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陕北地区窑洞文化研究


2018-05-17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齐振伦

摘 要:据考古发现,陕北地区在距今3万年左右便已经有晚期智人“黄龙人”居住,因此这里一直被看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孕育了最原始最纯正的华夏文化。同时,延安又是我国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曾经一度作为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总后方,指挥和推动着我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可以说,在延安这一片黄土地上,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印记文化。谈到陕北的历史与文化,就不能忽视窑洞文化。窑洞文化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极具文化特色的居住形态,散发着原始、朴实、纯厚、热情的黄土文化气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基于作者实际调查,主要从格局、构造、建筑装饰、民间艺术等方面,对陕北的窑洞文化特色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加深我们对延安窑洞文化的客观认识,促进延安窑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延安;窑洞;艺术;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4-0041-03 
  延安位于陕西北部,在这一地区存在一种原生态的居住形态与建筑形式——“窑洞”,它是黄土文化与华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极具文化特色。到今天为止,窑洞在延安仍然有大量存在。对窑洞文化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自身的传统文化。 
  一、陕北延安窑洞的建筑与院落格局 
  要研究延安窑洞的文化特色,首先需要从整体上来分析其建筑与院落的格局。和早期为躲避战乱与御寒避暑的窑洞建筑不同,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后期的窑洞在建筑本身、院落格局上都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一方面虽然黄土原始气息浓重,但另一方面也别有讲究。当地有“箍窑盖房,一世最忙”的民间俗语,这说明人们非常重视窑洞的建设,将“箍窑”看成是人一生当中最重要、最忙的一件事情[1]。按照传统的思想与方式,“箍窑”不仅要重视“施工质量”,同时还要讲究风水、方位、向背,交通方便与否、吃水方便与否更要考虑在内,动土的日子必须是“黄道吉日”。 
  (一)延安窑洞的建筑格局 
  第一,内部格局。从当前保存下来的延安窑洞看,其内部空间的格局基本保持一致,拱高一般为3.3米,进深多为8米到10米,宽度在3.3米左右。主要的构成包括炕、灶及烟道系统,并会摆放日常所需的餐柜、炕桌等,看似简陋,却能够完全满足原生态的生活所需[2]。第二,灶。灶在窑洞当中的重要性非常大,一方面人们做饭、烧水需要使用到它;另一方面在严冬来临时,人们还会使用它来取暖。窑洞所使用的灶非常结实耐用,由黄土砌成,内加盐水、草筋,不易开裂。进入现代,砖砌的灶台越来越多,但砖砌灶台没有黄土灶台那般原始的黄土韵味。第三,炕。炕也是延安窑洞建筑格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还是延安窑洞文化最鮮明的一个特征符号[3]。对于居住在窑洞的人们而言,炕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设施,不论是吃饭、休息、接待客人等,都在炕上进行。当地有“炕不离七(妻),门(大门高度)不离八”的民俗讲究,这说明不论是炕,还是家庭中的妻子、妇女都是相当重要的,缺一不可。炕与灶台相连,可传递和散发热量,这在寒冷的冬季非常有用。 
  (二)窑洞的院落格局 
  每家窑洞基本上都会配备院落,除了窑洞内部空间之外,人们活动最多的地方就是院落,所以院落在窑洞文化当中也相当重要。窑洞院落主要包括门楼、院墙、庭院等组织部分[4]。第一,门楼。门楼的位置一般在窑洞院落的南墙方向,修建也较为讲究,就算是在普通的人家,也会将门楼修建得尽可能漂亮,因为这是每家每户的“门脸”,通过“门脸”外人就能大概知道主人的生活水平。传统门楼修建以木框架为主,用“人”字形的造型封顶,然后再覆盖瓦片。门非常厚重,一般为对开(门楼的各种装饰,在后面详细探讨)。第二,院墙。院墙即为边界,它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多采用木头、石头、砖头、土等材料建成。根据当地的文化风俗,院墙可分为左右边界墙、背墙以及门墙。第三,庭院。延安窑洞庭院一般都处在窑脸相对的位置,宽度与窑洞的具体数量有关。庭院中大多建有畜棚,用于养牛、羊、猪等。以主窑和门楼为轴线,在庭院左右分别放置碾盘与磨盘,取“左青龙右白虎”之意,既具有实用性,还可镇宅避邪。 
  二、延安窑洞的分类 
  从现存的延安窑洞情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土窑、石窑、砖窑、接口窑四大类,它们各具特色。 
  (一)土窑 
  “土窑”的建造较为简单,大致方法是在土崖的向阳面凿一个拱形洞,即建成一个简单的土窑。但是土窑的挖凿必须要考虑到牢固性问题,比如在原生土崖上挖掘,一定要避开直立倾斜的土脉,否则土窑的结构会非常不稳定,容易塌陷。传统的延安土窑主要以圆拱为支撑,没有其他的保护措施。但如果选址和建造得当,也很坚固,坍塌的情况很少出现,因此至今仍有大量的传统土窑被保存下来。土窑所配的窗户为一平方米左右的方格窗,采光性较低,室内光线相对较暗。还有一种土窑使用的窗户为半圆木窗,这种半圆木窗比方格窗的采光性能有很大提高,透气性也更好,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更加大方、舒展的感觉,同时还契合“天圆地方”的文化传统,所以半圆木窗应用更加广泛。由于陕北地区的土质胶结性好,而且非常厚实,所以其抗外在冲击与水流的能力非常强,再加上其建造非常简单,所以土窑成为最常见的一种窑洞构造形式[5]。 
  (二)石窑 
  石窑即主要采用石头建造而成的窑洞,这种窑洞构造基本上和土质条件无关,所以不受土质的影响与限制。石窑选址都在南坡,首先将山坡推平,然后在平地上建造。窑洞的拱形主要为石块和灰浆砌建而成,石窑砌成后还需要在窑洞的顶部覆盖一层土,这样才算是完成了所有的建造工作。在陕北地区,不仅土层深厚,而且其石材资源也较为丰富,有的人家便会选择开采打制石料来建造窑洞。对石材要进行加工,以便使其符合窑洞的设计要求,如制成一定尺寸的方形或弧形,然后用其砌窑洞。 
