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从《雪桥诗话》历史书写看其对国家盛衰的思考


2018-05-17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周建华;韩丽霞

摘 要:八旗作家杨钟羲《雪桥诗话》的写作特点之一就是以诗纪史。《雪桥诗话》以诗歌本事为中心,进而勾勒出清朝历史的发展进程。八旗诗歌是清朝历史真实、生动、深刻的记录和书写,其中杨钟羲对清朝历史的看法,表明他对国家盛衰因由的思考。 
  关键詞:杨钟羲;《雪桥诗话》;八旗诗歌;清朝历史;以诗纪史 
  中图分类号:I2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4-0092-03 
  《雪桥诗话》的写作动因之一就是以诗纪史。《雪桥诗话》以与诗歌本事为中心,进而勾勒出清朝历史的发展进程。八旗诗歌是清朝历史真实、生动、深刻的记录和书写,其中杨钟羲对清朝历史的看法,表明他对国家盛衰因由的思考。 
  一、从清朝平定历史看国家强盛 
  康熙《甲子冬日过阙里诗》纪念平定三藩之乱,“三藩播乱,凡出师运饷,制谋决胜,无一不断自圣心。殄定后,圣祖驾幸阙里”,其诗云:“銮辂来东鲁,先登夫子堂。两楹陈俎豆,数仞见宫墙。道统唐虞接,儒宗洙泗长。入门抚松柏,瞻拜肃冠裳。”[1]康熙九年(1670年),李定国攻陷桂林,孔定南死节,佟世思《桂林杂感》歌咏此事:“独秀山前端礼门,兴亡人说靖南藩。千寻葱岭梵王座,一炬咸阳高帝孙。箐黑射来秋殿月,廊虚夜出鬼娃魂。更看死难孤雏惊,都尉安西不忍言。”[2]“此咏孔定南事。康熙九年,李定国攻陷桂林,定南死节。女四贞,适孙延龄,以抚蛮将军驻广西,叛,降三桂,四贞劝其反正。十五年,三桂诱杀延龄,四贞归京师。”[2]平定台湾为康熙年间重大的历史事件,意义重大,高其倬和觉罗满保有诗纪此事。朱天贵为姚启圣招降,康熙二十年剿闽寇,朱天贵中飞炮,犹大呼杀敌,台湾遂平。高其倬《澎湖曲》赞扬朱天贵的壮举:“闽嵩峨峨插天起,环以波涛一万里。山川奇气生伟人,指嗾熊貔杖马箠。鲸浪拍天摇扶桑,横海佩印司戎行。先声詟敌心胆裂,中流击楫须髯张。贼旗照水殷于血,贼刃成林皑如雪。一叱先登只等闲,十万平摧在顷刻。巨炮忽堕赤焰飞,将星下陨声如雷。死绥尚持无忌节,逐北仍用英公麾。华表书勋照乡土,战地于今集商贾。澎岛长风卷怒潮,呼訇犹似将军鼓。”[2]康熙六十年,朱一贵于台湾倡乱,陷台湾府治,觉罗满保“自率兵至厦门,克安平镇,旬日而复府治,生禽一贵,南北二路以次讨平。安辑流亡,慰抚各庄士民,台湾遂定”。杨钟羲收录觉罗满保诗作《临江道中》,表现了台湾平定后,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山花开处不知名,野水浇田细有声。经岁谁怜农父老,辛勤一半代牛耕。”[2] 
  台湾自朱一贵乱后,不法分子不时乘间窃发。彰化县林爽文率天地会起义,彰化、诸罗、凤山诸县告急。总兵柴大纪连战破贼,遂复诸罗。乾隆谓柴大纪等军民以国事民生为重,赐诸罗嘉义县,封大纪为一等义勇伯。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督师福康安抵嘉义城,十二月,生禽林爽文、庄大田,台湾平。福康安劾大纪贪劣。铁保有《送福将军督师台湾》诗:“乘传缓驱西极马,放洋亲贻左旋螺。”记录了福康安督师台湾一事。《雪桥诗话》以诗话的形式,详细记述了福康安平定台湾的前后经过,让读者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 
  博尔济吉特桓靖公保恒与壮节公惠庆战死西域,保恒之子锡伦负骨还乡,不久即提兵绝塞,锡纶光绪丙子《自题马上小影》回忆了自己跟随父亲征战西域的往事,其中充满了两代人对西域的热爱及对清朝的忠贞:“马上谁,更生子,上马行行千万里。问子何为号更生,兵火冻馁不曾死。匍匐雪海冰山里,负骨还乡又来此。三十四岁四度来(注:两侍宦,两奉使),两衔帝命攻贼垒。封豕咥人劫不止,十年积恨何时已。始来束发今落齿,未报君恩臣老矣。于嗟乎,更生子。”[2] 
  张之洞所撰《博尔济吉特桓靖公御赐碑文》,详细记述了桓靖公保恒英勇杀敌、出奇制胜、积劳成疾、以死报国的事迹,颂扬了保恒及其子锡纶对国家的忠贞。锡纶把自己比作“更生子”,其中蕴含着两代人前赴后继的坚贞与不屈。 
