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与传统文化间耦合关系分析


2018-05-17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彭冰琪

摘 要:民族地区搭乘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发展。人们在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发展必要性的同时,又对经济发展给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感到恐慌。是发展经济,还是保护文化?事实上,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必然导致传统文化的受损。正确认识并处理经济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之间的耦合,是现阶段民族地区面临的重大议题。 
  关键词:经济现代化;传统文化;耦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4-0048-03 
  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反映、描绘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物质遗存;二是承载着传统社会文明痕迹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精神遗产。现代化,是由于新科学、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所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思想方法的创新等,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它引导着传统社会逐步走向现代文明。 
  一、经济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经济现代化必然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传统文化并不会消亡,它将与经济现代化的关系就是在传统迈向现代的进程中、客观存在着的传统文化对现代化进程所发生的作用与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正确处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传统文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经济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如此,而且更为强烈。为此,在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在继承中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成为服务、推动经济现代化的全新因素。 
  我国民族地区聚居着中国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人口,拥有悠久而丰富的传统文化,如绚丽的宗教遗迹、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精美的手工制品等,不仅是民族地区宝贵的人文资源,也成为民族地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经济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演进的过程中,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部分,让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符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让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再次焕发青春。 
  二、经济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保护间的关系表现 
  经济现代化的核心,是使我国工业步入国际产业链顶端,这之前最关键的就是工业化。工工业化的目的是追求低成本、高收益,由此带来了物质生产方式的转变——标准化,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日趋单调。与经济现代化的求“同”趋势所不同,文化作为特定的人们“所共同具有的观念和准则”,其内在价值就在于文化的“个性”。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民族所需求的商品与服务的差异,多样的民族文化并存,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影响规模经济的形成与收益,于是产生了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二者间的矛盾。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的现代化。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产生于传统社会的传统生产方式,且民族传统观念中存在着强烈的认同思想,各民族难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与限制,这就造成了各民族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形态,难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与分工,而且会形成制约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壁垒”。落后的传统文化,造成民族地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实现与市场经济接轨,也难以推进经济的现代化进程。由此可见,只有积极改造民族地区的守旧观念与落后思想及生产生活方式,才能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刺激与冲击下,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理念、经济思想,会逐渐弱化民族传统文化,导致部分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步衰落。同时,经济现代化与和传统文化间的矛盾也会延伸至民族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若要不顾民族实际去消除传统文化对经济现代化“阻力”,也许会带来某些副作用。但是,若执着于民族传统文化,则势必会阻碍经济的现代化步伐,继续拉大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如何在民族地区推进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保护与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建立经济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保护间的耦合机制 
  《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责任。……落实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差别化支持政策,加强对口帮扶,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特色村镇,加大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力度,大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让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迈向全面小康社会。”?譹?訛我国政府在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同时,也加大了保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关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间的关系,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制约着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双向开放开发战略,优先发展经济,对民族地区意义更为重大。二是认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然加速,必然会削弱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经济开发会严重破坏自然环境、文化资源,使传统文化的保护日益困难。三是认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传统文化的保护。这三种观点都以“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矛盾”作为逻辑起点,陷入了认识的误区。事实上,积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与保护传统文化二者之间是可以实现耦合发展的。“传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譺?訛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俗、建筑服饰、生产生活等多方面。在现代化的演进过程中,伴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文化会现出“水土不服”,不但会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的现代化进程,还有可能伤害传统文化自身。如何使传统文化与经济现代化实现耦合,建立二者间的耦合机制,让传统文化与经济现代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民族地区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建立蒙古族游牧文化与经济现代化的耦合机制。(1)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发展要与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对蒙古族而言,粗放式的游牧生产方式与经济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不太适应,因此要加以改造,那就是保留游牧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元素,使文化与社会及经济现代化与时俱进,促进蒙古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2)独特的草原游牧文化。蒙古族的生产方式一直以来是以畜牧业为主,主要特点是逐水草而居,流动性强。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以及过度开发,草场的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的破坏,为了适应环境的改变,过上更好的生活,蒙古族开始从事畜牧业以外的工作,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不斷下降。在游牧文化演进的过程中,蒙古民族主动适应经济现代化的要求,使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耦合,建立了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游牧文化保护和经济现代化发展的机制。一方面,受市场经济资源整合的影响与现代化的冲击,游牧文化也在主动适应。“祭敖包”是蒙古族的祈祷仪式,经过城市化、经济现代化的洗礼,“祭敖包”虽然保留下来,但是却烙印了时代的痕迹。“比如,祭祀时间从以前的3天到现在只是1天时间。祭祀仪式也发生了细微变化,比如,过去祭祀敖包人们都要怀揣一些石头添置在敖包上。这些石块从远处带来,地方越远,就越表明祭祀者的虔诚。但是现在祭祀敖包的时候,人们往往就近取一些石头,很少从远处取石。在旅游点敖包旁边总有一堆石头,供游客使用”。虽然,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敖包祭”所彰显的尊重生态环境的理念得到了传承,这也说明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过程中,文化、经济和环境三者间的耦合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尊重游牧文化,增强游牧文化的保护意识,实现有助于蒙古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保护蒙古族聚居区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等,让蒙古族民众意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并从根本上对游牧文化产生认同感。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就有建立社会与经济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保护间的耦合机制,科学处理二者间关系,使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并为其发展提供更开阔的空间,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 
  (二)我国现代化的主要任务是促进经济发展,但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诸多要素中,很多非经济因素发挥着重大影响,文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现代化发展需要与其相适应的文化环境,若二者之间不能兼容并进,则会滞后现代化进程,制约经济的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民族地区以资源、生态为代价的经济开发已经得到遏制,传统文化产业兴起,产业结构日趋合理。近年来,云南、贵州、广西等省的民族地区充分利用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一资源优势,积极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建构了特色鲜明、规模合理的经济体系,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例如,苗族蜡染、藏医药、云南白药等民族特色品牌所仰赖的传统技艺,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各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宝贵资源与财富,合理利用与适度开发并举,会为各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带来可观的收益。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经济的现代化并不一定会导致传统文化的破坏与遗失,二者的关系也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事实上,经济现代化和传统文化保护是耦合在一起的,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游离于传统文化之外而独立存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然要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依托。经济现代化和传统文化保护作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间的良性互动与耦合发展既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又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注 释: 
  李克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6-3-18. 
  包琪莉蒙.试论现代化进程中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保护[J].民族论坛(学术版),2011,(09). 
  参考文献: 
  〔1〕李竹青,那日.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包琪莉蒙.试论现代化进程中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保护[J].民族论坛(学术版),2011,(09). 
  〔3〕王一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增长趋势[N].光明日报,2011-5-6. 
  〔4〕张利洁.现代化进程中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调适[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05). (责任编辑 徐阳)
上一篇:理学在朝鲜传播研究述评 下一篇:根据问卷调查,改进“古生物地史学”课堂教学
相关文章推荐

  • 浅谈加强基层统战工作促进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
  • 论文发表参考: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旅
  • 略谈习近平新时代关于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新发展
  • 制度公正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推进公共决策机制
  • 什么样的舆论场利于社会治理现代化
  • 为乡村构建现代化治安防控体系
  •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法治现代化的经验与启示
  • 国家治理体系中执政党的现代化建设研究
  • 论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中德法共治的内在逻辑
  • 中国美食类纪录片的民族文化心理
  • “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气
  • 以传统文化浸润人民的精神家园
  •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立法的定位与完善探析
  • 社会变革、科学精神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以19
  • 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智能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