  (三)砖窑 
  砖窑和石窑基本相同,都是砌造而成,然后表面再覆盖一层土。由于陕北地区具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且土壤性能好,所以砖的烧制相对简便。与石窑相比,砖窑更加规整、美观。但砖窑的建造成本要高于石窑,而且砖窑易老化、保温性也比不上石窑,所以砖窑的数量比石窑要少。
(四)接口窑 
  接口窑是一种“复合”形式的窑洞结构,即在土窑的基础上,用砖或石砌筑接口,其目的是提高土窑的牢固性,延长土窑的使用寿命,保障土窑的使用安全。接口窑加砌的深度一般为一米到三米,同时要对圆窗拱洞进行重新制作,这相当于是对窑洞的一次翻新。与土窑相比,接口窑的性能更胜一筹,因此在现存的延安窑洞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接口窑。 
  三、陕北延安窑洞的建筑装饰艺术 
  传统的窑洞在装饰上较为讲究,而且人文气息非常浓重,值得我们重点研究与探讨的。 
  (一)石雕 
  石雕是一种非常传统与古老的雕刻艺术形式,至今已发展出了多种流派,其中陕北石雕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而且造型独特,是窑洞建筑的重要装饰。从整个陕北地区的情况来看,石雕包括石窟佛像雕塑和窑洞建筑装饰构件,这两者的地位基本平等[6]。 
  (二)柱础 
  柱础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种建筑构件,同时它还具有很高的装饰性。为了防止柱脚磨损、腐蚀,提高柱子的牢固性,人们会在柱子下端垫上石质的柱础,以增強其使用寿命。柱础会被制成八角形、方形或是圆形,甚至还会雕上各种花纹,因此它又具有很高的装饰性。 
  (三)抱鼓石 
  抱鼓石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加固门楼,它位于门楼大门的两侧门框下,通常会被雕刻成鼓的样式,并且会雕上各种花纹,起装饰作用。 
  (四)其他石刻 
  在延安的窑洞建筑中,我们可以看见很多的石制器物,例如拴马桩、石磨、石碾等。这些石制器物有的被简单雕刻过,有的则完全为最原始、简朴的状态,风格粗犷。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东西都是装饰窑洞的重要器物,它们赋予了窑洞最原始的美学价值。 
  (五)窑洞木雕 
  在陕北地区的窑洞建筑中,木雕是极为常见的一种建筑装饰,主要分为门楣木雕、门窗雕刻,如斗拱、雀替、铺首、门簪、门扇等,它们给原始的窑洞建筑注入了更高的人文性和美学价值。 
  (六)窑洞砖雕 
  砖雕是较为特殊的一种雕刻形式,它首先需要将砖烧制成功,然后再在砖上面进行雕刻。作为一种兼具实用和装饰性的构件,砖雕在陕北地区的窑洞建筑中被广泛使用。从当前所保存下来的窑洞看,很多砖雕在制作上非常精巧,而且内容丰富,审美价值高,人文底蕴深厚。 
  四、延安窑洞的民间艺术 
  依附陕北延安窑洞的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曲和婉转的民歌、自由高亢的信天游、热情四溢的大秧歌以及面花、绣花花、布堆画、剪纸等,这些民间的艺术形式积累、孕育和发展了上千年之久,是我们生活在黄土窑洞中的祖先通过生活和劳动实践创造出来的,深受当地特定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影响。 
  窑洞作为一种最原始的建筑形式,它具有深厚的历史与人文背景,经过上千年的发展,窑洞已经产生和孕育出了独特的窑洞文化,散发着原始、朴实、纯厚、热情的黄土文化气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当前乃至今后,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对窑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窑洞文化永远延续。 
  参考文献: 
  〔1〕张厶文,郝艳娥,等.陕北窑洞结构有限元分析及加固方法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2014,(24):65-67. 
  〔2〕牛丹.浅析陕北窑洞的建造工艺和特征[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33-36. 
  〔3〕史长英,段广德,郭烨.延安地区窑洞建筑与环境的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4,(02):61-64. 
  〔4〕刘少安.创造传奇的延安窑洞[J].源流,2013,(04):54-55. 
  〔5〕牛世红.城市变迁中延安窑洞的文化传承及保护[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5,(06):64-66. 
  〔6〕郝世磊.基于陕北传统聚落特色下的文化产业园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上一篇:北宋宗妇的社会地位探析 下一篇:理学在朝鲜传播研究述评
相关文章推荐

  • 论文发表参考: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旅
  • 贫困地区如何开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 冲破“贫困陷阱”: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
  • 微型金融发展与深度贫困地区减贫机制创新
  • 论深度贫困地区的高质量脱贫
  • 吉林省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研究
  •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跨域治理研究
  • 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与传统文化间耦合关系分析
  • 陕西对中亚地区开放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 基于需求分析的京津冀地区会展人才培养构想
  • “慕课”在西部地区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 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区碳排放演变的影响
  • “一带一路”与南亚地区国际合作前瞻
  • 高校微信公众号文本中的人称指示研究——以武
  • 关于欠发达地区乡镇财源建设问题的探讨
  • 深化国企改革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的可行路径选择