  阿克敦两使准噶尔,罢兵定界。一是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另一是在乾隆三年(1738年)。阿克敦《准噶尔歌》,以激昂的笔调描摹了平定准噶尔、安定边疆的艰辛过程,既表述自己的赤胆忠心,又赞美了圣祖的高瞻远瞩:“缅惟有元主中夏,版图日拓朝外夷。西塞四种厄鲁特,驼马牛羊分牧之。种类之中准噶尔,善于牧马日蕃滋。部落酋长课勤最,屡降丹书晋太师。元祚寝衰帝北狩,一传再传不自持。额参强盛收蒙古,土木之变是所为。元帝子孙号推戴,剪伐厥后威更施。嗟彼喀尔喀,实乃有元之本支。叛虏不巨肆侵扰,涣散奔走何惨凄。圣祖纳降诛有罪,噶尔丹灭无孑遗。兄子策旺遁西域,苟安于世饰诈欺。子济父恶惟恃远,跳梁小丑亦太迷。我武维扬歼逆寇,年来胆落望风靡。将士鼓勇思奋击,直捣其巢及此时。帝曰普天之下皆赤子,虽在殊俗忍视歧。按兵不动俟悔悟,予以自新一介驰。好生之德洽苍昊,蠢尔悦服中心移。表上谢过遣贡使,臣得遭逢千载奇。天时人事详审度,臣敢拜手以献升平诗。”[2]杨钟羲以诗话的形式,对阿克敦此诗进行一定的阐释,让读者准确理解准噶尔一带的历史,突出平定准噶尔的卓越功勋。 
  杨重英之女琼华,为姚明新之妻,当得知弟弟长麟遇赦出狱时,以诗《八月八日闻弟长麟蒙恩释赦》纪感恩戴德之情,赞扬了杨氏一门,包括其祖杨应琚、其父杨重英等人的忠贞爱国:“闻道金鸡下赦竿,廿年今始脱南冠。泪凝狴犴伤公冶,血洒弓衣愧木兰。绝域丹诚生马角,九重雷雨洗忠肝。遥知多病垂衰母,应为娇儿进一餐。”[1] 
  杨钟羲以诗话的形式,描述了杨应琚出任滇督,有新街之败。杨应琚次子重英侍疾,应琚获谴,重英留营,至是被虏陷缅。重英在缅二十一年,胁降不从,后来缅酋送其入关,卒于耿马。乾隆赦其子长麟出狱。琼华有感于此事,将自己比作木兰,“泪凝狴犴伤公冶,血洒弓衣愧木兰”,希望能“九重雷雨洗忠肝”。 
  鄂尔泰平定滇、黔苗猓,这些人屡出为民患,鄂尔泰督兵禽狝,改土归流。雍正十三年,台拱苗叛。鄂尔泰请求解任,作《书怀》,对自己的失职表示深深的愧疚:“蛮天待罪包荒日,纶阁无功负愧门。官罢依然居近地,吾衰何以答殊思。中厨别敕珍羞馔,前席重闻肺腑言。念报大难忧叹切,秋灯残雨泥黄香。”[2]杨钟羲因诗纪事,叙述了鄂尔泰为云南边疆的安定所做的突出贡献,也感慨于鄂尔泰“辅相两朝,咸有一德,君臣之契,皆古人所仅有也”[2]。
杨钟羲收录成哲亲王永瑆《平两金川诗》注语,称其“叙兵事本末甚核,谬为之逐段补释”[2]。杨钟羲的补释,将乾隆时期平定两金川的经过叙述更为详细,突出了平定之艰难及意义之重大。成哲親王另有《平金川颂》,已收入《八旗文经》。 
  二、从清朝平定历史看仁者之心 
  章佳文成公阿桂,平定西域、金川、廓尔喀,三次图像紫光阁。其《伊犁军营》诗云:“欲埽妖氛净,岩疆战不休。人犹争马革,天已厌旄头。刁斗三更月,关山万里愁。渠魁何日灭,非直为封侯。”[2] 
  写万里边关,征战不休。渴望早日结束战争,还边疆以安定祥和的局面,成为作者心头挥之不去的惆怅,“人犹争马革,天已厌旄头”,老天也早已厌倦了厮杀,何况从军的将士呢?作者的一片愁情,非直因为征战的辛劳,非直为了他日封侯,只为了边关的安宁。《大军次永昌作》:“王师毋尽杀,胁从带余生。一将功何有,三军怒未平。投戈收战骨,撤幕返春耕。仰喜皇心慰,边隆已息兵。”[2]这首诗将阿桂的仁者之心表露无遗。他不希望看到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局面,他希望看到“投戈收战骨,撤幕返春耕”。终于可以告慰皇帝了,因为“边隆已息兵”。阿桂在平定西域边疆后,仿佛看到了皇帝喜悦的内心。这一“喜”字,更是作者对息兵的最好诠释。 
  明鼐《白骸》,为康熙五十九年大兵入藏时作。诗云:“白骸来自乌斯藏,断琼零璐空车上。小囊展转鬼雄愁,西风吹散封侯想。孀姬迎抱人无影,零星检对鲛珠冷。绢包绫裹付孤儿,酒饯残灵入幽窉。哀声感天天亦苦,凉野潇潇滴酸雨。愿生颇牧靖边陲,莫遣青磷遍黄土。”[2]明鼐对战争带来的生民涂炭,深表痛心,他唯愿没有战争,“愿生颇牧靖边陲,莫遣青磷遍黄土”。为何杨钟羲偏偏能读出明鼐诗中忧盛危明之意?其实,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从康熙末年,清朝已经潜藏着诸多危机,所以明鼐不仅能观察得到,感受得出,更用诗作表现出来,这也是当时身处盛世的人们所不能认可的危机感,所以明鼐诗中的苦,读之令人不欢,但这苦语背后,恰恰是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三、从清朝平定历史看征战艰辛 
