科学“黯淡无光”,在《卜多力的一生》中又以电力施肥失败来告诉人们要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
可以说,宫泽贤治将大乘佛教的思想融入他自己的思想中,主张用不懈的努力和自我牺牲创造出理想中的乐土,实现人们的幸福生活。同时,对于科技,贤治既看到了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看到了科学的不当使用带来的恶果。这种既肯定又怀疑的科学观,在当时颇具先进性的。
宫泽贤治生前写就大量文学作品,但不为世人所知。去世后,经友人整理,他蒙尘的手稿才得见天日,透过文学作品散发出的思想光芒也开始被世人所关注。宫泽贤治的文学诞生于日本大正时期,当时大正文坛中著名的“白桦派”作家武者小路实笃,主张青年人实现自我价值。贤治也有着同样的理想,不同的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底层民众,想为他们谋求幸福。这种思想在当时可谓“另类”。
贤治的理想是建立一方环境良好,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土,人们在此可以过上拥有丰富物质和精神的生活。由于深受日莲宗信仰的影响,贤治主张用践行“菩萨道”甚至是自我牺牲去实现理想,带有强烈的宗教意味。此外,贤治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改造世界的积极作用以及科技不当使用带来的危害,认为必须合理正确地利用科技。这些从实践中提炼出的灼见虽然诞生于近百年前,但在今天看来并不过时,对当今的社会建设仍然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或许正是因为宫泽贤治文学中的济世思想拥有丰富的内涵和预见性,他的文学才会在身后被人们重新认识,并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日)宫泽贤治.银河铁道之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89,203.
〔2〕(日)宫泽贤治.不畏风雨[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5,6.
〔3〕(日)梅原猛.宫泽贤治的宗教世界[M].东京:溪水社,1992.295.
〔4〕于长敏,王新新.可怜身后识方干——写于宫泽贤治百年诞辰纪念之际[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05):69.
上一篇:从《美丽与悲哀》看川端康成的日本传统美意识
下一篇:从日本建筑文化看日本“美意识”的双重性
相关文章推荐
主页 > 论文欣赏 >
论宫泽贤治文学中的济世思想
2018-05-17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杨丽娟
Copyright© 2011 - 2019 雅诗论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13941号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