  光绪己卯(1879年),崇厚出使俄罗斯订立新约。当时王可庄官修撰,盛昱祭酒官庶常,张之洞官洗马,交章奏参,下诏狱。李慈铭诗:“御史大夫称贵强,连天椒畹皆金张。虏廷屈伏比良嗣,朝议争欲烹宏羊。一朝琅珰入请室,婢子宁丁挽衣泣。”[3]当时崇厚官左都御史也。其《庚辰有感》云:“一闻雷翥走艨艟,屡误甘泉报举烽。几辈阙前夸鸷击,有人桥上戏龙钟。狴牢已见归良嗣,狗国何曾敬郭烽。一檄指挥诸将詟,不堪此手祇携笻。”龙钟句盖谓万青藜冢宰,当时亦有所陈奏也[3]。 
  仙蘅前辈联元,守安庆十年,尝接谈宴。其《甲午秋日登大观亭作》云:“危亭鹤俯啄,奇石兽仰搏。林衣青缤纷,山果丹璀错。洼疑仰叵罗,凸俨弯繁弱。张之嵇生琴,韵以洞庭乐。佳日赏心同,主人嫌酒薄。湛醪乞芳邻,轰饮吸巨壑。清蚀一中之,贤圣欣所托。哦如坚金撞,契比蕤铁跃。浮澜耸层观,胜寄标夙约。未觉秋为气,浮云扫萧索。时乎多忧虞,兴到足斟酌。青鹄瞰楼船,白蝯论秘钥。海图开曲纾,善策戒肤廓。东戡思前筹,北拱伟庙略。师以后直强,弈责先几着。雄藩规朱蒙,铭勒靖松漠。方将封云亭,毋为安蝘蠖。”[2]“未几,平坡大营失陷,左宝贵殉难,大东沟之战,邓世昌阵殁,十一月旅顺失守,乙未正月威侮卫陷,岛索侵陵,徒留壮语。庚子内召,东市朝衣。浙水三忠,湖山俎豆。而吾乡人士但知以乘时牟利为资,无有语及荩臣风节者,亦足见公论之不张,而人心之早死也。”[2]这首诗体现出甲午海战中八旗将领英勇报国,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展示了战争的艰苦性和长期性。 
  可见,八旗作家杨钟羲通过旗人的视角,来观照八旗诗歌作品中的清朝重大历史事件,借以表现杨钟羲对清朝盛衰因由的思考,展示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参考文献: 
  〔1〕雷恩海.雪桥诗话全编(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2〕雷恩海.雪桥诗话全编(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3〕雷恩海.雪桥诗话全编(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电视新闻播音情感表达与实现途径分析 下一篇:川端康成文学对莫言文学的影响探析—从《雪国》与《白狗秋千架》
相关文章推荐

  • 大学历史教学中的整体性与思想性之构建
  • 巧用微课,打造活色生香的历史课堂
  • 浅谈新时期党的全面领导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
  • 产业集群党组织建设的难点与实践取向
  • 中日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战争叙事比较
  • 秉持“三心” 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
  • 名人故居的文化意味
  • 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 特朗普政府关门与美国民粹治理困局
  • “河湟”区域的历史变迁
  • 特睦格图在蒙文图书编印中的历史贡献
  • 《辽史·国语解》“惕隐”的统计及分类分析
  • 从《妖猫传》探寻历史与人生的孰“真”孰“幻
  • 中国复兴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
  • 明朝言官制度的历史镜鉴
  • 1930年代左翼乡土小说的历史价值、局限及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